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派東南亞1個月實習 小特派分享甘苦談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若瑤台北6日電)派駐東南亞實習1個月,第5屆「我是海外特派員」的4名小特派應邀錄製中央社Podcast「特派談新事」,他們在節目中分享採訪外甘苦談,有人染疫錯過國慶遊行,也有人吃壞肚子失聯,最特別的體驗則是登上二戰遺跡。

前2年因疫情而暫緩實習的「我是海外特派員」,今年克服重重困難, 4名小特派如清大人文社會院周雨潔、台大新聞研究所謝佩玲、台大新聞研究所廖彥甄及台師大英語系李婕瑜等人,分別遠赴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

繼9月底與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在分享會上的對談後,第5屆的4名小特派與第1屆的2位學長姊吳昇鴻、葉冠吟,以及中央社社長張瑞昌、「特派談新事」主持人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主任廖漢原等,在Podcast節目中聊起採訪外的趣事與在地觀察。

到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第3週,廖彥甄經歷了人生首次確診,她第一時間通知實習單位「星洲日報」,對方派人送食物與藥品到酒店,並讓她在陽轉陰後再多休息1天。但被隔離5天的廖彥甄仍錯過國慶遊行,「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捶心肝」。

「星洲日報」是華文報紙,廖彥甄被指派的採訪對象也都講華文,但在官方的場合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大馬政府提供給媒體的文件上雖然印的是英文,官員在台上卻是用馬來文說話,讓廖彥甄有如鴨子聽雷。她曾在工作之餘用Google地圖找餐廳嘗鮮,結果發現菜單上是她看不懂的馬來文,只好直接用英文溝通,「他們英文沒那麼流利,連換了3、4個服務生才點好餐」。

李婕瑜到泰國首都曼谷的第1週,就跟著特派採訪交通部長,工作完大啖米其林餐廳,興奮過頭的她沒忌口吃壞肚子,回到旅館開始狂吐,洗完澡整個人便昏睡過去,「當天直接跟爸媽失聯,讓他們非常擔心」。隔了一夜還沒找到人,在地特派員於是接到李婕瑜父親的電話,「非常不好意思,讓大家擔心了」。

還好,她在清邁碰上熱鬧歡騰的泰國皇太后生日慶,大街小巷飄滿藍色皇室徽章,掛起皇太后與其他成員肖像,讓李婕瑜體會到另一種慶典文化。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特色,是上班時間條條大路塞到底,不管吉普車還是三輪車,都必須在大馬路上橫衝直撞搶路,周雨潔在車陣中發現,有一些人可以逃過這種混亂爭道的場景,直接走「高架橋」,「那是設計給外商或有錢人使用的,他們願意花過路費買時間」。

但令周雨潔最難忘的,是登上二戰遺跡科雷希多島(Corregidor)。那晚她與駐地特派先搭乘3、4小時夜車,再轉坐20分鐘的螃蟹船(加裝懸臂的獨木舟),才抵達目的地,「靠岸時是船夫泡進海裡,把船推向岸邊」。

和新加坡人聊天,不管提到什麼話題,謝佩玲聽到的回饋都是對政府的稱讚,雖然人民對某些限制會有微詞,但繞來繞去結論仍是,「因為政府這樣做,我們才能保有穩定的生活」。除此之外,她發現以往對新加坡的繁榮印象被顛覆,非金融區外的市中心,竟然比台灣的新北市還不像市區,放眼望去幾乎都是2、3樓的平房,「魚尾獅公園和萊佛士坊(Raffles Place),是新加坡政府想呈現給我們看到的新加坡」。

多元種族的融合共存,是新加坡讓謝佩玲驚訝的另一個地方,在小印度區(Little India)的攤販上,她看見印度人不像在餐廳時拿著餐具般拘束,而是自在的用手吃飯,「新加坡和台灣很像,他們正在思考與發展自己的文化特色」。

中央社社長張瑞昌也與小特派們分享他第一次出國採訪的經驗,那是90年代的菲律賓,艾奎諾夫人當上總統、大馬可仕已下台的政權交替之際,「馬尼拉的街頭一片混亂,有穿著不同制服的警察,來向記者團兜售警棍、警徽與身上的配件」。這些內容將在6日「特派談新事」播出,或可上中央社YouTube觀看全影音專訪(https://youtu.be/rWq4NYxc-K4)。

中央社Podcast頻道「中央社好POD」除了既有的3個節目「文化普拉斯」、「特派談新事」、「空中小客廳」外,在4月起推出由作家劉克襄所主持的「搭火車回台灣」共12集,於每月的第1個週六上架。(編輯:屈享平)1111006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