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在八達嶺上-詹天佑與京張鐵路的故事(四)

綜合報導

  三月初,北京王府井大街兩旁的白楊樹,還是光禿禿的,陪同我們採訪的地陪告訴我們,大概總得等到四月底,歇息了一個冬天的樹枝,才會逐漸冒出嫩綠的新葉。從王府井大街往北走,大約二十分鐘以後,我們就看見了往「西直門」的路標,今天的「西直門」是北京城裡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行駛京張鐵路的火車,開出北京站之後,第一個停靠的車站就是西直門車站。這裡是北京市西直門車站,六十五年前,第一條由中國人自己出資、設計、建造的京張鐵路,在詹天佑的領導和規劃之下,經過了四年的艱苦施工,終於完工通車。

  這是民國前三年,京張鐵路完工通車時的西直門車站,這是今天的西直門車站,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京張鐵路完工的前一年,詹天佑完成了由西直門到門頭溝的「京門支路」,全長五十六公里,專門用來運煤。

  清晨六點三十分,一列由北京開往門頭溝的運煤列車,緩緩開出西直門車站,機車頭冒出的白煙,在北京早春的陽光下顯得格外濃密。也許時間還早,車站的月台上空無一人,黃色和綠色相間的長廊,跟周圍暗灰陰冷的色調相比,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車站的主建築,仍然保留著當年剛通車時古色古香的味道。黑板上「打好安全生產翻身仗」的字眼,讓來自台灣的我們,覺得好奇又有趣,車站的角落,十幾個準備到外地打工的年輕人,正忙著整理行囊,樹底下,幾個東北老鄉等得不耐煩,索性玩起牌來。八點多鐘,一列從哈爾濱駛抵北京的貨車進站了,汽笛聲打破了西直門車站的寧靜。

  西元一九一一年,在國人自辦鐵路的高潮聲中,詹天佑奉派主持商辦粵漢鐵路的工程,當時清廷對外出賣路權,引起人民激烈反抗,其中四川省波瀾壯闊的保路愛國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十月十日,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廣東省也宣布獨立,當時人心浮動,機關首長紛紛暫避香港,粵漢鐵路同仁也勸詹天佑赴港暫避,但是詹天佑不為所動,堅守崗位,確保粵漢鐵路的暢通。這是辛亥革命之後,詹天佑在廣州迎接國父視察的照片。

  除了鐵路工程方面的成就之外,詹天佑還擁有許多在那個年代,極為少見的特質,專業精神是其中之一,詹天佑是我國第一批一百二十名留學生當中,幸得畢業的兩個人之一,在這些留學生當中,回國之後有當上國務總理、外部尚書的,也有擔任財政首長,軍事將領的,然而這些人「當時則榮,沒則已焉」,而詹天佑則是「回國後能有機會充分運用所學的專門學術,而建立偉大成就的惟一的一人」。

  畫面裡,後排最右邊的,是西元一九一○年,擔任留學生出國考試主試官的詹天佑,當時,詹天佑曾經對留學生說「如要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萬不可做官,但官不可做,又不可無」。從這段話可以清楚瞭解,做官其實只不過是詹天佑,為了替國家做事,所做的不得已的選擇,而堅守工程專業的立場,正是詹天佑實踐這個道理的不二法門。

  培育優秀的工程科技人才,是詹天佑在短短五十多年的生命裡,留給中國人的另一項寶貴遺產,他曾經說「我國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這是詹天佑和京張鐵路工程人員的合影,在京張鐵路的施工過程裡,詹天佑起用了一批練習生,要他們邊做邊學,邊學邊做,這些年輕的工程師,不但和詹天佑一起完成了京張鐵路,後來更成為中國人自建鐵路的主要力量。

  「鏡以淬而日明,鋼以煉而益堅,勿襲高深之學說,勿以下位為鄙夷,勿方出校門,遽以為人不我若。」這是民國七年,詹天佑在「教導青年工學家」一文中的幾段文字,第二年,在留下了一篇又一篇,告訴年輕人如何做人處事的文章之後,詹天佑一病不起,離開了他奉獻一生的中國和最熱愛的年輕朋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