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鼎翔、葉向媛 / 基隆市
魚菜共生是一種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除了一般農、漁民會使用之外,來到國立基隆高級海事職業學校,由現任校長陳世程於二〇一六年引入的魚菜共生系統,不僅在校園內激盪出全新的波瀾,也開啟了學生們對於食農教育的體悟。
陳世程是基隆海事的校長,從小在林口長大的他,看到當地從一個純樸的農村,轉變成煙囪林立的工業區,相當感慨。「以前的林口真的是世外桃源。」他說,從前的林口,只有農田以及滿滿的竹筍。再加上家中務農,促使他對土地有份特別的情感。
「我說我們以前都在田裡亂跑,在水溝裡抓鱔魚,我的孩子都不相信。」陳世程說,現在的小孩大都在都市生活,對於大自然和生活的連結,並沒有深刻的體會,所以才希望推廣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的意義為何?陳世程表示,近年由於許多食安風暴的出現,人們開始反思食物的產製。以農作物為例,從上游的耕種、採收,到下游的包裝、銷售,許多人對於食物的生產過程其實相當陌生。
另外,由於現代食物的取得太過容易,各種浪費也充斥在生活中。食農教育的精神,希望以孩子們為目標,透過讓他們親手耕種、收割,並搭配有機、無農藥的生產模式,親身體會食物產製過程的不易,進而懂得珍惜食物。既富含教育意義,也對環境友善。
在擔任羅東高商校長的期間,陳世程在當地推動了「無毒米」計畫,透過學生和當地社區農民合作,種植出無農藥的有機米。「我們把這個計畫,從百分之五做到百分之九十五。」陳世程說,在計畫開始之後,當地社區願意合作、不使用農藥的農民,也從最開始的百分之五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五,成果相當良好。也讓參與計畫的學生們,紮實地體悟食農教育的精神。
來到基隆海事之後,陳世程看見和羅東截然不同的光景。「因為這邊靠海,農作物比較少,同學們對於食農教育又更加陌生。」他說,儘管基隆海事的同學對於種植較為生疏,但談到水產方面,他們可就是專家了。他表示,如果將自己之前推動無毒米計畫的成功經驗,結合學校的水產優勢,一定能開拓全新的可能。於是,基隆海事魚菜共生農場就這樣誕生了。
「魚菜共生其實相當容易,人人都可做,但我們把它『小題大作』。」陳世程說,其實不只農人和漁民,連一般人家中的小魚缸都可以做魚菜共生。「我們打算全心全意經營。」陳世程表示,他們先向林口「魚菜一家」的陳登陽老師取經,汲取相關經驗,再選定校內的一塊空地,才將這套系統建置完成。
魚菜共生是一個互利共生的系統。透過魚類的糞便、過濾後的魚池水,提供蔬菜養分,再透過蔬菜根系淨化過的水,回流到魚池內,只要把魚飼養好,並確保蔬菜照得到光,這套系統就能不斷循環。
魚類的糞便經分解後會產生尿素,尿素中的有毒物質「氨」,若直接將排放到土壤、河川的話,對環境而言是一種威脅。然而對蔬菜而言,「氨」卻是一種養分來源。此外,魚池中的水經過濾後,沉澱出的硝酸鹽、亞硝酸鹽,也是有益於植物成長的營養物質。
這樣的系統,結合水產養殖、水耕栽培的精神,不僅節約用水,也使魚類的排泄物及其他可能對人體、環境有害的化合物,有更好的處理與再利用,是一種對自然相當有益的經濟模式。
農場內的蔬菜相當多元,包括小黃瓜、大黃瓜、玉米、高麗菜、萵苣以及京水菜等,魚類的部分,目前飼養的是美洲大口鱸魚。為了蔬菜以及鱸魚的健康,農場採半開放式設計,並在內部設置了監測各項數值的儀器,例如溫度、濕度, 才能種出新鮮的蔬菜、養出肥美的鱸魚。另外,農場更採用太陽能發電,落實節能減碳的精神。
目前農場的經營,主要交由學生負責,老師則擔任輔助的角色。參加的學生們,並沒有限制科別,除了自願之外,也要經過評定,才能開始培訓。在培訓的過程中,學生們必須深入了解這套系統運作方式,並進行導覽訓練,做好為外賓介紹農場的準備。
此外,農場種出來的蔬菜,也送往鄰近的國立海洋大學進行檢驗,並得到無毒蔬菜的認證,魚肉也是採用急速冷凍、真空包裝的技術,跟市面上的魚類產品包裝相比,毫不遜色。在得到認證的同時,這些由學生們種植、養殖出來的產品,也在校內進行販賣,並得到熱烈的迴響。
「教了養殖那麼久,最大的問題還是廢水處理。」 水產養殖科科主任何鑫澧表示,自己在基隆海事待了近三十年,在二〇一六年看到校內魚菜共生農場的誕生後,他相信這套系統,對於養殖教學會是全新的可能。因為養殖用水和灌溉用水的交替循環,解決了廢水汙染的問題。
「我們會養魚,但不會種菜。」就讀水產養殖科三年級的張軒瑞說,自己在二年級時,加入建構魚菜共生系統的師生團隊,在農場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得到許多難忘的體驗。對於養殖科的學生而言,農業是相當陌生的領域,歷經師生們不斷的嘗試和摸索後,才有現在的成果,讓他相當有成就感。
「加入魚菜共生農場之後,我對於環保以及生物維護方面,更加有興趣了!」就讀水產養殖科三年級的江孟學說,高一的時候從來沒有聽過「魚菜共生」這樣的名詞。直到高二,在老師的鼓勵下加入,除了學到魚菜共生系統的相關知識,也和許多前來參訪的外國人交流,拓展了他的視野,也對未來的想法更加開闊。
「現在對於周遭同學浪費食物的行為,我會感到憤怒,甚至有點悲傷。」就讀水產養殖科二年級的施晏淳說,在加入農場之前,對於身邊的食物及其來源,並不太在乎,但是參與計畫之後,一旦看到同學浪費食物,就會讓他相當難過,因為他現在懂得食物產製的辛苦了。
「未來,我想讓更多同學參與這項計畫。」陳世程說,儘管目前因為養殖的技術需要,操作這項系統的同學多來自水產養殖科,但未來還有許多發展可能。例如,可以透過食品科的同學進行加工,生產魚罐頭;蔬菜、魚肉的外銷需要包裝及行銷,可以交給綜合職能科的同學負責;雲端銷售平台或是APP的開發可以交由航運管理科的同學處理。透過不同科的交流、合作,讓這套系統更加茁壯。
「之前還有土耳其的學者跑來參訪我們的農場。」陳世程說,魚菜共生農場經營至今將近兩年,除了姊妹校的參訪外,也吸引許多外國人前來參訪。例如香港、日本、南韓,甚至還有海地以及土耳其等地的團體及學者。「他們只是看到粉絲專頁,覺得很新奇就跑來了。」由於這些外賓們大都是透過臉書認識這個農場,令他又驚又喜。
陳世程說,看著經營農場的學生們,可以對外賓們侃侃而談經營農場的感想,令他相當欣慰。除了技術的學習,這個農場也提供同學們接觸世界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國際觀,並建立自信。最重要的是,它帶給基隆海事的孩子們,最深切的食農教育體驗。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我們看到校長對於食農教育的堅持,也看到師長們對於魚菜共生的熱情。另外,看到同學能獨當一面跟我們完整介紹農場,真的相當佩服。相信未來有更多科的同學加入後,農場一定會變得更完善。甚至成為學校的招牌聞名世界,也不無可能。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魚幫菜 菜幫魚 共生食農新經濟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