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尊生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2022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5月6日至15日在台北舉行,眾所矚目的三大競賽「亞洲視野競賽」、「國際競賽」及「台灣競賽」今(15)日公布入圍名單,入圍的台灣導演齊聚一堂,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藍祖蔚逐一頒發入圍證書,氣氛熱烈歡欣。藍祖蔚感謝所有紀錄片工作者踴躍投件,讓大家一起分享創作的榮耀,也期待影像創作者未來能夠將作品帶到國家影視聽中心的新場館,以國際規格的影廳來播放大家的心血結晶!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王君琦也強調TIDF的核心精神是透過全新的觀點和角度,帶領觀眾重新思考紀錄片,請觀眾拭目以待今年的影展,更邀請創作者多加利用影視聽中心的資源,讓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
今年台灣作品表現不俗,導演黃信堯新作《北將七》雙料入圍亞洲視野競賽和台灣競賽,將於TIDF世界首映,去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李永超《二○二○年的一場雨》,一口氣入圍國際競賽和台灣競賽。策展人林木材指出:「TIDF作為國際之窗,希望觀眾透過作品看見這兩年世界發生的事情。今年競賽單元的入圍作品來自全球,乘載了各種議題,以及紀錄片基進的電影美學,非常感謝每一位創作者對於TIDF的重視與信任。」
TIDF自去年底(2021)結束徵件,共徵得1,896件來自125個國家與地區的作品,成果豐碩,歷經兩個月的初選,並由評審委員決定國際作品適合的競賽類別,三項競賽各15部入圍名單終於在記者會上揭曉。台灣競賽初選委員毛致新表示,今年入圍作品的共通性則是更在意人與環境的關係,製作技術上亦有明顯的提升,很高興看到導演能以當代的觀點和語彙來表達主題;亞洲視野與國際競賽初選委員郭敏容則說,今年參賽作品涉及歷史、宗教、民主、認同等多元議題,且透過敘事的安排呈現出說故事的人背後的情感,雖然一部紀錄片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做為對話、溝通、理解與思考的開始。
為鼓勵國內紀錄片工作者持續創作、對接國際市場,國家影視聽中心與文化內容策進院首度合作,文策院將透過「內容開發專案計畫」與「國際合作投資專案計畫」支持入圍本屆TIDF三大競賽之台灣創作者。未來提出具台灣元素的紀錄長片或紀錄片系列企劃,就有機會獲得最高200萬元的開發經費;製作過程中提出國際合資或合製企畫,更有機會得到最高美金30萬元的投資。文策院後續會與TIDF合作,培養紀錄片創作者的企劃、提案訓練能力,對接國際影展紀錄片的創投市場。而文策院的年度「TCCF創意內容大會」紀錄片專場,也將邀請創作者對接國內外的投資者進行提案。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院長李明哲今日特別來到記者會致意,向現場的入圍者們分享這項好消息。
亞洲視野競賽:建構亞洲圖像,彰顯普世人文關懷
亞洲視野競賽今年網羅來自台灣、香港、日本、南韓、印度、越南、黎巴嫩、柬埔寨、泰國等地的精采作品,題材多元,映照豐富的亞洲圖像,更彰顯出普世的人文關懷。亞洲首映的《憂鬱之島》是導演陳梓桓以香港抗爭為主題的作品,探索抗爭經歷對抗爭者造成的影響,並藉此回望港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印度作品《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遊走於私人書信、回憶與想像,並剪裁了新聞畫面和閉路監控片段,從年輕人的浪漫出發,剖開印度社會對於自由的打壓;《How to Improve the World》是越南導演阮純詩的新作,運用獨特的影像風格和聲音設計,探討聽覺和視覺對於人類處理記憶上的差異。此外還選入直視朝鮮戰爭歷史創傷的《206: Unearthed》,聚焦敘利亞南方巴勒斯坦人難民營處境的《Little Palestine, Diary of a Siege》、反思越南山村搶婚習俗的《Children of the Mist》。
《Tokyo Kurds》追隨定居東京郊區的庫德族難民日常,陳述青年們的無助,且批判日本政府的漠視;《Odoriko》則以蹲點長拍關注日本逐漸沒落的脫衣舞產業;《Side by Side》記錄赤柬時期被黨強迫配對結婚的夫妻在政黨垮台後的生活現況。另有兩部作品《Pink Mao》、《Transparent, I am.》探索領袖,以不到30分鐘的片長脫穎而出,展現了有別傳統紀錄片的敘事力道。
國際競賽:凝視內部與外在現實,拓展紀錄片創作疆界
國際競賽入圍作品橫跨歐洲、美洲、非洲、亞洲,創作者藉由影像觀照外部與內在的現實,在敘事觀點和美學形式上拓展紀錄片的疆界。《Danse Macabre》運用各種檔案影像、空拍、虛構、新聞資料等素材,甚至是帶有惡趣味的觀光影片風格,以極具批判力道的影音,反覆追問並哀悼當代泰國的政治處境。《A Thousand Fires》深入印尼的村落,以優美卻憂傷的影像,記錄全世界最古老也最小型的煉油產業勞動現況和居民生活處境;《Eat Your Catfish》從漸凍母親的視角出發,在930小時的影像素材中萃取出一個瀕臨崩潰邊緣的家庭樣貌;《Crotch Stories》則運用定格影像和手繪動畫的形式,娓娓道出女性身體與分娩細語;智利作品《The Other One》透過對於文學經典《白鯨記》的解讀與想像,記錄獨居於海邊的老人的自我對話,突顯其追求極致自由的個人意志。
本屆透過紀錄片反思個人歷史與大歷史的作品格外亮眼,《Weiyena - The Long March Home》從導演的家族追尋之旅,切入近代中國被遺忘的歷史與傷痛與新中國的理想與失落。《In Flow of Words》跟隨海牙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上,藉由口譯員一字一句聽似冰冷的證詞,帶領觀眾潛入雪布尼查大屠殺的傷痛。《Landscapes of Resistance》聚焦一位南斯拉夫最早的女游擊隊員,揭開這位97歲反法西斯戰士的革命歷史和生命風景。
台灣競賽:展現多元視角,創作能量大爆發
台灣競賽共有198部作品參賽,最終入選的15部題材豐富、形式各異,展現台灣導演豐沛的創作能量。其中,將於TIDF世界首映的作品包含《北將七》、《島.國》、《布洛卡區》與《金門留念》。《北將七》為黃信堯集結十二年影像紀錄的長篇鉅作,蒐集他在臺南縣北門、將軍、七股定居後,所見的在地采風與生活點滴;蘇明彥以貼近鏡頭旁觀情趣矽膠娃娃旅館,帶出《布洛卡區》魔幻奇異的故事;江偉華的《島.國》跟拍一位太陽花學運核心成員,追蹤其決心移居馬祖,投身地方政治工作的生命轉折;洪淳修的《金門留念》耗時七年拍攝三位金門居民,輻射出兩岸一甲子歷史變遷。
本屆有許多導演不約而同以獨特手法回望不義歷史,許哲瑜的《事件現場製造》採訪江南案槍手吳敦,與刑案鑑識掃描團隊合作,以重演、3D動畫等手法翻演謀殺現場;廖克發以《野番茄》凝望高雄二戰台籍日本兵、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遺族、雄中自衛隊成員及軍事遺址 ,自日常影像中透析傷痕記憶。洪瑋伶的《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提取白色恐怖受難者柯旗化其作《新英文法》之文法例句,試圖拼貼其於戒嚴時期因左傾思想入獄時的精神世界。
入圍名單中,亦不乏關注當今重要社會議題的作品。《庭中有奇樹》是曾威量在城中城大火前留下的珍貴紀錄,照見大樓居民飽含韌性的生活質地;曾文珍費時八年攝製《逃跑的人》,深入跟拍逃逸移工,揭露他們之所以選擇逃跑的艱難困境;施佑倫以《彼岸》詳細探討纏訟19年的后豐大橋冤案,並記錄兩個因命案受牽連的家庭,十多年來的苦痛與堅韌。李永超的《二○二○年的一場雨》以七年紀錄影像映照家族今昔,日常切片堆疊出疫情下緬甸的膠著現況。
部分導演選擇聚焦人物,帶出角色獨特生活樣態。許哲嘉透過《捕鰻的人》貼身觀察捕鰻人社群,捕捉高風險職業的諸多挑戰,與人們身處其中所展露的真摯情誼;葉家辰的《未泯》則專注拍攝二度入獄時奪得林榮三文學獎的作家羅義皇,以極為親暱的角度直視其生命中脆弱與迷茫;李永超的《惡人之煞》講述被抓去當兵的主角如何從一位懵懂青年,長成把殺戳當兒戲談笑的惡人;黃胤毓的《綠色牢籠》則取材沖繩邊陲西表島,探詢深埋礦坑的台灣故事,揭開90逾歲橋間阿嬤身扛的沈重歷史記憶。
第13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本屆初選小組委員包括台灣電影與藝術圈重要影人、學者、影展代表等,台灣競賽初選委員3名,包括毛致新、奚浩、章夢奇;亞洲視野與國際競賽初選委員共16名,有陳佳琦、史惟筑、張世倫、謝以萱、陳慧穎、林欣怡、何阿嵐、許芳慈、林鍵均、黃柏喬、謝璇、林明玉、孫松榮、郭敏容,還包括影展代表林木材、陳婉伶,評選重點聚焦於紀錄片美學上的嘗試創新,以及在議題觀點上的深度聚焦及獨特視野。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光點華山電影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地盛大舉行,蒐羅國內外近150部精采紀錄片,期待以多元豐富的內容,拓寬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詳情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及Instagram。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