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玟凝、謝汶穎 / 台北市
獨立書店「南天書局」專門出版以台灣歷史為主的學術性著作,亦保存許多台灣珍貴史料,並舉辦過大大小小的回顧性展覽。以負責人魏德文為首,四十多年來守護著台灣文史資料,逐漸發展成各國學者來台會拜訪的學術聖地。
穿過熱鬧的公館商圈,南天書局隱身在書香氣息濃厚的小巷,出版的書籍以嚴謹與專業著稱,範圍遍及台灣研究、史地、古地圖集、藝術史、人類學等多項領域,也翻譯成英、日、西、荷文等多國語言。負責人魏德文堅定地說:「希望存在,存在就是價值,我相信存在對某些人有幫助。」
魏德文出生於新竹縣關西鎮,是位客家人。「沒有人脈、沒有資金,就要靠自己的能力。」魏德文說,關西當地人才輩出,加上從小成長環境的薰陶,早已告訴他學歷的重要性,於是魏德文努力考上了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
大學畢業後,魏德文發現當時的社會並沒有完善的藥學制度,藥師的地位遠不及醫生,發展空間有限。加上他在大學時,曾在美國學者費正清所創立的「美國亞洲學會」中,專門研究中文古籍的中文資料中心打工三年,被西方有系統的研究方式深深吸引。魏德文說:「工作就是知識的提供,對人類來講,文化也好,歷史也好,是一個累積。」於是他毅然決然投入出版業,在一九七六年成立南天書局。
理科出身的魏德文,卻對歷史研究及文學的深度性非常感興趣。加上大學時期,曾接觸過許多學會的專家學者,於是選擇以台灣的歷史及文化書籍作為出版主軸,且皆為學術性、研究性的著作。南天書局將出版書籍翻譯成英、日語等語言,也翻譯成藏語、台灣原住民族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為的就是能真正融入在地的風俗民情。
投入出版業已四十多年的魏德文,對閱讀有著深刻的體悟。「看書看多,是不是就是一個知識很豐富的人,其實不一定,問題是你看的是什麼書。」對他而言,閱讀一定要廣博而精深,且除了吸收書本的知識外,古地圖與古木板印等典藏文物,亦是前人智慧的結晶。
二○○四年與台北市文化局合辦的《穿越時空看 — — 台北建城 120 週年特展》,其規模之盛大,令魏德文印象深刻。將時間回溯至台北盆地初出現,展出南天書局及文化局收藏的古地圖集、影像及文物。從荷治時期下的台灣,到清領時期的「牡丹社事件」及「安然事件」,讓清廷認知到台灣地位的重要性,自此脫離福建省,獨立而成「台灣省」。日據時期至台灣光復,發展重心逐漸北移,使得北部的地位逐漸提升,才有如今熱鬧繁華的台北市。
南天書局一路走到今天並不容易,因為魏德文堅持出版的書籍,必須要對社會有意義。在書店內絕對看不到科幻小說、暢銷書,即便是供兒童閱讀的繪本、漫畫,仍然圍繞在台灣的歷史文化。
「也不完全值得做還是不值得做,起碼有個學術提供的窗口。」魏德文說,即使書籍內容離民眾的日常生活較為遙遠,出版的價值不應以營收多寡來衡量,而是究竟能夠影響多少人。
魏德文及南天書局堅持下去的動力,除了對於學術研究的熱愛外,來自於獲得知識的喜悅。由於團隊要求書的錯誤必須盡可能降到最低,否則銷售量越多,反而將錯誤一層層的放大。編輯群必須藉由大量閱讀培養出能找出事實錯誤的能力。魏德文說:「書要做的最實用、最精準,我們無形中閱讀了很多的書。」
在南天書局擔任編輯已二十三年的黃盈福說,自己不是讀歷史相關科系,「但是做久了,在編排過程中,看到相關的文章、知識,或是歷史,發現台灣還蠻多地方蠻有趣的。」加上書局的書籍為翻譯成多國語言,經常需要接觸到各國的專家學者,無形中也拓展了學習的領域。
「大環境不斷地在改變,現今台灣學子大多缺乏台灣歷史的相關常識。」魏德文感嘆政府的教育政策不應從統治者的立場出發,而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思考。「政府的官員先要看書,要是不看書,無辦有更好的策略。」魏德文認為,台灣的歷史經歷過不同民族的統治,想要參透如此複雜的社會結構,勢必得對歷史脈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以理性的思維去分析、去認同、去相互尊重。
未來,魏德文希望南天書局能夠持續存在,以及其對學術性出版從一而終的堅持,繼續影響更多的人,為台灣史料的保存持續努力。魏德文說:「如果能存在的話,可以提供知識,還有各種交流,我相信存在對某些人有幫助。」
採訪側記
在來到南天書局採訪之前,我們就已耳聞受訪者魏德文先生,對台灣歷史的了解之深,且精通多國語言。實際現場訪問時,果真令人驚艷。魏先生在回答問題時,經常會以台灣的歷史事件作舉例,且將事件發生的年代及過程,描述得鉅細靡遺,讓我們不禁稱讚魏德文先生就是一本集結台灣大小歷史的「活字典」。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南天書局 四十年奉獻台灣史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