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3 21:30

圖表損毀  動新聞娛樂化  新媒體新聞產製現缺失

圖表損毀  動新聞娛樂化  新媒體新聞產製現缺失 | 華視新聞

陳思雅、劉杰瑜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新聞的呈現方式,圖表與影音逐漸取代長篇幅文字報導成為主流。銘傳大學11日舉辦的2016新媒體與跨平台匯流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所研究生王詩芳與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研究生梁育嘉進行論文發表,王詩芳以天下雜誌為例,指出圖表新聞面臨資料損毀的挑戰;梁育嘉則以動新聞為例,探討新媒體發展與新聞道德與倫理的衝突。


【圖表新聞:資料毀損是一大挑戰】

 王詩芳提出,如今「文不如表,表不如圖」,在小小的手機螢幕上看到的資訊圖表能抵千言,之後才會選擇性的看內文,非常依賴這種快速了解資訊的方式。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大眾傳播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春富認為,這種依賴「就好像惹到了瓶子裡的怪物,它出來了就再也回不去了」,人們已經習慣要求有創意和被整理好的資料。


 銘傳大學廣銷系專任助理教授何堯智認為,資訊視覺化與色彩學相關。科技發展使電腦能呈現更多元的色彩,圖表新聞在色彩的運用刺激了人們的閱讀的興趣。


 針對天下雜誌在網路上發布的互動式圖表逐年減少,由2013年的30篇到2015年的只有一篇,更於2015年4月起停止發布。王詩芳認為,原因是製作互動圖表都會連結外部網站或圖片,萬一將來發生來源連結已失、資料損毀等問題,「辛辛苦苦做出來的圖表就會變成Not found。」


 翻查天下雜誌網站共41篇互動圖表新聞,當中無法顯示或進行互動的就占了12篇。王詩芳提出,天下雜誌2013年4月18日的報導〈民眾反核,政府續建〉,其中的「全球擁核?反核?」圖表,外部連結已經遺失;而2013年8月19日的〈「818拆政府」佔領內政部大事記〉報導,多張引用他人的照片已無法顯示。為了解決問題,她認為新聞媒體應購買來源資料,將其納入自己建立的資料庫,避免圖表消失的慘案。


【動新聞:科技與倫理的衝突】

 梁育嘉表示,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非常大,新產品的層出不窮改變了閱聽眾的收視習慣與行為,廣告主對傳統媒體的廣告投資正在不斷減少,這些趨勢給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發展上帶來了一些啟示,新媒體的發展更是勢不可擋。


 梁育嘉提到,以蘋果日報網站下的動新聞為例,將新聞片段用動畫的方式進行呈現,使人們更主動也更願意以一種娛樂的心態去瞭解新聞內容,但也會導致缺乏批判能力的閱聽眾,很難以公正客觀的角度去分析新聞,從而降低新聞的可信度,忽略了新聞道德與倫理。


 梁育嘉認為,蘋果動新聞內容上有不足,但也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有些畫面不能拍攝,動新聞可以透過動畫讓觀眾瞭解事件的真實性。新媒體的出現不只是一種科技上的變革,更是一種觀念和習慣上的變革。新媒體的發展不該只是讓訊息的更快速的傳遞,也要增強訊息的可解讀性。


 「同樣是一條新聞,寫稿是一回事,做動畫是另外一回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副教授陳百齡表示,自己曾親自到蘋果的動畫公司去觀察,發現做動畫的產制流程是從做圖表開始的,二者有相似之處。蘋果新聞認為視覺比文字重要,每一則新聞裡面一定要有照片,如果拍不到照片,就要用示意圖補上去。而在這個過程中,蘋果用協力的方式來做,當資料從資料庫出來以後,所有的文編、版編、美編在一起,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圖表做出來。而這個方式,在動新聞的產制過程中進行了延用,如何爭分奪秒把動新聞做出來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


 「黎智英曾說,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把新聞用電影的方式表達出來?」陳百齡在評論中表示,新媒體在發展過程裡,科技與倫理的衝突是值得繼續深入探討的問題。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