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俞婷、劉子萱
「我就跟老闆說可能沒有辦法回去,我想要留在台灣做這些東西。」因為所以教育協會共同創辦人葉祐嘉在服役期間看見偏鄉英語教學問題,放棄英國的工作,成立「因為所以教育協會」,致力於讓英語教學資源均等。
發現偏鄉教學問題 發起創新教育
返台服役之前,葉祐嘉在英國留學,隨後在英國就業,後來因為服兵役的關係返回台灣。擁有外國留學資歷的他,被指派到新北市貢寮區的福連國小,展開為期一年的英語專長替代役,負責幫助偏鄉學校的老師進行英語教學輔助。
在這期間葉祐嘉看到課程內容設計、師資缺乏等偏鄉教學的問題,為了能讓孩子在課後有更多說英文的機會,葉祐嘉與當時一起當兵的朋友,創作一款英文桌遊,希望孩子們能透過玩桌遊,增加英語口說能力,讓平時沒有機會與他人進行英語對話的孩子可以交流。
「movie theater、shopping mall這些單字其實對於偏鄉的小朋友很陌生,因為他們可能沒有看過,就會覺得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葉祐嘉表示,一般的課程設計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造成孩子的學習動力降低。此外,偏鄉的師資匱乏,學校可能就只有一位英文老師,卻要負責所有的課程。而這些問題不僅僅在服役期間看的到,服役結束後葉祐嘉與當兵的朋友帶著桌遊進行環島,到台灣五十多所偏鄉學校拜訪,他才發現這是偏鄉學校都有的問題,於是他將英國的工作辭掉,留在台灣為國內的英語教育做些改變。
在環島期間葉祐嘉認識了參與「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 TFT」的老師巫家蕙, TFT是專門培訓老師到偏鄉地區進行教學的組織,巫家蕙擁有在偏鄉擔任英語老師的經驗。在兩人討論之後,由葉祐嘉發起決定共同創辦「因為所以教育協會」,透過與偏鄉學校合作,提供不一樣的教學方式。
貼近日常生活 提升學習動機
「協會成立的目的在於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學,進而提升學習動機。」葉祐嘉說,大部分的英語教學都注重怎麼學,如何讓發音更標準、文法更精確等,但是很少有人去關注為什麼要去學英文,有將近七成的人是到了高中、大學,因為要出國留學或是有外國的同學,才知道學英文的目的。葉祐嘉表示,在台灣的教育體制將近有十年都含有英語教育,卻到了高中以後才知道學英文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因為所以教育協會希望能夠給予一個機會,讓孩子去領悟為什麼要學,而非外界給他們一個學英文的理由。為了讓孩子的學習動機提升,因為所以教育協會將課程設計與在地的素材連結。葉祐嘉表示,在與貢寮區的國小合作時,將教學主題與當地的特產石花凍連結,石花凍是由海底的石花菜製成,在製造前需將石花菜清洗七、八次直到由紅色變成白色才可,在這過程中,可以教孩子們有關顏色,以及次數等數字的英文教學,比起一般教數字或是顏色都是一次一整個主題,孩子們會比較有概念,也更貼近生活。
此外,教材的設計也與坊間的不同,葉祐嘉表示,他們將教材融合台灣在地特色,例如其中一冊的課本就是以台灣的夜市為背景。台灣人在夜市中遇到外國人,需要溝通,但是課本中的人物英文都不太好,孩子就扮演幫助課本人物的角色一同來想方法,而非平常我們看到的課本可能打開課文就全都是文章,或是課本的角色每個人的英文都很好,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
葉祐嘉認為由更貼近真實的情境出發,帶領孩子學習,將課本結合生活情境,能讓孩子更有同理心,更容易被帶入課程當中。如同課本有一課的內容,外國人一開口說how are you,課本的主角就落跑了,因為害怕說英文,又怕說了外國人會繼續問下去。運用有趣的情境,讓孩子投入角色,一同思考如果是自己會怎麼做。
連結在地特色 提升學習動機
除了將生活結合課程外,為了能進一步將所學展現,因為所以教育協會在與台中博愛國小谷關分校合作時,由於這是一所以泰雅族為主的學校,因此將一整學年的課程安排全部更改,以泰雅族為出發點,結合原住民文化和谷關當地的風景放入課程,並在學期結束後邀請五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讓孩子們用英文向他們導覽自己的家鄉,將家鄉的樣貌分享給更多人,也讓孩子能將所學實際運用在生活中。
葉祐嘉分享,導覽活動後,孩子與外國人互相寫小卡片給對方,而孩子在收到英文的卡片後,因為還是小學生所以沒辦法看懂全部的內容,於是葉祐嘉主動要幫忙他們翻譯,其中有一位孩子卻這樣說:「不用啊,我可以自己去Google、查字典,我有很多方法可以試。」聽起來很平常的話,卻讓葉祐嘉十分感動。
這就是協會在追求的一種學習態度,葉祐嘉說,孩子遇到不會的事情,會主動想要去找方法解決,不會因為看不懂,或是很難直接放棄,而是想試著靠自己處理,並非還沒開始就結束,願意去嘗試不熟悉的領域。
縮短距離 跨越國界進行交流
隨著疫情的影響,通訊愈來愈普及,因為所以教育協會推出「童心看世界計畫」,讓台灣的孩子與國外同學齡的孩子,先是透過照片文字等方式進行靜態交流,之後再運用遠距視訊,讓雙方可以相互通話,分享生活。
葉祐嘉表示,其中有一位台灣的小女孩以及菲律賓的小女孩,一開始台灣的小女孩非常抗拒視訊通話,一直躲在椅子後面,但是菲律賓小女孩不斷與她對話,跟她分享她的玩具,慢慢的台灣小女孩走到螢幕前,也開始與她對話。雖然英語不是很流利,但是她們都盡可能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努力的表達,葉祐嘉說,這不僅僅是學英文,同時也是讓他們能結交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即使不太會說,但都用盡全力,想讓彼此了解,學習英文不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發自內心想要認識其他的朋友。
要去實現一個夢想,是需要很多的伙伴,葉祐嘉說,正因為如此,他期望孩子能夠在世界各地認識與自己理念相近的朋友,共同實現目標。而英文作為主流語言,正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媒介,讓孩子知道為何而學,並運用所學來完成夢想,認識更多朋友。
為了讓「童心看世界計畫」有更好的成效,因為所以教育協會正籌畫以台灣為主題的繪本,作為輔助教具推廣,以便文化交流。葉祐嘉表示,在國際上其實很難看到與台灣為題材的教材,因此希望打造以台灣孩子生活為主題的教材,創造真實的學習情境,使英文不再是令孩子感到排斥的科目,而是能夠認識更多朋友的媒介。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讓我們看到因為所以教育協會的熱忱,替台灣的英語教育帶起一波新風潮,讓在地化的內容,引發我們的學習動機,學英文不僅是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來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由偏鄉著手,讓教學資源缺乏的孩子獲取資源,並希望能夠讓學習英文的孩子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學習,探討學習的根本,用不一樣的方式,讓學英文也能很有趣。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知道為何要學習 讓英語不再是問題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