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襄琦、唐雅淇 / 新北市
鐵花窗是以黑鐵作為材料製作而成的,一九二〇年時傳入台灣,在製作圖樣上沒有一定的標準,全憑師傅們的藝術和美感,不過因為它的製材是採用易生鏽的黑鐵,因此一九九〇年代時,鐵花窗迅速的被不鏽鋼窗或是鋁窗所取代。製作鐵花窗的工法因為時代的更迭逐漸沒落,而擁有復古之美的鐵花窗,也在街頭巷弄中漸漸消失。不過在二〇一六年時,永燊達金屬的老闆 — — 曾文昌,決定跳出來,挑戰再現過去的技藝。
重複練習 精熟鐵工技藝
今年四十九歲的曾文昌,十七歲時沒有繼續升學,他的大伯父 — — 曾玉田,給了他兩個選項:第一個是跟著開砂石場的曾玉田學修怪手;第二個則是和曾玉田的朋友學習如何做鐵工。在兩項工作中,曾文昌選擇了學習做鐵工,因為鐵工場離住家較近,而且附近還有樂華夜市,下班後可以去逛街。
鐵工的工作非常廣泛,從拆卸鐵窗到搭建鐵皮屋都有,實施這些工程時也都需要技巧,至於對剛成為學徒的曾文昌來說最困難的技巧就是焊接和組裝,不過他表示即使再困難都可以靠著不斷練習而獲得進步。另外,在過去工安意識較低,所以曾文昌常常只穿著短褲短袖就去上班,因此等到他成為老闆後,就極度重視工安,開始購買安全設備像是安全帶、安全繩和防護面具來保護自己和工廠內的師傅。
回想起學習做鐵工的場景,曾文昌說道:「很多東西對我來講都很難。」再加上剛成為學徒時,他是所有人中年紀最小的,常被師兄們取笑,因此曾文昌一直認為自己的資質不如他人,不過他卻沒有放棄,「那時候我抱持著一個信念,一次不會就做兩次,兩次不會就做第三次。」他說,憑藉著不斷練習的信念,曾文昌逐漸掌握到做鐵工的訣竅,並且慢慢趕上師兄們的手藝。
成為學徒後的三、四年,曾文昌已將大部分鐵工所需的基本能力像是焊接、裝修鐵件或是現場組裝鐵件的技術學會了,他想要再學習如何估價,曾文昌說:「因為我的個性就是一直想學東西,我每天都抱持要學一樣東西回去。」不過當時的師傅卻認為,學徒只要學完估價後就會離職,遲遲不肯傳授估價方式,「在當時他就覺得說,教了你就會離開了,與其這樣子他就不願意教你」曾文昌說道,於是經過一段時間後,他沒學到如何估價便離職。
獨自開設鐵工廠 貴人相助
離職後曾文昌四處流浪了一陣子,最後在一九九七年決定開設自己的鐵工廠,他說:「我們既然沒有錢,就用沒有錢的方式去做。」因此拿出僅有的十五萬元積蓄,買了一些做鐵工所需的設備後,便在住家五層樓公寓的頂樓上開設鐵工廠。當時的舊式公寓並沒有電梯,所以從製材到成品都是以人工的搬運的方式進行,他說:「因為自己有那股傻勁,就不服輸的那個心。」所以即使環境在再艱苦,也不曾阻撓過曾文昌要開工廠的那顆心。
曾文昌的工廠之所以能從頂樓加蓋變成現在的店面,都是因為有曾玉田幫助,這一切起源於曾文昌與曾玉田的一場聊天,曾玉田得知曾文昌離開師傅後,自行在頂樓上設立工廠,又得知曾文昌認為租店面需要付租金,有一定的經濟壓力,所以一直沒有租店面。隨後曾玉田便請曾文昌在砂石廠對面的空地蓋一間鐵皮屋,並將鐵皮屋租借給曾文昌,於是工廠從那刻起到現在都一直座落在同個位子,因此,對曾文昌來說,他的大伯父曾玉田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
工廠遭小偷 藉此反省思考
成功擁有店面後,工廠的經營並沒有因此而一帆風順。二〇〇七年小偷從鐵窗進入工廠,將所有器具以及貨車都偷走,這一度讓曾文昌想要放棄,因為對一個鐵工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工具,曾文昌說:「沒工具也不曉得要幹嘛,因為沒有東西可以做啊!」
在失去工具和貨車的當下,曾文昌十分灰心,甚至覺得自己應該轉行,不過一切卻在他和妻子去三峽恩祖宮廟祭拜,並抽到一支上上籤後出現轉機。曾文昌表示,當時的籤詩告訴他,只要繼續堅持下去,一切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於是大約在抽到籤詩的一個禮拜後,貨車就在土城工業園區被找到,這也使曾文昌重新振作起來,並再次購買做鐵工的機具,準備捲土重來。
曾文昌說:「一個最好笑的事是,你自己是做鐵窗的,結果小偷從鐵窗進來,那個是一個很諷刺的事」,所以他認為工廠遭竊是一個轉捩點,讓自己能夠思考是不是對於工廠太不重視,導致讓小偷有機可趁,並藉此檢討並反思自己的態度。
以部落格紀錄 吸引業主目光
曾文昌表示,工廠從一九九七年開業以來一直都沒有太大的起色,在經營過程中,所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客源問題,工廠在經營上總是大起大落,生意不太穩定,但這個窘境在二〇〇七年,因為曾文昌開始使用部落格紀錄與鐵工相關的事物後有了轉變。
「我是一個很龜毛的人」曾文昌說,他的報價單上會密密麻麻記錄工程上所需的所有花費,但是過去業主看報價單時往往只關心價錢,不會看內容。於是,曾文昌利用了部落格紀錄所有工程上的細項,這一舉動也引起效應,許多業主紛紛詢問相關資訊,「有這種圖文並茂的時候,比較能說服業主,業主也比較願意給我做」他說,因此永燊達金屬的生意也藉著部落格的幫助開始扶搖直上。
復興鐵花窗 即使有困難依然堅持
曾文昌在當學徒時曾看過師傅製作鐵花窗,但是成為老闆後,往往都是進行鐵花窗的拆除工作,「在拆的時候會覺得,這以前是師傅做的,他彎的這個花,花了很多時間,會覺得很可惜」曾文昌說,於是他決定以做鐵工三十年的經驗,加上回頭向師父請益,重建製作鐵花窗的工序。
想要完成一個鐵花窗需要六步驟:裁切、畫分間隔、鑽孔、扭折、打鉚釘和組裝。首先需要按照尺寸需求,將鐵條裁切成正確的長度,接下來因為雙數較容易拼花,所以要把鐵條等份劃分;第三步驟則是要在鐵條上鑽圓孔以便打鉚釘;接下來是扭折,扭折的目的是為了強化鐵條結構並製作出焊接面;扭折後就是要以打鉚釘的方式使鐵條和鐵條能夠結合;最後一步驟是依照設計圖將實體組裝出來。
扭折是傳統鐵花窗跟現代鐵窗不同的地方,早期製作鐵花窗需要扭折是因為器具上得的缺乏,所以師傅會盡量以扭折取代現代需要用機器焊接的步驟。在扭折時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而且過程繁複,甚至要花費許多力氣,曾文昌說笑著說:「這彎一整天下來,你的手可能都抬不起來。」因此在所有製作鐵花窗的工法中,曾文昌認為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扭折。
當問起復興鐵花窗所遇到的困難時,曾文昌說:「其實也是你脫離不了經濟上的壓力啦!」當時師傅得花上二十天做一個鐵花窗,等於一個月裡的工作日都被鐵花窗綁住,除此之外曾文昌表示,其實鐵花窗的投資報酬率並不高,有時候還會賠錢,不過即使如此他仍堅持繼續製作,「有些事情你不能為了金錢」他說。也因曾文昌有著堅持復興鐵花窗信念,所以工廠隨處可以看見「堅持」二字。
因懷念和感恩 決定重現鐵花窗
曾文昌告訴我們,第一次接到製作鐵花窗的案子,是來自繼承爺爺房子的一位客戶,這位客戶認為古厝就應該有它的味道,如果裝上不鏽鋼窗反而突兀,也因此找了好多鐵工重新製作鐵花窗,但是大家不是不願意做,就是做不出來,「其實我聽到這個要素後,我就覺得我眼睛又亮了,就覺得這是一個我可以挑戰的作品」曾文昌說。由於是第一次實際製作鐵花窗,因此曾文昌花費了不少時間,並在製程中不斷摸索,即使是賠錢的,他仍然願意將古早味的鐵花窗完整呈現,最後也是順利的做出成品。
除了第一次製作的鐵花窗使曾文昌記憶猶新之外,在美濃製作的敬字亭鐵花窗,也令他引以為傲。曾文昌告訴我們,當初在鐵花窗上的「敬字亭」三個字,他原先想使用雷射切割,因為雷射切割既方便又美觀,但是他認為如果要能夠抬頭挺胸地說自己做的鐵花窗是「純手工」,就應該自己親手製作,因此他花費了一整天的時間,就只為了敬字亭三字完美呈現,曾文昌說:「就是一個信念在,所以才會堅持下去。」
曾文昌表示,會找他製作鐵花窗的客人,除了是想懷念和感恩老一輩的奮鬥,就是想要重現孩童時期的記憶,而他自己也認為,鐵花窗是全台灣老前輩的記憶,是一個手工藝的展現,即使有時候獲利不高甚至賠錢,他仍然願意製作,「錢對我們來講並不時是最重要的,有時候是一些環境要把它復原」曾文昌說。
鐵花窗是技藝 更是一種傳承
對於鐵花窗該如何繼續推廣,曾文昌認為網路上現有的影片已經足夠了,他說:「台灣這個東西,不會不見我覺得這樣就夠了,因為有人會做,這樣就好了」,至於有關傳承的問題,曾文昌笑著表示要看徒弟的意願,而他的徒弟劉啟暘則說:「沒意外的話會啦。」
另外,曾文昌希望所有的鐵工師傅,都能夠會如何製作鐵花窗,因為他認為這是一個傳統的手工藝,也是台灣前人們的技藝,更是一種傳承,所以對於鐵花窗製作的工法,曾文昌一向是樂於分享,「其實這種東西沒什麼好隱瞞的,你想學就來」他說。
最後曾文昌告訴我們,現今鐵花窗可以不只是鐵花窗,大眾可以嘗試把鐵花窗當成裝置藝術,使原本只是防盜用的鐵花窗晉升成藝術品。另外也可以將鐵花窗與其他物品做結合,像是可以做成一些小吊飾、花盆或是檯燈,曾文昌認為,只要這些東西能夠一直推播出去,那麼鐵花窗永遠不會消失。
採訪側記
在採訪的過程中,可以感覺得出來老闆的熱情,而且老闆也十分樂於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另外,鐵工廠內也有其他的師傅在製作鐵花窗或是其他鐵製品,不過他們的共通點就是每個人都十分專注,這點很令人敬佩,因為鐵工廠的工作環境十分吵雜。最後,親眼看見師傅在做鐵花窗也令人感動,因為看見曾經失傳的傳統技藝又在自己的眼前重現。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曾文昌復興鐵花窗 重現古厝美學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