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生保留運動 為漢生病患回復名譽與權益

樂生保留運動 為漢生病患回復名譽與權益 | 華視新聞

黃紅相間的布條綁在頭上,參與者頂著烈日在法院前喊出口號:「重建樂生,一路同行」,橫跨多年的樂生保留運動,不僅僅象徵著漢生病患過去所面對的迫害和歧視,更記錄著橫跨醫療、公衛、人權與文化等多個領域為人權抗爭的奮鬥,是整個社會共同努力下的集體記憶。

樂生院民與樂青為漢生病患爭取權益。 照片提供/青年樂生聯盟

樂生院抗爭 漢生病友未完成的戰役

坐落於偏僻山區,與世隔絕的樂生療養院象征著當時社會對漢生病的歧視與打壓。漢生病在早期被視為不可治癒的高傳染性疾病。因此,政府強制病患入住樂生,讓他們幾乎等於在那裡老死。日治時期,對待漢生病孕婦更採取強制墮胎手段,導致部分墮胎失敗的下一代患有身心障礙。

回顧過往歷史,一九九四年,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選定樂生療養院為新莊機廠預定地。二OO二年,捷運工程局以有償撥用的方式,取得樂生土地。緊接著二OO三年,捷運工程就開始第一波樂生拆除行動。面對來自政府和捷運局的迫遷與拆除行為,一群來自高醫、陽明、台大、長庚等醫學院的學生在二OO四年成立「青年樂生聯盟」,為樂生爭取保留權益。

在隔年,二OO五年三月十九日,年近半百的樂生院民們自己也自發起義,成立「樂生保留自救會」為樂生保留運動出一份力。同年的十一月,樂生保留自救會法案組成立;台灣人權促進會等聲援者組織「漢生人權立法推動聯盟」;開始在立法院推動「台灣漢生人權保障條例草案」立法運動。而院民與樂青成員也到總統府前靜坐抗議。終於在十二月,獲得台聯、國民黨、親民黨三黨團支持,由樂生保留自救會、漢生人權立法聯盟草擬《台灣漢生病友人權保障條例草案》,正式送進立法院程序委員會。

在二OO七年,樂生保留自救會聯合近百個台灣民間組織共同發起「四一五保留樂生大遊行」。並且成功在二OO八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漢生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成為台灣繼二二八和白色恐怖補償條例後的第三部人權法案。

二O一五年,樂生保留自救會和樂青也前往台北市政府抗議,要求政府盡快實現研究樂生方案的承諾。而他們也指出當時樂生療養院中的「主恩舍」,也因機廠施工導致牆壁破裂,不適合繼續施工,也呼籲政府暫停工程。

政府於二O一七年始逐步啟動樂生重建計畫。目前樂生重建乃依據衛福部主導的「樂生園區整體發展計畫」,該計劃短期目標是爲了落實院民安養和修復歷史建築爲主。而長期目標,則是要幫助社會瞭解漢生病患過往所遭受的迫害、歧視與人權侵害,建立「國家漢生病醫療人權園區」。

而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今年七月七日,由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針對「樂生懸空陸橋環評案」做出裁定,暫時停止「樂生療養院入口景觀工程」和「懸空陸橋方案」的假處分。目前,樂生自求會與樂青也在積極的為樂生保留運動爭取更多的時間,透過主張懸空陸橋入口景觀工程未通過環評,違反環評法規定,要求政府立即停工,為樂生的重建爭取更多的時間,也訴求不考慮院民需求的懸空路橋得以被拆除。

樂生重建方案對比。 製圖/劉靝宇

拆除陸橋摒除社會二度隔離

其實,新裝機廠已經將近完工,而捷運也已經順利通車,爲了配合機廠建設而搭建起來的懸空陸橋,似乎也並沒有非他不可的存在必要。而政府所謂的醫療人權園區,在樂青與樂生院民眼中,卻成為了枉顧院民人權的區域。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的專職律師蔡雅瀅指出,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切入,國家漢生病醫療人權園區應屬「文教建設」或「醫療建設」雙重性質的園區,計劃面積二十五公頃的山坡地樂生院區,依<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二十三條與第二十四條,都應先做環評,再行施工,以確保之前的走山事件等事故不再發生,保護環境。

蔡雅瀅律師覺得樂生自求會所主張的緩坡大平台方案,能更有效的解決當前的問題,同時保障院民的權益。衛福部未進行環評即施工的做法,即不尊重人權,同時更屬於違法行為,應該立即停工。而入口意向工程也應該被檢視,並且盡可能重建樂生過往舊貌,在補正環評程序之餘,藉此機會重新檢討園區計劃的缺失。

拒絕電梯與高架橋 緩坡平台照顧漢生病需求

捲曲的雙手、無法張開的手指和緩緩前進的代步車,這些都是在一些樂生院民身上能看見的外形特徵。由於漢生病的緣故,長者們多數四肢行動不便,這也導致了在規劃他們的生活環境時,方便行動成為了需要考量的重要層面。

漢生病簡介 。 製圖/劉靝宇

但是樂生在醫療人權園區計劃裡,原本的坡道將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架橋和電梯。這樣的設計對漢生病長者來說,無疑是增加他們的負擔。從生理方面而言,大部分長者不能靈活控制手指,更別說是要操作電梯按鍵;從心裡方面來看,漢生病患在電梯建成後,被迫要每天跟一般民眾共同在電梯裡面相見,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非常大的心理負擔。而考量到長者們的尊嚴和生活品質,樂青和樂生保留自救會成員便自主站出來為漢生病患者爭取權益。

律師蔡雅瀅主張,利用緩坡大平台的方式,能夠確保在不拆除樂生建築的同時,提供長者舒適的生活環境,既不需要面對電梯無法操作的困境,也不用跟一般民眾在電梯裡面尷尬的相處,是還給他們安養權利和尊嚴的最佳方案之一。

樂生院民與樂生原貌模型。 攝影/林旻臻

入口意向重建 緬懷歷史傷痕

樂生自救會會員藍阿姨在談到從前被社會和政府排擠和打壓的時候,眼眶泛淚。她說,從前的政府迫害他們,把他們關在療養院裡與世隔絕,為了確保他們的病症不會傳染給一般民眾,將入口設計為一個Y字型,院民只能往左邊走,而一般民眾就會往右邊走,就像天堂和地獄的兩條道路一樣,那麼的殘酷而現實。

如今社會已經不再歧視和排擠漢生病人,這個情況也讓自救會感到無比寬慰。但樂生院重建計劃當中,將原本的Y型入口拆除,改成了前面所提到的高架橋和電梯,使樂生的原貌被大大破壞。

樂青與樂生自救會出席行政法院進行的樂生環評訴訟。 攝影 /林旻臻

談到為什麼要重建Y型入口,蔡雅瀅律師用堅定的語氣分享說,樂生院目前已經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真原性是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換言之,要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前提之一就是要盡可能保留原本的樣貌,透過重建的方式也可以達到上述的效果,例如日本的金閣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而面對現在已經被拆除的入口,蔡雅瀅覺得拆除高架橋會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案,其實台灣目前高架橋的使用率非常低,各地也在開始拆除橋樑,因此將現在的橋拆掉,並建設平緩的坡道,方便長者進出會是更好的選擇。

而入口也兼具了反思歷史錯誤的功能性,樂青成員林呈鴻表示,希望可以透過重建入口意向,還原當時社會對於漢生病患的不公平待遇。蔡雅瀅也覺得,透過重建的方式,可以為後人留下一個回顧過去歷史傷痕的途徑。提醒社會和政府正視曾經的過錯,也讓政府和社會有機會彌補這些錯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型正義。

藍阿姨也分享了從前樂生的樣貌,周邊都是漂亮的植物,和平坦的坡道,她希望重建入口也能還給他們一個漂亮舒適的居住環境。

樂青不只為樂生奔波 也陪伴老人生活

「大家都說台灣是人權國家,我以為台灣很進步什麼都很好,我那時候才知道原來台灣有過那樣的歷史」。加入樂青一年的林呈鴻同學,分享他剛剛加入樂青時,看完紀錄片大哭的心境。

樂生保留的抗爭一路走來,也不能忘記一路力挺到底的樂青成員們,這些年輕人一代接著一代傳承著保留樂生的使命,為樂生重建付出心力和時間。他們都來自不同的背景,加入的原因也很多元,但是他們都擁有者同樣的理想和目標,那就是為樂生長者們爭取他們的權益。

樂生作為收容漢生病人的地點,將院民強制與社會隔離出來,林呈鴻說道:「那些院民被隔離,不是被隔離十四天,而是被隔離了一輩子。」這些在歷史中長者們所面對的迫害彷彿歷歷在目。由於疫情緣故,曾經經歷過短暫隔離的我們,都無法忍受十四天隔離的那種無聊和寂寞。更何況是被「隔離」了一輩子的樂生院民們,他們的寂寞和心聲是需要被我們發現和聆聽的。

樂青成員們除了每次召集活動,例如六步一跪和記錄片播映活動,通過與社會互動喚醒社會的關注,也積極幫助漢生病友回復名譽和尊嚴。近期,他們更努力協助推進日治時期台灣漢生病友的家屬向日本提出國家賠償申請。日本熊本裁決,只要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終戰前入院之病友配偶、兒女、具同居事實之四親等家屬皆可申請國賠。樂生院民、樂青成員和律師代表圍坐在舊院區的蓬萊舍,有樂青代表翻譯日本律師團或提供的資料,並說明目前國賠的申請進度。

談及國賠的原因,大部分民眾可能會對家屬申請國賠的原因而感到不解。蔡雅瀅律師說,過去漢生病人不只是自己遭受了社會的歧視,很多時候照看他們的家屬也被貼上了擁有傳染病的標籤和污名。透過這次的國賠計劃,不僅僅是撫恤他們曾經所面對的傷害,更重要的是還給他們尊嚴,減少對病友家屬的污名化。

除了上面提到的社會運動和國賠申請,樂青們也會不定時主動輪流探訪樂生院院民。長者們由於行動不便,一般情況下都待在院區當中,而位於山上的院區顯然也不是一般民眾會經常進出或關心的地點。為了陪伴院民,樂青們會來陪長者們聊聊天,聽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

林呈鴻原本也不擅長台語,沒辦法跟長者很有效的溝通,但是長期探訪院區後,他的台語明顯進步了,他笑說,如果有想要讓自己的台語更加進步的人,真的很建議他們常來樂生跟長者聊天,學習效果會非常顯著。

樂青成員日常陪伴院中長者聊天。 攝影 /林旻臻

採訪側錄

在採訪期間,我們也一次參與了樂生環評案的開庭,現場雖然限制進入的人數,但是後來走出法庭,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樂青在外守候。可見,樂青對樂生的情感和熱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面對長者們曾經所面臨的傷痛和污名,我們必須認真的去面對這個事實,並且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友善包容不論是對這些需要幫助的人群或是其他跟我們有所不同的人們。

延伸閱讀

薄荷關懷協會 食物銀行幫助弱勢

牡丹心長照柑仔店 每日送餐關懷長者

長照新方向 醫師打造專屬金牌看護

更多報導請看 生命力新聞


樂生保留運動 為漢生病患回復名譽與權益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