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姿含、許婷宜
氣象預報一直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資訊,明天是否要帶傘、要如何搭配衣服等,均需要依靠氣象預報來決定。但我們是否有想過,對那些「靠天吃飯」的務農者來說,中央氣象局提供的資訊真的足夠嗎?察覺到這個現象,多年來致力於將資料科學技術應用於農業上的吳君孝,與科技農夫陳信延合作,研發出了可以在地監控農地氣候的「阿龜微氣候天眼通」。
畢業於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預計進入資訊科學所繼續攻讀博士的吳君孝,多年來致力於將所學的資訊科學技術,應用於農業當中。其實早在去年,他就與農委會合作,寫了許多如何運用資料科學的技術來幫助農業的計畫書,但他說,「與其等待,還不如自己挽起袖子去執行」,所以便在今年毅然決然離開中央部會與資策會,實際走入農田。
身為資料科學專業的他,認為「技術就是要拿來解決問題」,而農業對台灣這塊土地來說,正好是個很重要的一個議題。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實際走訪農田,發現農夫在務農的過程中,農地與自家住宅是有一段距離的,無法時時監控農作物,時常會發生自家住宅晴朗無雲,但農地卻在下暴雨的狀況。
他又更進一步發現,務農者的年齡層逐年降低,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回鄉務農,但因經驗的不足,無法像資深農夫一般,觀天象即可預測氣候,且這些年輕的務農者可能假日才會回到農地務農,平日還是留在都市打拼,對於氣候左右收成品質的農業來說,能夠時時監控農地氣候是非常重要的。
吳君孝便決定與畢業於聖約翰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後來成為科技農夫的陳幸延合作,打算利用兩人資訊科學以及寫程式的背景,替農業量身打造一套氣候監控系統。中央氣象局提供的氣象資訊,普遍都是由高空氣象站所傳送而來,且都是以一個市或縣為單位,但位於平地的農田,需要的卻是「在地」以及「即時」的氣候狀況,吳君孝希望能夠匯集所有在地氣候資訊,像是:空氣溫濕度、土壤濕度、稻田水位等,將農業與科技結合,依靠大數據分析,有效監控農地狀況。
吳君孝號召各個領域的長才:運用科學從事農業的科技農夫-陳幸延、擁有豐富農業知識的林俊廷、傳播背景,負責對外宣傳的盧安邦、負責美術設計與呈現的梁芳綺等,一同組成團隊,研發出了「阿龜微氣候天眼通」這套在地氣候監控系統。其實早在先前就有許多稻田氣候監控的研究,但都止步於文獻階段,沒有人真正去實行,而市面也有許多環境監控設備,但因造價昂貴,一般農民根本無法負擔,因此「阿龜微氣候天眼通」的宗旨,就是使用低成本的方法,達到在地監控的目的,真正實施於農民生活當中。
但他也說,「要如何聚合跨領域的所有成員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具有資工、程式等背景,所以整個過程需要經過不斷地溝通。負責傳播與對外發表的團隊成員-盧安邦則表示,就是因為希望讓所有人都可以認識「阿龜微氣候天眼通」,進而意識到還是有很多人在為農業奉獻著,因此整合跨領域這件事,不論再怎麼辛苦都是必須的。
「阿龜微氣候天眼通」的運作,最主要的靈魂人物就是「田間感測器」,為了秉持低成本的初衷,感測器的外部採用的是隨處可見的水管,將感測器插入土壤裡,透過晶片以及寫好的程式分析,空氣溫濕度、土壤濕度、稻田水位等資訊就可以即時回傳到監控端,使用APP的形式,讓農民可以不用親自走到農地即可監控作物狀況
吳君孝希望,除了單純回傳以上資訊外,「阿龜微氣候天眼通」也可以提供分析並且給予建議的「預警」服務,他舉例,像是對葉菜類作物來說,白粉病的胞子若要萌芽,土壤溼度需高達九十以上,但若要擴散,濕度需降到六十以下,因此除了監控到這些數據外,還能再額外提供作物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如此人性化的設計,對推行有機作物來說也會是一大助力。
「找對人,比找到資金更重要。」吳君孝苦笑地說,為了全心全意推行這個計畫,所以才辭去了原本在中央部會與資策會的工作,幾乎是在零收入的狀態下進行,團隊成員們也都是自發性質在參與,但能夠跟理念相符的一群人一同共事,吳君孝覺得這比任何事都重要。「阿龜微氣候天眼通」此提案在二〇一七年時獲得g0v科技創新獎助金,也在四月時,於實驗地宜蘭舉辦啟動日。吳君孝說,雖然「阿龜微氣候天眼通」目前還在實驗階段,還沒有正式面世,但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阿龜微氣候天眼通」的氣候資訊可以替全台農民服務,讓老農、青農、小農們都可以透過這套系統,用更聰明、有效的方式務農。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阿龜微氣候天眼通 在地監控農田狀況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