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0 20:01

舊時產業展新意 橋頭社區最「磚」情

李翊甄、廖品鈞  / 彰化縣

在彰化花壇的水坑巷弄裡,有這麼一個超過百年歷史的磚窯廠,四四方方的紅磚如城牆般的堆疊在磚窯廠外圍,屹立不搖,守護著這一百年來,走過興盛與衰微的順達磚窯。

紅磚的故鄉 見證傳統產業的興衰

磚窯業在彰化花壇的源頭可以追溯至西元一九O九年,因為土壤中含有豐富的黏土,讓花壇鄉成為當時紅磚主要產地之一,民國五、六O年代,正當經濟起飛之際,全台的磚塊有七成都是從花壇鄉出口,極盛時期更有二、三十座磚窯廠,每天如不夜城般,日以繼夜地趕工。

自動隧道窯已於二OO一年關閉,裏頭斑駁的牆面以及凹凸不平的軌道,是專屬於橋頭社區的記憶。攝影/李翊甄

從最初的瓦窯、目仔窯、八卦窯,到自動隧道窯,經歷了多次的窯體變遷,每一次的演變都是為了應付更多的紅磚需求量。「自動隧道窯一天可以生產二十八萬塊,八卦窯則是一個月五到六萬塊。」順達磚窯第五代張馨方說,當時的需求量有多大可見一斑。

八卦窯乘載著磚窯業的發展歷史,也在二O一O年被彰化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攝影/李翊甄

「其實磚窯的起起落落就像個拋物線一樣。」順達磚窯執行長廖嫦娥淡淡地說,民國七十年初,她剛嫁到彰化時,磚窯業並不如她所想像的繁榮,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磚頭堆在地上,她才明白那是滯銷。然而,民國七十五年時因為一場颱風,磚窯業竟又起死回生,在家家戶戶都需要重建的時刻,窯場的磚頭一出爐就要立刻載給客戶,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地上根本連一塊磚塊都找不到。

地震壓垮磚窯業 齊心搶救拚轉型

磚窯業的蓬勃維持了十幾年,卻因為九二一大地震,災區建築物的倒塌,在建材的選擇上也有了轉變,鋼筋逐漸取代紅磚,從此,順達磚窯的生意也如溜滑梯般一落千丈,夫妻倆不服輸的撐了三年,二OO一年時,他們決定將自動隧道窯關閉,廖嫦娥與她的先生,順達磚窯第四代張澄淵毅然決然踏上轉型之路。

「沒有人會告訴你轉型要怎麼轉,你的定位在哪裡?你的方向在哪裡?那完全就是一個黑洞你知道嗎?」說起轉型路上的孤獨與辛酸,廖嫦娥不禁激動起來。為了因應時代潮流,他們從園藝用的「植草磚」著手,卻因為工法太過新穎,做模具的師父在經歷了幾次失敗後便婉拒他們的委託,從此張澄淵便下定決心要學習開模具,所有的製磚流程全部一手包辦。廖嫦娥說:「他給我的想法是很堅定的,不要把這個紅磚的產業斷送在他的手上,畢竟這是一個家業,而且他也覺得是磚窯把他養大的。」

廖嫦娥說起艱辛的轉型之路,眼神散發出無比堅定。攝影/李翊甄

磚窯業的衰微並沒有將順達磚窯擊倒,反而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除了研究國外書籍,積極開發紅磚的新用途,廖嫦娥也秉持著「別人不要做、不好做的,我們才有機會」的想法,承接許多古蹟的修復工程,廖嫦娥認為,磚是祖先留下的很好的建材,但是人們好像漸漸地遺忘了,因此他們一心只想如何能夠繼續傳承百年產業。

打造紅磚新風貌 設計獎奪金獲肯定

磚窯業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一百年前,紅磚用來蓋房子,但一百年後,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紅磚難道就要被淘汰了嗎?張馨方說:「要怎麼樣讓磚的產品跟現代人產生關係?所以最終回歸到的還是生活,我覺得紅磚也可以是非常好的生活陪伴品或裝飾品。」因此除了古蹟修復、特殊磚的生產,順達磚窯也投入磚雕藝術,讓紅磚更具價值。

張馨方的研究所畢業論文以家鄉的磚窯業為主題,對於磚窯業的發展歷史瞭若指掌。攝影/李翊甄

二O一五年,由張澄淵創作的「萬事足一口灶」獨具匠心的設計,一舉奪下台灣國際創新發明暨設計競賽「設計類金牌」,讓更多人看見紅磚的無限可能。廖嫦娥說,台灣早期常以「一口灶」代稱一家人,於是張澄淵便以早年農業時期的炊煮設備為概念,創作出迷你版的爐灶。除此之外,今年還推出「醇酒磚」,改良國外用來儲藏紅酒的容器,增加遠紅外線設備,加速醇化,讓酒類變的更加甘甜順口。

「萬事足一口灶」獲得發明獎的肯定後,也讓張澄淵一家人更加相信他們走在對的道路上。攝影/李翊甄

成功轉型並沒有讓順達磚窯停下努力的腳步,廖嫦娥謙卑地說:「因為大家對你有了期待,你反而要更努力去創新。」她認為不進步就是退步,在磚窯業最興盛的時期沒有人想過它會衰落,也沒有人想到要創新,對順達磚窯來說,現在就是穩紮穩打地走每一步。

社區搭起橋樑 政府正視磚窯業

順達磚窯所在的橋頭社區,為了保存傳統磚窯產業,打造磚雕公園,透過居民無償提供土地以及社區志工的幫助,磚雕公園成為假日休閒的好去處。目前尚未完工的地質公園也是由社區建造,讓民眾近距離觀賞已停止開挖的黏土層。

社區內的地質公園目前尚未完工,後方的土壤剖面就是製作紅磚的原料 — — 黏土。攝影/李翊甄

除此之外,社區也透過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計畫申請經費,在社區開辦磚砌課程,南投草屯的台灣工藝文化園區更邀請順達磚窯進駐,除了販售磚雕產品,也有DIY課程供民眾體驗。將一個家族的事業轉變成一群人的興趣,不只是保存,也是讓更多人認識百年流傳的磚窯業。

橋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許智文說:「我們這裡將來做咖啡廣場、DIY教室,讓社區的大家能參與。」擅長繪畫並開過畫展的他,也為張澄淵的磚雕提供不少草圖。社區裡的每一個人的心,也因為磚窯業凝聚了起來。

廖嫦娥說:「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順達磚窯經歷了極盛與極衰,到現在已經重新振作,打出知名度並開創自己的一片天,也為台灣農村逐漸凋蔽的傳統產業,貢獻一份心力。

採訪側記

在採訪過這麼多社區以來,這是最令我動容的一次。已經傳承到第四代的順達磚窯,其實張澄淵先生大可以在衰落後將腹地廣大的磚窯廠賣掉,不讓自己過的那麼辛苦,但他卻不像我那樣想,因為對他來說磚窯場不只是產業,而是屬於家族的記憶、一個流傳百年的工藝。一個人對於家族事業的堅持,究竟可以帶他走得多遠?我想採訪過後的我以及看完文章的你,應該都有答案。

延伸閱讀

藺草磚雕 山腳社區的傳承

社區紅磚屋 一磚一瓦平和疊起

磚瓦堆砌出文藝復興 實驗教室逆轉偏鄉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舊時產業展新意 橋頭社區最「磚」情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