2017/10/16 18:20

50大黃金青農

50大黃金青農 | 華視新聞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你可曾發現,近幾年來,台灣農村與農業正進行一場無聲的革命?

過去務農人口大多是中壯年及老年人口,但政府推廣「新農業運動」後,無數熱血青年陸續返鄉,他們有的堅持有機栽種、有的專注品種研發,甚至自創品牌、行銷海內外,並善用科技、資源,進行農產品改良,一步步翻轉農村。

《遠見》深入台灣各地,找到這群隱身鄉野的青年農民。他們除了生產安全健康的產品外,優質產品的售價可賣得高於市場行情的30%,堪稱「黃金青農」。

但青年朋友想要務農,卻常見熱情有餘,支援不足,《遠見》盤點五大困境,並請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說明政府的「新農業創新推廣方案」,希望能協助解決各種問題,讓農民收入大躍進,鼓勵更多熱血青年投入農業生產。

台灣的農村正在悄悄質變中。

近11年來,已有成千上萬的農村青年陸續返鄉,進行了一場「農業革命」。他們顛覆傳統,引進技術、設備;善用科技、資源;自創品牌、行銷海外,開始翻轉老舊農村。

政府的政策可說一波又一波。2006年展開「新農業運動」漂鳥計畫後,開始吸引不少年輕人投入農業生產,成為台灣新農業的第一批「留鳥」。

2013年,農委會再接再厲,配合行政院專案,推廣青年返鄉各項措施;2016年底更加碼執行「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期許更多年輕人加入農村。

全台150位入圍 50大黃金青農出線

為了解這幾年下來,這群隱身鄉鎮的青年農民,到底帶給家鄉什麼改變?《遠見雜誌》根據農委會輔導青農的年紀範圍(實歲18至45歲),從全國評選出「50位黃金青農」。

入選的標準是從事農漁牧,生產安全健康、品質深獲顧客喜愛以及售價高於市場行情約20至30%的青年農民。由於這些安全優質的在地農產品普遍贏得消費者支持,多能擁有「鍍金」般的身價,所以稱他們為「黃金」青農。

但全國22縣市中,金門、馬祖、澎湖三個離島,因為農業規模小,因此不列入評比。

本次《遠見》篩選青農名單,獲得各界的協助。第一波先透過縣市政府農業局、地方農會以及農委會旗下單位推薦,共有約150位符合資格的入圍名單。經最後篩選,總計評比出15縣市50位分布於農漁牧、加工各領域的黃金青農。其中,稻米雜糧、蔬菜、水果、茶葉等農業項目居多,再來是畜牧業、食品加工業以及漁業。

由於名額有限,基隆市、嘉義市、台北市、新竹市等都會區,因從農人口較少,本次未有青農獲選,連同其他縣市總計約有百位遺珠之憾。但這些年輕人同樣都對農村帶來轉變。

《遠見》針對150位入圍青農進行了解,並派遣團隊下鄉實地訪談50位黃金青農後,發現青農有不少共通性,明顯跟老農不同,這也正是台灣農村質變的原因所在。

堅持安全農業 積極申請認證

青農最大的不同,是對安全農業的重視。由於平均教育程度高於上一代,接受訊息及新觀念速度快,深知食安的重要性,因此不少人積極申請有機或產銷履歷等認證標章,即便採慣行農法,也謹守用藥規定,不會超過農藥殘留標準。

其中,有機種植更躍升為青農的最愛之一。例如嘉義縣的李健銘,原先在大陸經營家具工廠,家中農地租給別人栽種有機蔬菜。有一次回台吃到承租者送的菜時,發現有機的口感確實跟慣行農法不同,但並未放在心上。

沒想到八年前,他的人生卻轉了個大彎,因為家庭等因素,身為長子的他不得不返台,最後還投入有機的行列。

眾所皆知,有機耕種很困難、收成有限,初期李健銘想投入有機,引來家人反對。他後來邀請母親一起參加社區大學自然農法班後,才達成安全農業生產的共識,更進一步挑戰高難度的有機草莓,目前蔬菜、草莓都供不應求。

他有感於新人投入有機生產,會走很多冤枉路,近幾年陸續無償提供溫室給嘉義大學農學院學生作為研究實習場地,也配合社區大學到學校推廣食安教育。

李健銘最開心的是,朋友拿有機蔬菜回家給媽媽吃時,這些常買菜的媽媽們剛開始都會問,「有差別嗎?不都是青江菜嗎?」沒想到她們吃完後大為改觀,並大讚「真的不一樣」。他說,「能讓更多人認識有機種植,對人對土地都好,這樣就值得了。」

相較蔬果的認證標章,截至目前為止,台灣養殖業仍未建立有機驗證制度,不過安全農業的風氣已吹進養殖青農界。屏東縣漁民曾嬿竹年產40萬斤的石斑魚,以外銷為主,是屏東少數取得產銷履歷認證的養殖業者之一。

儘管產銷履歷認證的花費、管理,得付出更多,但池邊售價卻與一般石斑魚相同,有魚販因此笑她:「妳辛苦養魚又花錢檢驗,最後跟別人的魚混在一起、賣的錢也一樣,何苦做白工?」

但去年已獲百大青農的曾嬿竹樂觀地說,我要對得起良心,即便消費者無法辨認,還是會堅持走下去。今年她開始打「曾家石斑漁莊」品牌,讓更多民眾吃到安心健康的魚。

在青農帶動下,安全農業觀念逐漸擴散,將來可望讓台灣民眾,漸漸遠離食安的夢魘。

除了重視食安,年輕人比上一代,更勇於研發。高雄那瑪夏青農詹宗翰就在父親的基礎上研發製茶技術。

他自創「八功夫紅茶」「熟香金萱茶」,取名八功夫是因需團揉八小時的功夫,才能將特有韻味保留在茶葉裡;熟香金萱則是想將30年老欉金萱茶樹的特色烘焙出來。依特殊的焙火工序,從原本五小時慢烘,再經七小時勻焙,才能製成淡淡熟香味又回甘的金萱茶。

詹宗翰深知老農無法靈活跟隨市場而調整,為因應消費者多元口味,他須不斷研發新產品,「只要喝過我家的茶,就知道濃香型跟清香型的茶葉各有特色,」他自信能滿足各年齡層的需求。

青農不僅研發技術,還大量引進機器設備,緩解缺工及減輕勞力付出。

例如高雄市的青農廖學智,引進農機之外,還自行研發機具。由於鳳梨重又多刺,採收搬運特別辛苦,他首創全台唯一的鳳梨搬運機,類似火車可以拖好幾節車廂,一次可運送1.2噸的鳳梨,村民都嘖嘖稱奇。

活用先進科技 轉型智慧農業

另外一位果農陳映延儘管投資包裝場及機具已花了上千萬,還是無法克服施肥的困境。因此他特地到國內外考察,將別種作物的施肥機改良適用於鳳梨田,2017年3月已研發出全國第一台鳳梨施肥機。

過去,鳳梨施肥時,農民需彎腰一棵棵施放、非常費體力耗時。同一片鳳梨田要花12天的人力才能施肥完成,但現在,陳映延靠這台機器,一天就搞定了。

屏東縣的青農蔡協良更厲害。為解決產銷班外銷的品質問題,他自行研發全國第一台蓮霧選果機、清洗機。

蓮霧皮薄多汁,很容易碰撞受傷或腐爛。過去不清洗,僅靠人工分級、裝箱出貨,但船運出口後,未清洗常導致蓮霧腐爛,被貿易商砍價錢。蔡協良利用機器清洗到接近無菌狀態、也改採機器分級,降低成本又提升好果率到七成以上,定價從買方市場變成賣方市場。

不管是溫網室或魚塭,青農都願意興建更堅固牢靠的設施,漁三代王哲謙說,「如果多花個幾十萬元,就能保障500萬、1000萬的資產,為何不做呢?」

拚品牌、打群架 開創農業經濟4.0

這些青農不僅熱衷投資農機,經常更新設備,更樂於擁抱科技。興得利水產董事長許文福就是科技愛好者之一。

傳統養殖法僅能靠肉眼辨別魚隻健康狀況,即便每天量水溫、酸鹼值及溶氧度,仍難以掌握水中狀況,非得等魚隻翻肚或浮出水面才知道出問題,不少人就開始急病亂投藥,就算抓去檢驗,報告要等三天才能出來,很可能整個魚池都受感染了,損失可達上百萬。

半年前,許文福開始使用魚塭管理軟體系統,發現效能明顯提升。系統能24小時偵測水中各項數據,可連線電腦、手機,讓他隨時透過手機App,了解最新狀況,「當水質過酸時,立即投灑石灰,馬上就見效,顯示這套系統有用,」許文福說。

放眼二代接班的畜牧場多數都開始引進科技,許多青農也往「智慧農業」的方向邁進。

在過去訊息封閉的年代,多數老農都要靠農會宣導才知道各種政府與外界訊息,但青農已能隨時掌握資訊並善加運用。

從中央、地方到學校、農會都是他們尋求協助的單位。嘉義縣肉雞農黃勝裕說,各縣市都有青農聯誼會,藉此平台可取得教育訓練、展售等資訊,年輕小農不用再孤軍奮鬥,走冤枉路。

小農與消費者互惠 共存共榮

2016年4月,屏東縣青農陳安茂與屏東縣政府、屏科大共同開辦農業大學畢業的47位學員共同成立「屏東農往直前發展協會」,每一年向勞動部申請培力計畫的經費補助。協會有專職經理,並且聘僱當地七名婦女擔任培力人員,定期規劃各種市集展售,會員只要將產品交給協會,不用個別擺攤。當小農需要人力時,培力人員也可以幫忙。紅豆採收期間,陳安茂就會載著紅豆到協會,請培力人員撿選。

這群青農們更深知「團結力量大」。2017年8月2日,來自全國的20家雞蛋小農合創「Buyegg台灣好蛋大平台」,提供產地直銷的雞蛋,消費者可以透過視訊觀看雞隻飼養過程,取得牧場環境、飼料內容、檢驗報告等資訊。

台灣好蛋大平台執行長李金燕表示,消費者可透過小農的「蛋蛋日誌」收到即時產品消息,直接選購下單、宅配到府。大平台也提供小農養殖輔導,由專業人員協助改善飼料配方、申請產銷履歷以及定期送檢蛋品,提升食安保障。

李金燕說,這是小農與消費者互惠的全新經濟模式,開創農業經濟4.0時代的來臨。

不僅串連同業力量,青農也採異業聯盟。例如有蕉農與鳳梨農正在研發「香蕉鳳梨冰」的可能性;果農也想與養蜂人、荔枝青農,開發蜂蜜水果醋、桑椹玉荷包果醬等新產品。

高雄市蕉農郭泰呈說,這是個創意的時代,沒有什麼不可能,說不定會碰撞出熱銷商品。

舉凡新的平台、新的通路,他們都願意嘗試。青農常開著車子到處參展擺攤,也會透過電商、臉書、LINE群組、直播平台,開發新客戶。

例如知名網紅、廚藝專家喵喵老師所經營的「義想廚房」平台,專門到全台尋找在地食材,在現場透過直播示範料理。8月15日,就有三位屏東青農跟喵喵老師合作,請她運用他們的紅豆、鮮乳跟雞肉做出蜜紅豆、法式鮮奶酪、Tapas(紅豆乳酪)、時蔬雞肉鮮奶鍋等料理。

透過直播讓外地人認識在地安全食材,已成為青農行銷的方式之一。

從落實安全農業到取得認證標章;再從投資機器設備到尋找通路行銷,年輕農民最終目的就是想建立品牌,這也是青農與老農最大的差別。

變革產銷通路 搶攻海外市場

長久以來,傳統多層次的農業銷售通路,讓底層生產者辛苦耕種,卻未能得到合理報酬,青農們最想扭轉此劣勢,期望透過自創品牌、延伸至加工品等六級產業化,達到自產自銷,甚至進一步搶占海外市場。

50大黃金青農中,高達九成已自創品牌,其餘五位未打品牌者,也有三位正在規劃中。

不僅50大青農,其他未入選者也朝品牌化經營。例如屏東縣青農洪曼綺從小在雞舍長大,早期家族飼養蛋中雞(75日齡),再賣給蛋雞業者。鑑於市場惡性競爭,她建議父母改養蛋雞,採自然放牧飼養,給予雞隻自由活動空間。

受過訓練的母雞會在鋪有粗糠的巢內生蛋,人工撿拾的雞蛋若有髒汙則用酒精布擦拭,再用紙盒包裝完成,光整理雞蛋就要多出三倍人力。

細心飼養的雞蛋經檢驗後,各項藥物殘留均零檢出,但售價卻無法與付出成正比。因此三年前,她決定自創品牌「田庄好蛋」,牧場也在2016年取得產銷履歷認證。

目前「田庄好蛋」每年產117萬顆蛋,8粒裝售價135元,在各大生機通路、百貨超市都能買到。「雖然品牌這一條路走得很辛苦,卻很值得,」洪曼綺欣慰地說,檢驗項目也不斷增加,連未被要求的「戴奧辛」都列進去,因此芬普尼雞蛋汙染事件爆發時,田庄好蛋完全不受影響。

自創品牌儼然已成為青農不歸路。擅長改裝農機的陳安茂說,他花心血改良好機器後,很快就會被抄襲,唯獨「品牌」無法被複製;黃勝裕也認同,「品牌才是農業的新藍海」。

這些年來,青年生力軍的加入,讓老舊農村起了變化。這群年輕小農正在改寫歷史,或許也有機會為台灣開創農業新盛世。

新聞來源:遠見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