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4 01:11

四幕‧二景:沉思,未擇之路(上)

戲夢英倫  /  蔡奇璋
四幕‧二景:沉思,未擇之路(上)
2015.7.29

美國詩人羅伯‧佛洛斯特有首名作,《未擇之路》。詩中,旅人形單影隻,立於黃葉林裡的兩條岔路前,思考自己如何取徑。無論選的是哪一條,他想,都將錯失另條路上的景致;何況,依經驗法則推之,一旦做出抉擇,那麼,未來也就是這樣一路往下走,不能再有回頭重來一遍的機會了。末了,他決定走上看來比較乏人問津的那條路,並且不無喟嘆地說:此刻,我所做的選擇,終會讓接下來的旅程,變得截然不同。

將人生視為一趟行旅,或把旅程比為人生縮影,乃是西洋文學中常見的譬喻;遠如奧狄修斯於特洛伊戰後的海上漂逐,近如少年π與孟加拉虎乘船共渡的奇異航程,都是知名的例證。蓋因旅行有其時間限制及空間定位,而在時空座標內的點和點之間,旅人往往必須依照自身的性情喜好或目標設定去擇撿、取捨,以鋪排整體行程的樣貌;凡此種種,皆與人生相似,故成此說。至於我,一個經年累月浸泡在西方書寫裡的閱讀者,自然時時觀照著雙腳跨出的每一步,希望有朝必須面對林中岔路時,可以從容地擇選出貼合本身所求的那條徑道,索探一幕幕足以呼應內心念想的風光。

隨著報告交出,我碩班的第二學期也正式結束了;休完四週長假後,第三學期即將展開。在這最後的十星期內,我們全都不用修課,只跟著自己的導師,著手完成所上為各自組別所規劃的研究或表演工作,即可畢業。現階段,我的英倫行旅來到一個休憩點,雖說暫可放鬆,卻也不免要為將來的旅途盤算盤算,好於日後遊覽得舒心些。而擺在眼下的兩條路,一是取得碩士文憑,回台灣找個劇場相關的正職,開始融入社會,迎向成家立業等人生歷程;另一則是留在倫敦,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並利用更長的修業年限,深入鑽研戲劇議題,好憑著札實的學術能力,返台謀求教職。二者之中,不論我選的是哪一條,都只能義無反顧地往下走,無法讓時光倒流,回頭重來一遍;儘管沿途景致應該各有妙處,但也分擁崎嶇,所以在尚未來到岔口之前,我必得多聽多想,仔細斟酌;畢竟,有些時候,船開到了橋頭,怎麼也拉不直。

出乎自己意料之外,我第一個徵求意見的對象,既不是導師布萊恩,也不是我的父母。我坐在宿堂房內的書桌前,給我高中時期的國文科李幼珍老師,寫了封長信。信裡,我告訴她,倫敦的求學生涯很有收穫,但我已經靠近關口,面臨抉擇,因此盼望能夠聆聽師訓,好好思量。

燈下,我一邊寫,一邊憶起李老師和自己的師生情份。如果印象沒錯的話,她應該是與我同年進入南一中的。那時,她師大剛畢業,直髮漫上肩頭,戴著眼鏡抱著書,穿長裙走過長廊轉進教室的畫面,讓一身卡其制服、三分短髮蠢相的小高一們嘆為觀止,內心如有春風拂過,深覺受到安慰。更幸運的是,李老師內外相符,絕非空有其表。課堂內,她總挺直腰身穩著氣,不疾不徐地念課文、說字義,並於延伸解讀之際,提問讓我們思索章節中可能蘊含的深意,甚且要我們發表看法,彼此切磋。如此清新可喜的上課方式,對一群飽受填鴨之苦、方得擠進第一志願窄門的男學生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新聞來源:世新-台灣立報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