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失序的善意湧入台北街頭 物資過剩的管理窘境

當失序的善意湧入台北街頭 物資過剩的管理窘境 | 華視新聞

陳孟樺、鄧芯怡、黃????湄、程心

【專題記者陳孟樺、鄧芯怡、黃????湄、程心綜合報導】「哇!我繞了一圈 ,發不完,之前發100個便當可以、200也可以,但今天350太多了,好像也有別人來發過了。」自發性到臺北車站(以下簡稱北車),分送食物的睿(化名)低語著。晚上八點鐘的北車,善心人士們抱著沉甸甸的物資,卻宛如打游擊戰,在北車與艋舺公園之間四處尋覓,找尋尚未領取物資的無家者們。

無論是北車或艋舺公園服務的第一線人員皆指出,無家者協力團體越來越多,民眾、民間協會亦積極發送物資。但當資源缺乏協調,就會出現資源過剩的現象。在台北市,有85%的列冊無家者(註一)集中在北車與萬華區龍山寺的艋舺公園,因此大多數的民間團體會聚集在這兩處發放物資。臺北市政府社會局中正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正社福中心)主任邱慶雄直言:「街友物資常常只有過剩沒有不足。」不過因北車屬於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管轄區域,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只能軟性建議各團體聯絡局處,資源協調的力道仍然不足。

註一:社會局在106年起執行「街友專用置物袋政策」,列冊管理北車無家者,實施行李一人一袋為放置原則,提供街友置物空間,也讓車站更有效率管理和運作。

甚至還有未列冊無家者會在北車領取物資,北車無家者吳先生(化名)就曾看過一家人早上騎機車或腳踏車到北車等待發物資,拿完物資就回家。「排隊!排隊!」曾為北車無家者,現為中正社福中心派工探訪員(以下簡稱派工)(註二)張耀庭在北車K1出口指揮著秩序,一一發送便當、麵包與保久果汁給北車列冊的無家者們,當發送物資遇上未列冊無家者時,他會適時阻止領取。張耀庭認為物資是要來照顧無家者的,很多人不知道二二八公園也有無家者,派工會負責把物資送過去,平均分配所有資源。不過他提及,許多民間團體發放物資的出發點與社會局不同,無法做到十全十美。

註二:社會局近年在北車培育12位能力、條件良好的無家者,負責安排每個團體發放物資的時段、維護環境整潔與秩序。待派工經濟穩定後,社會局便會輔導他們離開街頭。

即使民間團體有意參與資源協調,仍會面臨無法配合中正社福中心分配發送時段的問題。以社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萬芳浸信會(以下簡稱萬芳浸信會)為例,教會志工兩年來固定在週六晚間自行發放物資,難與中正社福中心協作。傳道連祈生說明,教會的「愛加倍惜食餐廳」以搶救不符合市場規格的農產品、推廣惜食為理念,與社會局的立場不同,不完全是針對無家者,因此並不會限制領取便當的資格。

根據記者實際蹲點觀察與採訪後發現,台北市另一處物資熱點艋舺公園也存在物資發放問題。因為物資捐贈者之間缺乏溝通連結,跨單位整合經常面臨困難。在艋舺公園生活超過一年的龍貓(化名)說道:「很多單位會同時送來,像昨天晚上就很多,兩、三個單位吧,結果整個早上那邊(走廊盡頭)都堆滿東西,就是吃不完,也不知道怎麼處理。」

龍貓還觀察到附近低收入戶時常到艋舺公園領取便當,他忽然放低音量輕聲地向我們解釋,在艋舺公園常駐多年的大哥大姐會嚴厲限制未列冊無家者或便當族(註三)等領取的物資數量。龍貓則是認為該處的食物十分足夠,因此若其他弱勢族群有需要,分送給他們亦無妨。經常到艋舺公園跟著領取物資的哨子先生(化名)指出:「我們其實都是來這裡跟著領,但有些人會領過量。」他急切地表示,即使有大哥大姐會管制,「但像前面這個人,他還是一次吃兩三個,還會再帶四五個回家。」

註三:便當族為隨著物資據點到處領取物資的民眾,有時會互通訊息得知最新物資派發據點。

北車與艋舺公園人流龐大、人口組成複雜,各單位捐贈食物的動機不同,對於受助者的實際需求可能缺乏完整了解。而當物資捐贈的方式和時間沒有明確的規劃與有效的協調,就會導致物資集中在某些時段或地區,時而過剩,時而短缺。究竟街頭物資問題如何形成?對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這項長久以來的議題至今是否獲得紓解?

剩食、治安、衛生疑慮:物資過量衍生問題由誰擔?

物資過剩的問題主要發生在「熱週期」,期間會有許多物資會突然湧入街頭,遠超過無家者的需求量。《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點出,熱週期是指特定的節慶和時間,例如端午節、中秋節、初一十五、聖誕節等大型活動過後,許多人會把剩下的便當發送給無家者,街頭物資會大量增加。林立青司空見慣地說:「很多人就是喜歡這樣,即使他(無家者)在同個時段不需要這麼多食物,這一直是難解的問題。」

其實就算是平日時間,部分團體也會捐贈超量的便當。「北車街友白天可能有打工或私事,領便當的人數幾乎落在100人以內。但以前許多民團一發就是超過200個,請問便當要發給誰?」邱慶雄指出。另外,發放的食物還有可能因為口味不符合無家者食用,同樣導致浪費。邱慶雄舉例,無家者領取素食便當的意願較低,相關團體便需要和社會局協調每日發放的數量,以解決供過於求的問題。

不過還是有部分無家者願意收下多餘的便當、囤積熟食,冒著腸胃出問題的風險吃下隔夜便當,「即使艋舺公園物資足夠,還是很多人擔心沒有下一餐,也不在意吃過期食物。」龍貓解釋,囤便當的習慣常是無家者害怕生理需求無法被滿足所致。香香澡堂(註四)店長江孟薰則提到,有工作的無家者因為工作時間安排,無法在發放食物的時間領取便當,就會選擇先囤積食物。此外,也有部分的無家者是因為個人喜好選擇多拿取便當,江孟薰認為這是合乎情理的,「假設他覺得今天很飽,但他很喜歡當天的菜色,就會選擇多拿幾份。」

註四:香香澡堂隸屬於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以下簡稱芒草心),以無家者及社區貧困者為主要服務範疇。澡堂提供免費洗澡、物資領取、及就業補助諮詢等。

物資過剩連帶吸引許多「慕名前來」的人,他們會在白天聚集於物資發放熱點,引發更多的秩序或衛生問題。江孟薰指出,發送物資時,會有七、八成的非無家者聚集領取,甚至會有群組互相通知發放便當的據點,還會專程搭車來領取便當。他補充,無家者與便當族曾因為物資競爭而引起紛爭,衍生出治安問題,「無家者會認為便當族有家、有錢,為什麼要來搶我的物資。」江孟薰說道。

當物資與人潮都不斷地擠入北車與艋舺公園,衛生問題隨之而來。「尤其過年期間,無家者早上起床發現身旁堆滿物資,有些是已經吃不下或不需要的,也不確定是不是給隔壁的,就乾脆把它留在原地。」在社團法人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以下簡稱人生百味)負責街頭物資的羅靖茹無奈道。甚至曾有無家者因為不好拒絕捐物民眾的心意,吃不下還是收下餐點,之後再將它丟棄,卻被民眾看到並拍下發上網,導致大眾對無家者的觀感不佳。

事實上,治安、衛生問題問題的源頭並不完全是無家者造成的,但責任往往都會被扣在無家者身上。「問題是因為便當族衍生出來的,但由於便當族不在駐警的管束範圍內,所以駐警會去針對睡在那邊的人。」江孟薰道出無家者背負黑鍋的無奈。部分便當族拿完物資後便直接離去,只留下垃圾,因此無家者只能背上環境髒亂的污名。面對治安與衛生問題邱慶雄表明,中正社福中心時常接到環境髒亂的投訴,卻礙於管理權問題而無能為力。「艋舺公園屬於公園處管轄範圍,北車的話甚至不屬於台北市政府管轄,是屬於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的。」邱慶雄解釋。

北車不屬於社會局的管轄範圍,因此社會局也難著手管理秩序。 圖/程心攝

公私機構協力管控發放秩序 平台成效仍有未盡之處

「這街頭食物物資過剩的問題喔,幾十年前就這樣子啦。」林立青說。不過近幾年中正社福中心與民間團體的努力之下,物資過剩的無家者聚集地大概只剩下艋舺公園和北車。因此記者鎖定兩處進行調查,注意到物資供給方嘗試改善物資過剩的許多方式。

以中正社福中心為例,有意捐贈食物的民眾能事先和他們聯繫預約,將配送的物資、時間與捐物單位等細節列入行事曆,一來能控制物資數量,二來不會造成最常出現的「撞期」——同時段有許多單位前來發食物。單位成功登記後,會讓派工分別在發送日的中午11點和晚上5點,到K1出口發給排隊的無家者,中正社福中心也會事先安排希望親自參與發送便當的單位一同行動。措施實施至今,已大致穩定北車周圍領物資的秩序,邱慶雄直呼,「我們這邊已經排到下個月,萬華甚至檔期都排到六月了!」

2018年,人生百味曾發起「無家者小幫手」計畫,同樣想藉由行事曆整合物資分發。2019年開始推行的一年內,他們共登記28,032份物資,包含便當、水果、點心、沐浴用品等。然而計畫執行不久後,便遇到許多困境。對民眾而言,個人捐贈的物資可能少至10份,僅此數量若仍需透過平台規劃恐怕徒增困擾。羅靖茹補充,「自行發餐的人常會覺得,我只來這一次,以後不會再來了,弄這個很麻煩。」根據無家者小幫手計畫統計,2018年下半年團體捐贈有93次,而個人卻只有13次;2019年上半年團體更增長達148次,個人仍是20次。所以羅靖茹坦言:「針對單次性來的人,推行日曆難度蠻高的,雖然有繼續運作,不過功效頗低。」

人生百味與中正社福中心皆以平台為主要解方,不過大多只有大型民間團體願意運用,個人或小團體較不傾向使用平台。目前大型民團常定期、定量與政府合作發餐;個人或小團體則偏向偶發性捐物。記者實地踏訪台北車站與龍山寺兩處物資熱點,確實常碰見小規模單位正自行發便當或點心。其中,每個月固定來北車發一次點心的王阿姨,是一位視障者也是身障者,對於王阿姨而言,要能夠獲取統整物資的資訊相當困難,更遑論主動聯繫他們。

過剩現象難根除 食物券、在地管理補足平台漏網

除了使用平台轉介物資,食物券是另外一種推行已久的發放方法。比起北車附近的高單價餐廳,萬華一帶聚集許多小吃店、商店街,因此民間團體會與店家合作,發送食物券給無家者。哨子先生表示,「附近便當店有發行名片,有些善心人士會前一天晚上來發給在睡覺的無家者,讓他們隔天再自己去便當店領飯。」食物券讓無家者能自行調配領取便當的時間。林立青更提出,「這可能會讓無家者到店家時盡量不髒、不臭、不亂、不鬧事。」然而他也提醒,食物券可能會排除精神障礙者與身障者的領餐機會。

除了不便於部分身心障礙無家者,食物券可能也不適用於他們的生活模式。當夜色漸黑,街頭便準備上演一場睡位爭奪戰。無家者為守護得來不易的好位置,常不願放下行李走到餐廳兌換便當。另一方面,旺旺集團早期在北車採餐券形式,後來卻出現變賣問題而停止使用。邱慶雄直指,「有些人就把餐券轉賣,街友要的是現金。」食物券因為無家者的生活方式而有諸多不便。為了抑制無家者餐券變賣現象的猖獗,芒草心調整為少量發放餐券的方式,並在每張發放的餐券上註記他們的單位名稱,以便控制亂象或追溯轉賣的源頭。

在龍山寺人稱「蛋糕」的翁玉珍,常用名片當作領物資的條件。「名片」因為其個人化的特性,能如芒草心食物券一般防止變現。他原先在附近賣蛋糕,退休後就常從三重帶便當或準備牛肉麵來發給無家者。中氣十足的翁玉珍拉高嗓門說著:「給你一張、給你一張,啊我便當就五點到那裡集合,拿名片排隊, 沒有名片就不能拿便當。」

物資集散平台和食物券都是目前廣泛使用的解方,不過還有一項特殊途徑——「在地物資發送者」。翁玉珍長年到艋舺公園發食物,他十分熟悉當地,能清楚辨別哪些不是無家者,還有哪些無家者習慣領很多份。所以在他眼皮底下,較少發生物資過剩的問題,他因此不考慮仰賴政府平台分配。而龍山寺的翁玉珍好比北車的張耀庭,身為派工的張耀庭,統籌物資發放與北車周邊環境維護。羅靖茹告訴我們他眼中的張耀庭:「張大哥一週七天每年365天每天都在北車,所以9.9成的無家者他都認識吧!」因為張耀庭認得每一張臉,如果遇上不是露宿北車卻要領便當的人,除非有多餘餐食,不然他都會以北車無家者為主。翁玉珍和張耀庭都是對當地無家者情況瞭若指掌的物資發送者,表面上的確能解決便當族的問題。不過,只要物資過剩的問題仍舊存在,慕名前來領取的人便會持續徘徊在街頭。

張耀庭在協調無家者領取物資後,提著預留好的物資派發給行動比較不便的無家者。 圖/程心攝

冰山一角的街頭問題 過剩資源待多項制度齊頭並行

邱慶雄認為北車目前最適用「平台行事曆」管理食物配給,但中正社福中心並未擴大宣傳,因為各方對無家者仍有認知差異。「我們不能假設所有人都是支持我們服務街友。」邱慶雄一語道破癥結點,現在中正社福中心平均一週會接到100多件陳情來咒罵無家者,若這些民眾看見平台宣傳資訊,恐怕會引起更大反彈。還有另一群民眾希望政府盡力照顧無家者,打電話責怪中正社福中心對無家者態度惡劣。可見平台雖能有效管理物資,也亟待觸及更多捐贈者,但社會上民眾對無家者議題都持不同看法,使得政府單位陷入宣傳與否的兩難。

綜觀北車與龍山寺食物過剩的現象,牽涉發送物資者、無家者,以及第一線服務單位。三方對街頭物資運用的立場皆不同,同時有各自的堅持。小至每一位發送物資者與無家者,都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但議題始終是關乎「人的生存」,因此服務單位需要更細膩、謹慎地處理,使得很難有一項統一的物資發放原則適用所有情況。邱慶雄深吸一口氣嘆道:「這個遊戲規則雖然不盡完美,但是它已經是符合多數街友需要的了。」羅靖茹也點頭表示,「現在的發送制度其實真的已經可以說,我自己的滿意度有七、八成。」

夏日已近,氣溫逐漸上升,看著幾乎原封不動的便當被放在垃圾桶上,台北車站清潔人員林先生慨嘆:「他們應該更有組織地開會討論分發物資,不然晚餐一人有四五個便當,哪吃得完!」江孟薰和林立青都認為,與其發送容易腐壞的便當或水果等即時食品,善心人士可以選擇捐贈與無家者生活模式較符且保存期限較長的保久食品,也可以解決偶爾未領到餐時的溫飽問題。此外,連祈生建議,或許可以在台北車站設立一個據點,將現場善心人士所捐贈的食物集中後再發送,維持現場的物資發放秩序。

如今,通化街玫瑰堂北車團體因看見不同組織於同時段發放餐點的問題,他們決定選擇在每週三晚上親自到台北車站與無家者聊天,聽他們分享日常,「無家者會和我們說,我們給予他們的友誼是他們這裡最缺乏的。」社團法人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則開放各地的廠商或個人捐贈糧食物資,將糧食的價值最大化,分享給有需要的群體。台中亦有臺中市愛心食物銀行聯盟店與民間自辦食物銀行合作,在社區設立據點募集物資。除了可以有效分配給有需要的人,民眾或弱勢群體也可以親自前往取得所需要的物資。

儘管在無家者的物資分配上,無法有真正全面且完善的措施,但各單位依舊將各自力所能及的發揮極致,羅靖茹分享道:「各單位可以在確保不重複的情況下,根據自己所擅長或所擁有的資源,提供無家者不同型態服務。」他希望,未來可以透過教育等推廣活動,加強灌輸民眾正確捐贈物資的觀念。民眾從無家者真正的需求去思考,在關懷社會弱勢群體間提供相對的幫助,將對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維持社會的穩定運作。

北車的晚餐時間常有不同團體同時派發便當,因此垃圾桶上常放有原封不動或吃不完的便當。 圖/黃????湄攝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