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函、邵昱豪 / 新竹縣
二O一六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社區認養一塊二公頃的柑橘園,以「里山保育」為核心理念,藉由不噴灑農藥、不施灑化肥的方式,與在地物種和平共處,並透過民間認股作為土地保育金,民眾可以用行動支持友善耕作和棲地管理,讓鹿寮坑這塊土地成為野生動物安心棲息的家。
鹿寮坑農地守護計畫遵循「里山倡議」的願景,謀求在維護生物多樣性與資源利用之間,取得平衡。鹿寮坑專案執行詹鈞貿說:「農業、生態與人文環境並存,這三者缺一不可。」人們應秉持友善農耕的理念,與在地物種和平共處,而不是獨厚生態圈中某一種生物。
鹿寮坑專案經理吳佳奇表示,土壤因為慣行農法施灑農藥、化肥的因素,導致原先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養分流失,即使在停止使用之後,土壤仍得花上好幾年才能恢復成健康的狀態,她說:「來到這裡之後,我才了解友善農耕的重要性。」
為了改善這塊受農藥、化肥破壞的農園,鹿寮坑團隊和社區居民合力製作「改良土」,加入木屑、稻穀、米糠、酒粕等天然材料,以耗氧發酵法製作,每個禮拜靠著人力翻動,讓土壤和空氣接觸,經過三個月的發酵、翻堆,便能成為肥料,且製作過程中還可投入菜葉、爛果和廚餘,創造食物的循環再利用。
原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承接的環境信託範圍僅有1.3甲,但對生態圈來說,這1.3甲的保育仍是不夠完善,因此,協會透過長期與鹿寮坑居民互動的鹿寮坑土地守護計畫顧問彭博彥,接觸到社區中的一塊海梨柑果園。
地主因自身年事已高,且果園位在地勢陡峭的山坡上不易照料,於是計畫將果樹剷除,改為種植可用於建築、家具和雕刻的高經濟價值物種肖楠。鹿寮坑專案執行林冠佑表示,如果砍除果樹,土地將失去水土保持的能力,因此團隊向老農租借這塊地,嘗試證明友善農耕的方式也能有所成績。
事實上,在社區中仍有些居民不認同友善農耕的方式,他們認為,沒有噴灑農藥、沒有施肥的果樹種不出漂亮、價錢好的果實。對此,鹿寮坑專案執行詹鈞貿說:「我們希望證明友善農耕和慣行農法一樣可以賺取收入。」
「我們和外面的『有機』不一樣,我們會重視生態,而不是重視產量。」林冠佑說,有些農場雖以有機方式耕種,但仍是很在意產量和價格,而團隊在意的是,大家能與鹿寮坑這片土地和諧共處,並將友善環境的理念推廣給社區居民。
鹿寮坑團隊提出「認股計畫」,讓民眾可以藉由認養果樹作為土地保育金,支持團隊友善環境耕作,並同時進行棲地管理,維護在地森林生物多樣性,且待十二月底至二月收成後,團隊更會回饋給認股民眾廿台斤的海梨柑。
吳佳奇表示,第一年因為沒有經驗,僅開放一百五十股,但後來民眾參與踴躍,今年遂開放至二百五十股提供民眾認股。吳佳奇說:「有出路才會有人願意嘗試。」因此,團隊也有意開發二級加工品,例如將海梨柑製作成果醬、海梨柑葉製作成手工香皂等產品,嘗試創造更多出路,讓社區居民願意跟著改變並學習友善耕作。
同樣位於芎林鄉鹿寮坑社區的自然谷,是一塊距離海梨柑果園不遠的山坡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二O一一年接手自然谷的保育管理,在公益信託的契約保護下,以里山倡議為核心,保護並營造低海拔森林,更結合社區力量,共同維護周邊原生棲地,建立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模式。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專案經理周昭蕊表示,棲地保育不只是保護到單一的物種,而是如同保護傘一樣,在這個範圍內的生物都能受到照顧。自然谷也藉由環境導覽,教導民眾認識這裡的故事、環境和物種,希望幫助民眾找回與生態之間的連結。
周昭蕊說:「就算在自然谷看過很多次台北樹蛙,但每次見到牠還是會像第一次見面一樣開心。」不論是海梨柑果園還是自然谷,在鹿寮坑社區服務的這群人都對環境抱持著一股熱忱,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保育這片土地,並將友善環境的理念傳達給大眾。
採訪側記
當我們和鹿寮坑團隊一同在果園巡視時,巧遇一隻長腳赤蛙,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同行的吳佳奇經理立刻拿出相機拍攝長腳赤蛙的身影,詹鈞貿和林冠佑先生也很興奮地要找找牠躲在哪裡,這時我發現他們三個人對生態的那股熱情,是我非常佩服的。我也開始反思,有時候人們會忽略自己身邊的微小事物,若是能夠停下腳步、仔細端詳,會發現處處都是驚喜,處處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就像在自然谷偶然靜下來聽見的台北樹蛙蛙鳴聲。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鹿寮坑里山保育 友善農耕海梨柑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