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晏寧、鄭喬予 / 台北市
善用世代傳承的知識技術,老品牌「林三益」將毛筆廣義思考,不只是書寫的毛筆,更向下延伸至有「毛」的筆,各式彩妝刷具、清潔用具。林三益用自身對毛料的專長,為消費者設計最適合使用的工具。
林三益第四代傳人林昌隆說,從小就耳濡目染,看著父親如何加工、做筆。他從一個小師傅開始做起,家族中有很多習慣、傳統跟力量的影響,因此長大後自然地就把家族產業接下來。林昌隆期望大眾聽到「林三益」三個字時,就能聯想到它是一個懂得做筆、運用毛料的品牌。
林昌隆的父親林仁貴說,林三益有兩個別的店沒有的專長,一個是做毛筆,一個是選毛料。毛料的搭配,會依時間跟地點而不同,藉由長期賣筆的經驗,得到實際應用的知識。林仁貴也肯定兒子的能力,他說:「在這個環境長大,雖有一定的相關知識,但選擇還是在自己。要做好並不容易,對工作不僅需要誠心,也要有真正實力,最重要是能跟隨時代變遷。」
林昌隆說,在銷售毛筆的過程,發現原來的通路都是在文具方面,隨著時代變遷,使用者也大量縮減。他開始思考還有什麼能發揮自家長處。從書法班、佛具店,甚至烘培業,舉凡需要刷具的,林昌隆都仔細設想了一遍。一次因緣際會下,他發現指甲彩繪用具,就像是一個很小的毛筆,他開始運用自身製筆的技術,以及應用毛料的特長,開創各式彩妝刷具。
「一開始LSY在彩妝界是一個陌生的品牌,但幸好林三益有一個做毛筆的歷史。」林昌隆說,透過這個方式,在跟消費者溝通時,會有一群認同LSY理念的人,知道林三益原來是做毛筆的,對毛料專精,也會因為書寫過林三益的毛筆,進而願意嘗試、觸及到彩妝這一塊。
從傳統毛筆轉型延伸到彩妝市場,在轉變過程中,也面臨許多需要突破的難題。林昌隆說,毛筆以前都是沾墨汁、水性的,可是運用到化妝品上卻是一大學問,有粉狀、膏狀還有膠狀的,都需要一一克服。林昌隆積極地向彩妝師請益,試用各類彩妝品,不同的彩妝質地要用哪種毛料材質,才會更好使用,從中一點一滴摸索。
林三益店面擺設巧妙地融合兩個不同元素──毛筆及彩妝。林昌隆說:「我想要讓使用彩妝的消費者可以重新認識毛筆。」在這個場域的消費者可以認識林三益原來是做毛筆的,有這樣的歷史存在。
林昌隆曾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年輕人來買刷具時,可能會想買一支毛筆給長輩;爺爺、奶奶來買毛筆,看到孫子青春期了,長痘痘了,就希望買一支清潔刷具回去,而林三益正是在做這樣的雙向連結。
彩妝和傳統毛筆對林昌隆來說都是有毛的筆,他認為毛筆可以繼續走它原本專業書畫的市場,而彩妝也可以往下做更多延伸,消費者對品牌還有毛料應用都是放心的。林昌隆將毛筆廣泛定義,他說:「以前你想像的毛筆就是書法的毛筆,我們林三益顛覆這個概念,我們希望毛筆也可以像女孩子一樣上了彩妝後變得豐富有顏色。」
「有些不見得是市場已有的商品,是我們覺得可以去創造需求。」LSY林三益副理黃泳靜說,如果有一支底妝刷大家都在用,可是要怎麼用好的毛料,去創造出一個更適合消費者使用的工具,把原來的東西創新改革,這就是林三益一直在努力做的事。
生活圈如果太小,看到的東西就相對淺顯,林昌隆靈感來源就是廣泛地吸收。他觀察到彩妝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多消費者將畫妝當成一種禮貌,便專心投入彩妝刷具研發,也思考彩妝工具類別有限,因此嘗試延伸到更多生活細節,從彩妝刷具到日常洗臉刷,甚至是美胸刷、關節刷,林昌隆積極觀察,從中發想。
「年長的一輩認識毛筆,年輕的消費者認識彩妝,我希望把這個概念結合在一起,林三益在台灣要是一個筆的代名詞,是一個文化,是一個可信賴的品牌。」林昌隆期望不管是毛筆還是刷具,都能是好的工具,讓每個拿到商品的人都能感受到品牌的努力及用心。
採訪側記
在採訪前,我們都很好奇毛筆到底要怎麼跟彩妝刷陳列在一塊才不會感到奇怪,但進入林三益的店面後,我們好像也不知不覺融入了這個看似衝突卻又無違和的結合,林三益的店面並不大,一邊排列著懷舊氣息的毛筆,一邊展列出色彩繽紛的彩妝刷具,進來購買的客人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但他們並沒有只逛其中一區,原本來買毛筆的人也對彩妝刷具有了興趣,來買彩妝刷具的人也會想試寫毛筆,這也是老闆林昌隆最初的構想。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LSY林三益 用好毛料做好「毛」筆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