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市集 培養萬華人就業力

培根市集 培養萬華人就業力 | 華視新聞

毛晴、徐睿妤  / 台北市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是萬華的在地服務組織,社工在服務時發現,許多居民擁有就業能力卻無處發揮。於是他們與其他服務組織合作,以「培力」(培養居民工作能力)及「草根」(關注在地議題及故事)兩項概念,創立「培根市集」,讓居民練習販賣商品,並讓組織在與居民的互動中,建立彼此的溝通橋樑。

培根市集以培力、草根為概念,由萬華二十多個在地服務組織串連舉辦。圖片提供/培根市集

在地服務性組織合作 創立「培根市集」

萬華相較於台北市其他地區,弱勢民眾和老年人口較多,許多民眾自發性的組成在地服務組織,希望改善當地環境、幫助生活困難的在地居民,或是舉辦地區性的活動,讓居民彼此互助,並產生更緊密的連繫。

不同的服務組織,就會有不同的服務對象及專業領域,以萬華來說,例如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特別關注無家者以及中低收入戶,台灣社區實踐協會主要服務兒少,並促進社區合作經濟,而萬華社區小學則注重社區空間規劃及教育相關活動。但儘管有各種性質的服務組織,仍有一些社區服務、營造計畫,需要串聯更多組織,集合更多人的力量才能實現。

「培根市集」就是串聯了萬華的二十多個在地服務組織,形成的一個大型合作活動,目的是要讓無家者、婦女兒少等各組織的服務對象,在市集中練習販售商品、與他人互動,藉此培養社區居民的工作能力,而參與的民眾也能在過程中,認識萬華的在地服務組織,使服務及資源能擴及給更多人。

不同組織的工作者因為合作,彼此都相當熟識。(左至右為古猴子、林玲安、陳德君、黃素鈴) 攝影/毛晴

無處發揮的能力 就在市集中展現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是參與培根市集的組織之一,社工林玲安說,在服務社區家庭的過程中,他們發現許多無業的居民其實具備就業能力或技能,只是無處發揮,而其他在地組織也有一些木工、布包等手作品無處販賣。當年正好流行「市集」,因此在組織之間的交流過程中,他們想到,也許萬華也可以舉辦一個在地市集,讓居民與組織可以在市集中販賣自己做的產品。

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有許多無處販賣的木工品。 攝影/徐睿妤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找到其他在地組織,共同討論對於萬華在地市集的概念及目的。他們聚焦出「培力」以及「草根」兩項共識,「培力」指的是要培養萬華在地居民的工作、就業能力;「草根」則是指與萬華的在地議題以及人文故事有關,因為這兩項概念,他們決定將市集命名為「培根市集」,並在二O一六年舉辦第一次市集。

多元、好玩 不斷變化的培根市集

培根市集大約一年舉辦三場,每一場都會有不同的主題與地點,例如「女力展現」,就是以女性在培力、創業、運動等面向為主題,地點則是盡量在萬華各地巡迴,讓居民認識萬華各地的地方故事、歷史文化,有時也會與主題連結,例如以「女力展現」為主題的市集,就舉辦在台北市婦女館。

市集通常會分出攤位區以及體驗區,目前總區位數大約會有十五個左右,各個組織可以依照自己想要的呈現方式去認領區位,例如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就曾同時認領攤位區及體驗區,在攤位區販賣木工產品,在體驗區則與民眾互動,進行闖關遊戲。

培根市集的活動方式,除了要具備培力、草根兩項元素外,形式也必須多元、好玩,並且真正對民眾有幫助,無論是集點、攤位、短講、體驗,培根市集中的活動每一次都有變化,為的就是帶給民眾更多樂趣與收穫。

培根市集中的人體彩繪攤位。 圖片提供/培根市集

目的不是賺錢 培力才是重點

台灣夢想城鄉協會成員古猴子說,舉辦市集的重點不是為了賺錢,重點的是在擺攤過程中的「培力」。在市集中擺攤的,不只是組織的工作者,也會有組織的服務對象,讓他們在販售、互動的過程中培養工作能力,並累積經驗,激發他們對未來的想法。

第一次擺攤的人可能會手忙腳亂,不知道如何介紹產品、怎麼說服消費者購買,但有了經驗後,他們就會開始發想銷售方式,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萬華社區協力聯盟的社工黃素鈴說:「市集就是一個平台,讓我們的陪伴的對象可以在這裡做很多的呈現。」

例如台灣夢想城鄉協會為了要讓無家者們能夠練習與人互動,特別發想具有互動性的活動及遊戲,讓無家者和民眾可以一起玩樂。像是古猴子說,曾有一位無家者特別喜歡畫畫,他們就請他在攤位上和民眾互相畫彼此的畫像,「就算他把民眾畫的跟鬼一樣,民眾也很開心。」萬華社區小學負責人陳德君說:「攤位其實就是一個媒介,讓我們的各個組織的服務對象可以跟群眾接觸,那群眾也可以接觸的到他們。」

居民可以在培根市集中擺攤,試著販賣商品,培養工作能力。 圖片提供/培根市集

舉辦短講 建立與民眾的溝通橋樑

除了產品販賣、手作體驗與互動闖關外,每一次的培根市集都會舉辦「短講」,目的是讓民眾了解各組織所共同關注的社會議題,以及針對議題,組織做了哪些行動。

例如以女力展現為主題的市集,就邀請到萬華社區大學新移民共學社群、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萬華社區協力聯盟等組織,講述女性如何平衡家庭與職場的角色,以及新移民女性的成長改變等議題。

黃素鈴說,對議題的倡議並不是組織直接去立法院跑行政程序就好,更重要的是要在社區內和民眾溝通、了解民眾想法,她認為,短講已經成為組織和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梁,讓民眾在與組織的對話過程中了解議題,而組織也可以從中聽到民眾的心聲。

定期開會 維繫組織信任關係和投入程度

培根市集是由多個組織的合作活動,甚至每場會有十五個以上的組織參與,因此他們常會遇到各組織人力變動、能夠參與的程度不一的問題。儘管如此,各組織仍會考量彼此能夠付出的能量,希望培根市集不要變成組織的負擔或壓力,不會強迫組織每次都一定要參與,也因如此,人力變動造成的溝通斷層以及工作傳承,就變得較為困難。

陳德君說,各組織的人力及參與程度的變化,也會造成各組織對培根市集的新發想受到限制,難以實踐。但是他們依靠頻繁的開會,將彼此對於培根市集的期望、發想說出來,並維持溝通與討論的定期連繫。

每個月一到兩場的大型會議,變成建立各組織彼此信任的連結,在會議中的交流、溝通,能夠激盪出對於市集的新想法,也能增進、延續各組織對於培根市集的投入程度。林玲安說:「對我來說,它已經有點像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個月開培根的會,跟大家見見面,就是蠻生活一部分的感覺。」

參與組織定期開會,彼此交流之餘,也可以穩固彼此的信任感。圖片提供/培根市集

分享日常動態、發展社區經濟是未來目標

對於培根市集的未來發展,他們希望能把培根市集「品牌化」,讓培根市集不只是一年三次的活動,而是可以透過常態的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將各組織的日常工作以及組織串聯等模樣呈現給民眾,讓民眾對培根市集與組織更有印象。

以長遠的藍圖來看,他們希望培根市集能發展成一個社區合作經濟,也就是同時能夠創造就業機會,又能對社區本身有所幫助。例如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就與萬華當地的新移民媽媽們合開一家越南小吃店,小吃店在提供賺錢機會的同時,也成為社區中新移民女性互相交流、幫助的地方。

推廣萬華的好 提升萬華人自我認同

黃素鈴提到,台北市各區的低收入戶、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人口數,在台北市社會局處的相關報告及數據中,萬華幾乎都位居前三,導致民眾對萬華有很多的負面印象。但她不喜歡稱這是萬華的「困境」,她認為,萬華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萬華擁有其他地區沒有的特點,就是「多元包容」。

古猴子認為,無論是無家者、新移民,或是傳統的青草店、糕餅店,萬華能夠接納各種不同的族群,讓他們在這裡可以很自在的生活。她說:「我有感受到萬華人在這邊的生活,他享受這個生活,也沒有受現代化影響而覺得自己不好,甚至可能可以包容在這邊更弱勢的一些社區。

期望萬華地區的老人,可以藉由社區營造,達到在地安老的目標。 圖片製作/徐睿妤

「萬華對我來講是一個很真實的地方,萬華人是真實的人,培根市集辦的起來,我覺得也是因為很多這樣的真實的人。」陳德君說,萬華對他來說已經夠好了,因此在做社區營造時,她的目的並不是讓萬華變得更好,而是讓萬華的好被大家看見,增進萬華人的自我認同,讓他們走到任何地方,都能很驕傲的說:「我是萬華人。」

採訪側記

記者本身是萬華人,因此也見過他人因負面印象,嘲弄萬華的場景。我認為受訪者們說的沒錯,就是因為萬華人具有多元包容的個性,才會有各式各樣獨特的人被吸引到這裡,無論是什麼樣的人,萬華都可以讓他們感到自在。令人放心的是,儘管這裡無家者或是弱勢家庭的數量較多,萬華的這些在地服務性組織,都會盡心盡力的協助大家,甚至彼此串聯,讓人們在萬華能有更美好的生活。

延伸閱讀

宜蘭家扶 幸福小舖扶起弱勢家庭

匠人之心 關懷的家

愛不囉嗦 唐寶寶帶你一起做糕點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培根市集 培養萬華人就業力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