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昱豪、呂函 / 桃園市
隱身在桃園市區的小巷弄中,仔細一看,才發現這裡有個樸實無華、充滿大地元素的空間──本立自然良品,創辦人林琳藉著「以自然為本,立足於大地」的核心精神,和顧客分享自身的生活模式,傳達友善環境、永續環境的理念,並以本立作為交流平台,推廣使用自然農法耕作的農作物,支持在地小農。
大學畢業後,林琳思考著哪一種生活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於是回想起小時候時常與家人一同去露營、登山,那段時光是多麼的輕鬆自在。她發現自己在大自然中是最快樂的,因此選擇踏入環境保育領域;但在環保團體工作了兩、三年後,她看到人們對這片土地所做的不公不義、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浪費,甚至政府強制徵收農民土地,在在都促使她思考環境對人的重要性。
二〇一四年,林琳與同樣在環保團體工作的先生決定留職停薪、徒步環島,希望藉由這趟旅程走遍台灣各地,實地接觸大自然所帶來珍貴的環境資源。啟程不久,林琳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難道只能在一個環保團體或組織之下,我們才能做對環境友善的事情嗎?」於是,她開始構想如何營造出一個能夠實踐永續理念的場域,接著一步一步發展成如今的「本立自然良品」。
「我希望以軟性方式作推廣,不想用抨擊的方式造成對立。」林琳說,她以本立自然良品作為一個推廣友善環境的平台,讓來到本立的人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互相交流、對話。她以實際使用經驗向顧客分享,而不是用強迫的方式推銷商品,她認為,若顧客願意嘗試使用,自然而然,這些商品背後所欲傳達的理念,就能漸漸深入每個人的生活。
本立希望成為消費者和商品之間的連結,消費者可以透過本立了解商品,同時商品也能藉由本立向消費者傳達理念。例如,店內販售的棉麻服裝,來自林琳大姊林念慈創辦的「棉樂悅事工坊」。林念慈表示,這些衣服由她親自設計和打版,再交由尼泊爾村落婦女以傳統織布技藝編織而成。此計畫目標幫助當地婦女就業、維持生計,並以友善環境的產品,實踐永續生活的方式。
林琳表示:「希望大家不要勉強自己,而是用一個開放的心態去做做看。」許多人雖然想著要減少環境破壞、降低資源浪費,但行動時還是有些抗拒,認為「做環保」這件事很麻煩,因此,林琳希望這些友善環境的產品能成為媒介,讓民眾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環境永續的重要性。
本立不僅在店內販售桃園在地農產品,還有來自宜蘭南澳、花蓮富里,台東池上等來自台灣各地以自然農法耕作的農作物,這裡提供小農一個展示、宣傳,知識交流的管道。林琳說:「大家都不知道桑葉其實可以拿來製茶,在台東池上喝過後,發現味道不錯,又對人體有益,於是帶回來作推廣。」店內的農產品除了是林琳偶然在旅行中發現,還有很多是顧客主動拿來跟她分享的意外收穫。
藉由本立這家店鋪,林琳重新和大地連結。她發現,桃園的資源其實非常豐富,以往總是認為桃園沒有什麼特別的事物值得關注,但開了店後才知道,桃園其實有很多為環境付出的店家和小農,她也因此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和他們一起在桃園大溪以自然農法、共耕的方式耕作,林琳回顧起那段日子說道:「那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回到很純粹的日子,每次去田裡都覺得很快樂。」
實際參與耕作後,她比喻自然農法耕作的農作物,就像一個長得精實的人;而施肥料、噴灑農藥的農作物,則像一個常吃高熱量食物的人,看起來很強壯,但身體裡卻是不健康的。「當你看到一個長得小卻很有能量的人,你便會知道究竟誰比較健康。」林琳說,親身看過、試過,吃過自然農法所產出的農作物,就能發現它的不同之處。
「本立」試著去影響在地人的生活模式,讓民眾了解小巷弄中,有一個為了環境去盡一份心力的空間,並且不再覺得友善環境是件麻煩的事。希望時間久了,大家能慢慢習慣這樣的生活,林琳表示,本立走的這條路之所以不平順,因為是一條未知的路,但這也使她會想要把事情做好,想走自己的路去發現值得推廣的東西。
採訪側記
本立自然良品位在桃園市政府附近的小巷弄中,身為桃園中壢人的我,這個地方是我每次回家都會經過的地方,但我從來不知道,原來這裡有著一間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的場域,在與創辦人林琳聊過後,我也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想法,看著這間充滿大自然元素的場域,我感受到一股愜意、自在的氣息,更想未來在店裡親身體驗手作活動。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本立自然良品 推廣自然農法連結在地小農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