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函、邵昱豪 / 高雄市
高雄市鳥松區有一塊「心福田」,有別於周遭林立的鐵皮工廠和噴灑除草劑過後的褐色田地,創辦人黃淑娟帶著一顆深愛孩子的心,藉由秀明自然農法,以落葉堆肥、不噴灑農藥和化肥的方式,耕種有機作物為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兒子尋找良藥,並與鳳山社區大學合作,開設農務體驗課程,傳遞民眾友善農耕的理念。
黃淑娟的大兒子在三歲時,受嚴重異位性皮膚炎所苦,常常半夜抓得整隻腳血跡斑斑,因心疼兒子小小年紀就受苦,於是帶著兒子求醫拿藥,黃淑娟說:「我以前是個很相信醫學的人,總認為生病看醫生、吃藥就會好了。」
直到醫生告訴黃淑娟,兒子連玉米、蔬菜都會引起過敏,未來只能倚靠藥物控制病情,這時黃淑娟才驚覺,原來生病不是吃藥就會好,且兒子當時僅是個不到五歲的孩子,身體無法負荷長期積累的藥物,於是黃淑娟開始尋求其他方法為兒子治病。
因緣際會之下,黃淑娟讀到幸福農莊創辦人陳惠雯的書籍,內容撰寫陳惠雯的孩子同樣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但靠著食用無添加農藥、化肥的乾淨食材,花了半年便控制住嚴重過敏的病情。受到這本書的啟發後,黃淑娟決定改變飲食習慣,只食用有機食材和吃素,更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在家專心照顧兒子。
藉由調整飲食,兒子的過敏症狀花了半年終於獲得控制,且在幾經測試後,黃淑娟發現,一旦外食或食用非有機耕種的蔬果,兒子的病情又會發作,因此,黃淑娟也確定兒子是因為農藥才引發過敏,也更堅持食用乾淨、無農藥殘留的食材。
二O一二年,黃淑娟接手父親在高雄市鳥松區的田地,為了耕種乾淨、無毒的食材,以秀明自然農法為依循,不噴灑農藥、不施加化學肥料,甚至連有機肥都不使用,強調將農田裡割除的雜草和掉落的樹葉鋪放在作物上,形成天然的養分。
黃淑娟表示,將這塊田地取名為「心福田」的原因在於,現今許多農家因長期以慣行農法耕作,當作物生病時,農夫認為作物只是受到病蟲害,一味噴灑農藥,事實上,作物生病的原因可能來自土壤或空氣汙染。
當農家不了解作物的習性和環境的影響,慣於使用農藥和化肥處理農事,如此便不再需要農夫自身的觀察力,因此,黃淑娟希望農家應該用「心」觀察田地,才能從中獲得作物的「福」,透過耕種者的心,讓這塊田地變得更好。
黃淑娟將心福田定位為推廣教育的場所,讓消費者參與農務體驗,協助插秧、收割和採收洛神,並從中了解友善農耕,以及背後所需花費的心力。黃淑娟認為,當消費者明白友善農業的難處後,便能諒解有機食材較高的價格的原因,並願意支持和推廣。
黃淑娟認為,若消費者不願意消費,久而久之,友善農耕的農家為了生計,仍會選擇放棄,好不容易養好的田也會因此消失,反之,當消費者願意購買,讓有機農業有銷路時,以慣行農法耕作的農家也會願意轉向。
二O一二年起,心福田和高雄鳳山社區大學合作舉辦「童樂會」,讓消費者與農家面對面接觸,由小朋友寫卡片給農夫,感謝農夫為他們耕種出健康、好吃的食材。黃淑娟認為,當農夫知道他們種植的蔬菜,有人會支持、有人會感謝,更知道友善農法是有意義的,也會願意繼續堅持理念。
在心福田旁的蓮霧園也是「童樂會」的合作夥伴。園主邱耀鐘表示,蓮霧原屬於夏天產物,但因為夏天物種多,銷量容易受競爭,於是有些農夫以人為方式催發,讓蓮霧在非當季季節成熟,因此民眾多不知蓮霧真正的產季。邱耀鐘認為,透過童樂會的活動,不僅可以讓民眾參與農務體驗,又能了解到正確的農學知識。
現今社會議題時常提到「食品安全」,民眾開始注意食品中是否含有農藥、化學肥料,塑化劑等危害人體的添加物,由於民眾不了解成分,導致購買食品時,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對此,蓮霧園工作夥伴廖啟斐表示,農家在耕作時,若能從自身出發,不噴灑農藥、化肥,對民眾就不會有影響。
黃淑娟說:「農耕本身就會破壞大自然,但我們要將傷害降到最低。」藉由農家用「心」耕作,細心觀察農田裡的作物,同時消費者了解農家理念,願意支持和在地消費,以人與人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互動方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並學習與環境共處。
採訪側記
採訪當天,我們提早到達心福田,抵達後看到的景象很特別、不同於周遭林立的工廠,這裡有塊看似雜亂無章卻又有著自我規律的田地,採訪當下,旁邊的工廠正排放廢氣,正敲敲打打著發出噪音,路旁也常有大卡車經過,但這塊土地還是依然地悠閒,依然地純淨。看著創辦人黃淑娟對兒子的愛,我覺得非常感動,也很感慨正被工業汙染所衝擊的環境,還能有這麼一處地方正在堅持著友善環境的理念。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用心觀察 藏身工業區中的一塊「心福田」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