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宇恩、林玟君、詹晶雅、蔡文馨
【專題記者古宇恩、林玟君、詹晶雅、蔡文馨綜合報導】點選15秒的錄製時長,面對著鏡頭,搭配時下最紅的「抖音舞曲」,隨著音樂扭腰擺臀,殷切期待著同儕間的互動與關注⋯⋯這是12歲的小魚(化名)放學後的日常,也是現今許多兒童課餘的閒暇娛樂。TikTok儼然成為α世代(註)兒童最受歡迎的「幼幼台」。
TikTok抖音國際版為主打短影音內容的社群媒體,截至2022年底,下載量已高達6.72億次,為全球下載量排名第一的應用程式。近幾年更透過集結全球使用者創作的美妝、搞笑及劇評等各式影片,逐漸吸引台灣兒童受眾的目光。
然而,有不少師長對此感到擔憂,禁用TikTok的聲浪未熄。面對12歲以下、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的兒童,應禁止孩子接觸TikTok?還是讓TikTok成為寓教於樂的平台呢?
註:α 世代,又稱Alpha世代,是指出生於2010年之後,現為0到12歲的世代,擁有最充沛物質、最豐富技術知識的一代。
TikTok瘋遍校園 短影音奪兒童眼球
「抖音一響,父母白養。」TikTok上各式影片內容流竄,抖音熱門歌曲一播,每個兒童都能琅琅上口幾句。然而,部分影片過於羶色腥的歌詞內容、洗腦的旋律等,讓許多師長不禁憂心忡忡。TikTok上多樣的影片讓孩子觀看是否合宜?許多人對此抱持疑問,卻也無法時時避免孩子使用與接觸。
每天晚上,小魚會花至少半小時觀看TikTok上的短影音,因為在校園間,TikTok已是兒童聊天的共同話題,「這樣隔天去學校才有東西和同學聊。」小魚害羞地說。許多孩子擔心若沒有觀看TikTok熱門影片或不使用,可能會落單,甚至成為異類。有些兒童更為了引起注目或成為同儕間的焦點,會運用TikTok拍攝短影音,伴隨歌曲舞蹈。即使他們的肢體動作略顯生疏,但在TikTok上「練習舞蹈」顯然成了現今許多兒童的娛樂方式。
「練習舞蹈」並不是兒童使用TikTok的唯一方式,現已升上國一的樂樂(化名)透露,同儕間十分興盛「搬運影片」,也就是將Facebook、Instagram等應用程式的熱門影片搬到TikTok上,或是相反地,將TikTok的影片搬到其他社群媒體。樂樂認真地分析,「搬運影片的流量會比較高,因為內容和抖音原本有的很不一樣,很稀奇啊。」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樂樂逐漸羞於面對鏡頭,不再拍攝短影音,改以於TikTok上傳大量「搬運影片」。
搬運各平台影片的形式,不僅可以創造使用者的流量,也使得TikTok上的影片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應用程式間大量竄出,讓兒童無意間接觸到來自TikTok的各式影片。臺中市南屯區永春國民小學高年級老師羅世宗推測,TikTok在校園流行的原因,就是同學喜歡「炫」,其他學生看到後就會效仿。他舉例,某次請班上同學上台表演,學生一模仿TikTok上的內容,其他學生便熱烈討論。同儕間的影響力以及多元的接觸管道,是TikTok快速走進兒童日常的關鍵因素。
「身邊的同學都在玩,我不玩就和他們不一樣。」為了融入同儕間的話題,小魚從四年級便開始使用TikTok,希望藉此拉近與同儕的情誼。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林日璇解釋,人們因害怕錯過與他人共同創造回憶的機會,擔心自己與社群脫節,所以會學習被社會大眾廣泛使用的社交平台。對兒童而言,TikTok便是這樣的媒介,他指出,相較於文字,一些有話題性的短影音更容易吸引兒童,並作為他們人際溝通的社群管道。
沉迷短促刺激 外界憂影響兒童心理發展
開啟TikTok,使用者無需建立帳號,即可瀏覽短影音,上下滑動就能觀看不同內容。影片製作上,使用者能一鍵套用特效及轉場,快速生產內容。操作介面簡單易懂、製作影片門檻低,加上多元的內容,成功獲得兒童族群的青睞。此外,TikTok的演算法會透過使用者的興趣推播,同時在短時間內呈現影片重點,更容易讓兒童著迷。自媒體營運顧問林佳佑說明,「當小孩打開這個平臺,發現一些他喜歡的東西,他就拼命滑很久。」TikTok繁雜且未經篩選的訊息,以及強大的推播功能,恐導致兒童認知偏差或成癮,也引發部分教師與家長的擔憂。
「如果孩子在家長不在時,接觸到不適合他們年齡的內容,會對他們的身心上造成傷害,而且他們也不會來問我們。」臺中市南屯區永春國民小學中年級老師鄭麗貞雖認同兒童可從TikTok學到許多課外知識,但TikTok可能夾雜性、暴力等不當內容,對兒童心理造成影響。比起TikTok上的短影音,留言區的輿論更可能影響兒童的價值觀和心情。同為TikTok使用者的臺中市南屯區永春國民小學陳老師(化名)指出,「留言區上討論事情的方式尖酸刻薄,常是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為了獲得網路流量,網民不斷地製造具有爭議性的話題,這些帶有情緒性的字眼或錯誤資訊的評論,也可能使兒童對於議題討論的模式產生誤解。
多數師長也擔心,TikTok15秒左右的短影音形式會導致兒童注意力不集中。《華爾街日報》科技記者Julie Jargon於〈解讀「TikTok大腦」:沉迷於短影片讓孩子發生了哪些改變?〉寫道,兒童的大腦如果適應TikTok上不斷快速更新的內容,反而會難以適應數位世界外變動較緩慢的活動。羅世宗也擔心兒童難以在短時間內判斷資訊的正確性,並完整地消化訊息。
課外教學新天地 TikTok拓展兒童學習管道
儘管TikTok的內容與形式可能影響兒童心理發展,但其對兒童的吸引力,促使相關業者逐漸重視低年齡層的市場,推出專屬於兒童的優質內容。TikTok營運分析師李世彬指出,TikTok已成為主流行銷管道之一,其中,因兒童更容易被影片和圖像吸引,而成為TikTok行銷市場的一大受眾。「我想要變得像影片上的姊姊一樣會跳舞。」12歲的小昀(化名),即是在TikTok上偶然被推播到一支舞蹈教學影片後,激起了他對於學習舞蹈的興趣,便踏上舞蹈學習之路。
TikTok上的教學影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變成不少兒童課外學習的管道,舉凡繪畫、攝影、作文指導、英文文法解說等內容,都可輕易在TikTok上找到。小昀認為,在TikTok上學習,除了能夠激發他的學習興趣,更能運用短影音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來幫助理解和吸收資訊。運用TikTok行銷舞蹈課程的經營者林宇珊補充,「以跳舞來說,他們眼睛在看,加上頭腦記憶後,他會學得更快。」同時身為小昀舞蹈老師的他,也會鼓勵學生在課後自行拍攝TikTok影片上傳,並在老師的建議與指導之下,檢視自己的不足之處,再予以改善,達到完整的學習效果。
雖然TikTok上的學習資源豐富,但仍有師長擔憂大量資訊裡會夾雜兒童不宜的內容。對此,林佳佑回應,TikTok其實具有審核機制,會主動下架或屏蔽過度裸露及含有血腥暴力的內容及意見。他進一步補充,TikTok平台本身具有「家庭安全配對」功能,讓家長能綁定自己與孩子帳號,以隨時把關孩子的使用狀況,包括:螢幕使用時間、傳送訊息對象、隱私設定等。
對於不少學者質疑TikTok短影音可能導致兒童注意力降低的問題,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辛靜婷認為,「過去我們被要求要很專注做一件事情,但現在孩子需要的能力跟以前並不一樣。」就現今社會的趨勢,孩子需要具備在同一個時間內處理多種訊息的能力,例如:學生在學校,需要同時學習多個科目,或是在寫作業或考試時,需要處理多個問題等。而快節奏的影音媒體,正能夠培養這項「分心能力」。
TikTok浪潮勢不可擋 建立兒童數位素養成關鍵
儘管TikTok有其正向的一面,但在父母、教師的陪伴和引導下方能發揮最佳效果。時事評論家周偉航指出,需順應TikTok的趨勢,「對於年輕人來說,反對或禁止只會刺激使用。」他進一步舉例,或許能將TikTok打造成教學軟體,讓學生藉由TikTok繳交作業,系統再自動通知家長,方便家長即時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對部分兒童而言,TikTok融入教學更能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習更有熱忱。
辛靜婷建議,家長應陪同使用TikTok,並主動篩選適合兒童欣賞的影音內容。部分家庭可能因為父母工作忙碌,無法陪伴兒童,而選擇將電子產品單獨交由兒童,形成「電子保母」的現象。因此,除家長外,學校教育亦相當重要。林日璇表示,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談話中,引導他們正確的學習方向,「例如可以請學生分享,在TikTok看了什麼,以此訓練學生的論述、表達力。」透過老師適當的輔導與介入,兒童在談論TikTok之餘,同時能刺激大腦思考。
TikTok確實為人詬病,與其一味禁用,更重要的是從中挑選優質內容,並培養兒童媒體識讀能力,「如此一來,兒童才能從使用這些媒體中獲益。」辛靜婷認為,官方或許能參考現今的電視分級,為TikTok設立相關制度,確保兒童接觸的內容安全無虞。此外,若從教育著手,建立兒童的數位素養,教導他們如何以批判的角度檢視影音內容,也有望讓TikTok不再成為隱憂,而是使兒童寓教於樂的平台。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