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推動減法改造 公部門美學大進化

遠見/推動減法改造 公部門美學大進化 | 華視新聞

文/馮紹恩  / 台北市

以往公部門建設、文宣,常被戲稱「中華民國美學」,現在開始有部會機關透過設計,贏得民眾掌聲。翻轉公部門美學的關鍵為何?

這幾年,如果留心新聞,會發現一個名詞不斷出現:「中華民國美學」。

不過,這可不是什麼褒美之詞,而是在諷刺奇醜無比的公共建設與政府活動設計。

例如,2016年的台北燈節主燈「福祿猴」,被笑根本是隻鴨;台鐵在去年初耗資近8000萬元改裝的「觀光列車」,則被評為「除了俗、還是俗」;不久前,國道「八德鶯歌」段的匝道指示牌,連左右標示都違反直覺,接連發生車輛撞上分隔島的意外,讓民眾罵聲連連。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見不少公部門令人驚豔的作品,如8月底啟用的高雄海洋流行音樂中心,不規則的六角形屋頂加上玻璃帷幕,被稱讚「日夜都美麗」;屏東縣立圖書館翻新30年舊大樓,成為綠意環繞的「森林圖書館」;小到平面出版品,如桃園市政府找來知名設計師聶永真,將官方刊物《桃園誌》改頭換面;台東縣更以地方特產和代表景點發想,轉化為縣府公務員的特色名片,都獲得外界肯定。

為什麼有些公家單位的美感,宛若停留在上個世紀;有些部會機關卻能透過良好設計贏得掌聲?翻轉公部門美學的關鍵,是什麼?

民眾美感覺醒,政府慢半拍

黑暗,其實是光的缺席;被鄉民嘲諷的中華民國美學,反映了設計專業的缺席。

「30年前,全台灣哪有什麼美術科系?」台灣首位入圍葛萊美獎的知名設計師蕭青陽直說,中華民國美學並非單純的不好看,而是反映不同時代的美感。

蕭青陽觀察,近年來,各大學廣設設計相關科系,培養出大量人才,加上國人頻繁出國旅遊,見識愈來愈廣,刺激民眾的美感覺醒,頻繁對各項公共建設品頭論足,進一步深化整體社會對美的追求,衍生成一股「設計新浪潮」!

「公部門心態就怕麻煩,所有東西都照SOP。」柏成設計負責人邱柏文認為,公部門長期遵循數十年前流傳下來的標案規格,不僅造成許多公共建設走向僵化,更缺乏追求設計和美感的誘因。

在這個趨勢下,公部門秉持的「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思惟,開始跟不上社會期待。當民眾的美感意識不斷提升,政府部門卻還停留在古早年代,每次建設和作品出爐後,引發強大的批評聲浪,自不意外。

事實上,對民意動態相當敏感的政治人物,已關注到這股趨勢,也開始有所回應。

「現在很多政治人物,都比唱片業的明星長得漂亮跟帥了。」蕭青陽笑說,不少政治人物愈來愈重視自身形象,當選後,也開始將「美」的堅持帶入市政體系。

最常見手法,就是把指標性的重大公共建案,委由國際大師操刀。如2019年開幕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流線外型與白色波浪般的造型曲線,就被便《TIME》雜誌評選為「2019世界百大景點」;甫開幕的台南河樂廣場,把廢棄商場改造為結合潟湖造景的優雅建築,也獲得《富士比》雜誌評為「2020世界七大最受期待的公園」之一。

追求好設計,對公部門來說百利無一害,不但可博得好評,更有助於塑造城市光榮感。蕭青陽解釋,「政府首長想要票房跟人潮,好好經營環境美感,自然會帶起觀光熱潮。」

然而,只有首長和政務官帶頭衝還不夠,要翻轉整個公務體系的陳舊美學觀,還有許多障礙得克服。從以下兩案例,便可窺知一二。

1〉新北市府會議室:逗點實驗室,打破辦公模式

新北市政府最近剛啟用了一個特殊的會議空間「逗點實驗室」(Comma Lab),從名稱就曉得,這裡的訴求,跟傳統會議室很不一樣。

只要是新北市政府員工,開放時間內憑員工證刷卡就可進入,不需事先預約、也不限制用途。市府同仁可以提著筆電來辦公、吃午餐(疫情期間暫停)、找廠商一起開會都可以,等同「沒人管」。

而搞出這創意的,竟是一般人認知裡「最傳統」的祕書處。

新北市祕書處處長饒慶鈺不諱言,以往會議室管理常面臨大難題:一是為了靜音,得舖設地毯,又怕弄髒,只好限制飲食;二是必須盡量衝高使用率,最好達100%,但實際上,不少活動常臨時取消,造成閒置和浪費。

為解決上述問題,祕書處首先從撰寫標案下手。

他們捨棄過去「規格標」的方式,像標明要幾張椅子、桌子、地毯等;轉而採取「最有利標」,寫上市府想解決的問題,結合對空間的多功能用途,藉此吸引擁有創新思惟的設計團隊來提案。

最後得標的柏成設計,大膽地以「辦桌」發想理念,設計出一個可自由移動、輪轉的流動空間,並導入環保、永續、內部交流等新穎概念。

比方說,逗點實驗室的桌椅可以自由移動,讓大家按人數需求或活動型態決定,不鏽鋼牆板則方便重複黏貼海報,省下許多紙張,更簡單利用耐髒的地板材質,一來達到靜音效果,也不必禁止吃喝。

硬體空間的問題解決了,另一痛點「預約率」怎麼辦?饒慶鈺說服同仁,取消預約制度,「有沒有可能,不要管那麼多?」

祕書處設定半年實驗期,觀察這期間的「不管理」會不會造成額外負擔,第一個月的結果令人驚喜。在約600人次使用的情況下,清潔阿姨打掃次數並未增加,同仁還自發性地維持整潔,「比我們還疼惜這空間。」

更意外的收穫是,這案子還獲得了第十三屆TID室內設計大獎,「從來沒想過,公部門的辦公空間可以得獎!」饒慶鈺驚喜地說。

2〉台北卡翻新:減法設計,視覺更清爽

許多縣市都有市民認同卡,只是常被嫌醜,民眾也不太愛用。過去的「台北卡」就是如此。

不過,這張卡在8月底鹹魚翻身了,最新推出的卡面設計廣受好評,還要結合智慧城市應用。

以前,公部門跟設計師打交道經常不歡而散。因為政府是業主,也就是甲方;設計師常淪為承包商,也就是乙方,彼此地位並不對等。

更麻煩的是,由於缺乏美學訓練,加上僵化的招標制度和眾多顧忌,政府機關總不敢讓設計師放手創作,雙方不斷妥協的情況下,最後出現一堆「慘不忍睹」的案子。

惡性循環久,有能力的設計師,當然不想跟公部門合作,最後只剩下願委屈配合的標案公司。

為解決這問題,台北市特地成立「城市品牌小組」,改善公部門的業主心態。藉由不同專案合作,協助各局處重新思考,要向民眾傳遞的價值和服務。

而城市品牌小組最喜歡討論的對象,是年輕一輩的業務承辦人或科長,而非掌握決策大權的各局處首長。

為什麼?

負責城市品牌再造工程的市長室顧問蕭伶伃打趣形容,業務承辦人很衰,常被長官交辦事情,每天負責寫報告、回應上級要求,「卻沒有嘴巴,只有手跟腳」。

事實上,這些人才是城市建設的第一線執行者,而城市品牌小組的任務,就是替新生代公務員創造成長空間,一方面從設計師身上汲取創意,也有機會跟上層主管溝通,讓政策跟得上時代潮流,不再閉門造車。

此外,城市品牌小組也站在設計師跟政府中間,一方面讓設計師了解公部門的限制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在合作過程中尊重專業,擴大設計師的發揮空間。

如負責「台北卡」業務的資訊局,最初只希望找設計師翻新卡面。接下標案的優視覺溝通設計總監王德明回憶,設計元素其實很早就定案,「真正花時間的地方,是跟各局處溝通,在卡面上該放多少資訊?」

王德明苦笑,「像教育局要求放上學校住址,但台北市校名最長的學校有20幾個字,我不禁想,那是不是乾脆整張卡片都放滿字?」

每當會議僵持不下,蕭伶伃就會跳出來,替設計師據理力爭,最終才看到現今清爽的卡面設計。

不過,美學討論常會落入「美不美」的陷阱:有人喜歡、自然有人討厭。公部門應放下對美醜的爭執,轉而探討設計是否真能解決問題?抑或僅僅滿足民眾期待?

「如果能解決問題,它自然是美的。」饒慶鈺篤定地說。

其次,好的設計,絕不等於砸大錢蓋大型建設。

若公部門無法認清場館或服務的主功能,做出來的軟硬體建設,就可能變乏人問津的「蚊子館」,或根本沒人想用的「蚊子App」。外觀再美,也是浪費公帑。

誠如蕭青陽所說,當愈來愈多民眾關注公部門的建設品質,促使政府更願意對外徵求好的設計和美感,就是整體社會的一大進步。

在台灣設計新浪潮的全力推動下,以前總遭人訕笑的中華民國美學,未來將持續進化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城市學》頻道;更多文章請上官網

新聞來源:遠見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