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5 14:40

【特稿】爆料文化與即時新聞充斥 民眾對媒體慣性依賴?

【特稿】爆料文化與即時新聞充斥   民眾對媒體慣性依賴? | 華視新聞

林妘潔

 台灣媒體數量多,在爆料文化與即時新聞充斥的競爭環境中,各家紙媒、電視新聞台強調與讀者的互動性,人人搶著當公民記者,因此,民眾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都是媒體,芝麻蒜皮的小事都要爆料投訴,媒體彼此的追逐戰,是導致民眾對媒體慣性依賴的後果嗎?


 去年2月初,台灣獄政史上首次獄政幹部被挾持的高雄監獄事件,其中1名受刑人鄭立德主動致電《蘋果日報》表達司法不公並要求提供車輛,中天節目《新聞龍捲風》則現場與典獄長連線,引起觀眾批評聲浪四起,隨後電視台爭相報導,甚至使用空拍機拍攝,使警方攻堅行動失敗,劫獄最終以悲劇收場。


 去年年底《蘋果》又接獲兩起民眾向媒體表達訴求的投訴事件,民眾因不滿報導內容,打電話威脅並要求撤下新聞,另一起則是犯嫌主動致電媒體,投訴遭警迫害,持槍挾持3名男大生,《蘋果》意外成協調要角,與高雄大寮監獄事件類似情況,卻有著不同結果,讓媒體的角色定位與報導尺度的拿捏備受考驗。


 為有更多獨家新聞與增加新聞量,並且盡到改變社會的責任,《蘋果日報》率先帶動這一波公民記者的浪潮,推動「爆料拿獎金」活動,每月發送爆料獎金,民眾與媒體間維持在微妙的平衡點上相互依賴,事實上,確實有人透過匿名爆料來賺錢,目前《蘋果》平均1天有200多件投訴案件需要查證、處理,爆料內容五花八門。


 另外,各家媒體的新聞來源不斷挨轟,不是行車紀錄器、監視器畫面就是「爆料公社」,人手一機的年代裡,民眾自己擔起公民記者的角色,有條理的說明事發經過,再向媒體提供精采畫面,成員多達75萬人的「爆料公社」社團,當然包含許多資深記者在內,其官方粉絲團也高達45萬人按讚。


 民眾開始習慣透過媒體來傳達訊息,第一時間往往放棄依循正常程序及管道,甚至發生這種運用強烈手段,來表達自身訴求的不尋常現象,都讓媒體進而成為傳達訊息的最佳選擇,不過是好是壞應該依事件本身的情況而定,尤其獨家新聞與新聞內容的衡量掌控,還是必須經過審慎考慮。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