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荒荒‧心慌慌

綜合報導  / 桃園市

  大家最近都關心水荒的問題,在印象裡台灣的水荒一直是屬於局部性、季節性的現象,像北部是夏季缺水,而南部則是冬季乾旱,頂多造成短暫性的停水和限水的不便,但是自從民國八十二年下半年以來,由於颱風一直過門不入,雨水相對減少,已經造成全島性的水荒,不但農田休耕,民生用水受限,連工業用水也是岌岌可危,這種旱象已經不再是短暫的反常現象,而是應該要正視水資源管理的時候,台灣為什麼缺水?而水都用到哪裡去了呢?

  位在石門水庫攔水壩橋下的水深標示尺,最低的刻度是226公尺,水庫管理局設定水庫的水位下限是240公尺,嚴重下限是220公尺,從現場實際目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目前石門水庫的水位已經遠低於嚴重下限的水位,降到了195公尺,石門水庫年來一直扮演的灌溉和公共給水功能,幾乎完全失效。

  印象中,一直是區域性、季節性的水荒,卻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而且不分南北,都飽受水荒威脅,目前全省座主要水庫的有效容量已經降到24%,遠低於去年同時期的標準。而石門水庫、霧社水庫和曾文水庫三座北中南最重要的大型水庫,也都低於嚴重下限,創下建庫以來最低水位標準。

  根據統計,台灣年降雨量2510公厘,是世界平均降雨量的3.44倍,但是由於人口稠密,每個人平均分配到的水量,每年4500公噸,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6而己,所以從客觀的統計已經可以看出,台灣先天上就是一個水源不足的地方。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再加上人謀不臧,以往局部性、季節性的乾旱終於爆發成為全島性、跨越季節的水荒。以往碰到乾旱,大家都期待著一場大雨、一個颱風就解決了,但是這一次大規模的水荒,顯然將強迫我們長久以來對水資源的錯誤觀念,做全盤的修正。

  長久以來,我們是怎麼在利用我們的水資源呢?近十年來,台灣的年降雨量平均都在900億公噸左右,其中194億蒸發掉,另外有667億公噸的河川水和40億公噸的滲入地表水,是可以利用的,667億的河川水經由水庫儲存和河流引用,留下了其中的127億公噸加以使用,而40億公噸滲入地表的地下水,是儲備調節使用的,但是我們不但每年耗掉這40億的儲備水,還大量的透支千萬年來點滴儲備起來的地下水。這些大量超抽的地下水,是我們取用了祖先的遺產,並且加倍地透支了後世子孫的水資源,使我們在水的使用上,成為歷史的罪人,而透支地下水的嚴重性,在我們這一代已經可以體會到了。

  長期以來水資源管理觀念不足,運用不當,所暴露的嚴重性從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和林園事件已經露出端倪,從統計數字更可以看出缺水對我們的工業發展,潛伏著莫大的威脅,以大型的煉鋼廠和石化業為例,缺水10%、20%就會造成相對比例的減產,而缺水30%以上,更會造成大幅停爐和全面停產的危機,目前我國水資源的利用分配,仍然以農業灌溉為主,占了全部用水量的81%,其餘生活用水占10%,工業用水占9%,農業用水雖然占了最大宗,但是由於農業零成長政策,經常實施減產和休耕,並且以精緻農業取代傳統農業,所以農業用水幾乎未見成長,但是民生用水和工業用水卻隨著生活水準,和生產指數的攀升而快速成長,為了因應大幅成長的需求,政府只好不斷地規劃、開發新的水庫。

  根據政府的計劃,這些興建中、籌備中和規劃中的水庫,共有十座之多,一旦全部完成,可以增加年供水量22.6億公噸,約等於目前國內所有水庫的總給水量,預估可以解決民國一百一十年以前的供水問題,但是這些水庫興建計劃,會不會只是政府的如意算盤呢?

  林壽山委員所提出的美濃水庫並不是一個特例,因為台灣在日據時代,和二十幾年前的農復會時期,曾經在全省各地勘察出來五十幾處,可以興建水庫的壩址,如今這些地方除了少數已經選建為水庫之外,大部分地方都已經充斥著高爾夫球場、農田、遊樂場和大型社區,由此可以想見,政府規劃籌建中的這十座水庫,將面臨土地徵收困難、集水效果不彰的問題,而且一味地興建水庫,並不能長久地解決水荒問題。

  水露雲雨,循環幻化,流轉不息,使我們誤以為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事實上,台灣地形淺薄,山高水急,看得到的雨水瞬間流歸大海,因此想要無憂無慮永續性地享受水資源,就得細心、妥善地去經營三庫,所謂的三庫是,涵養雨水的森林,稱為「綠色水庫」,中游集水提供現成使用的「人工水庫」,和儲備緊急水源的地下水,稱為「地下水庫」,三庫飽滿,即使偶爾天候失常,也能不虞匱乏,安枕無憂,只可惜由於國人長久以來缺乏珍惜水資源的觀念,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水源都被這一代人消耗殆盡,三個口袋將被我們掏掘一空,如果再不扭轉對水的觀念,自我約束用水的習慣,我們將成為盜用子孫資源的歷史罪人,打開世界地圖,和台灣同在北迴歸線上面的是,印度德干高原和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如果我們還不懂得永續經營水資源的話,從緯度上來推斷,台灣有一天也會成為一座沙漠之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