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向航太新紀元

曾萬 杜廣奎 報導  / 台北市

  本單元為「航太工業系列報導」最後一集,要仔細地分析一下,到底台灣有沒有發展航太工業的條件呢?航太工業其實是一個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管理密集,而且又勞力密集的產業,雖然我國有製造軍機的經驗,但是對於能不能夠發展民航商用飛機,民間正在觀望,而政策上也還在評估,如果真要這樣發展的話,可能在人才、資金、市場需求,以及各單位的功能整合上,都還需要加強才行。 到底我國發展航太工業前景如何?

  民國七十九年七月,正當國人自製的IDF經國號雙座機,首次升空試飛成功,並且即將完成全部負載測試的前夕,我國第一份標示航太工業為重點工業的政策宣示,航太工業發展方案,正式出爐,這一份不到兩千個字的「官方聲明」,開啟了我國航太發展的新頁,也吸引了不少國內業者,投入航太零組件的生產,在政府的這項背書之下,三年多來,以中科院航發中心為首的國內航太工業,的確累積了相當雄厚的實力,但是,隨著IDF自製戰機減產,跟航發中心的改制國營,以及台翔與英航太的合作觸礁,政府的航太工業發展方案,已經開始面臨信心危機的考驗,部分國人對於發展航太工業,之所以信心動搖,是因為有些業者對於商用的航太前景不樂觀,不知道未來的市場在那裡。

  國內業者對於航太工業,採取觀望態度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政府對於未來十年的航太工業發展,缺乏具體方向的航太政策,這其中業者最關心的話題包括航太工業體系的建立,航太資源的整合,航太融資的輔助,航太產品的國際認證,以及工業合作額度,也就是如何運用OFFSET。但是政府高層的決策,到現在還沒有確定,將來誰會是國內航太工業的中心工廠,政府只是大略地表示,未來將以航發中心、台翔公司跟經濟部航太小組,分工負責航太的整合與規劃。

  航太工業的中心衛星工廠體系一天不建立,國內的各項航太資源,就無從整合,而目前國內航太的人才,不論在研發、製造和維修方面,都還有待加強。不過,技術人才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航太工業在「上無政策下無對策」的情況下,民間業者也很難有意願投入大筆的資金培訓人才,像亞洲航空的維修廠上,還有不少三十多年的老師傅,修了三十五年飛機的謝九斤,擔心維修技術就要斷層了。雖然航太的基層技術人才,可能有短缺的危機,但是樂觀者認為,航太工業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高科技產業,因此將來的研發人才,不是問題。

  對業者來說,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有沒有訂單,以及資金投入的成本效益,因為航太工業投資金額大,回收期長,如果政府不能夠給予業者適當的融資優惠,很難吸引業者投入航太工業。而學者也認為政府有必要參考,類似八百億民航作業推廣基金的模式,成立基金扶植國內的航太工業。我國向國外採購戰機,都有所謂OFFSET的工業合作額度,也就是向國外購買十億美元軍品,通常對方得向我國採購一到兩億美金的零組件,或者對我國做同等額度的技術移轉,和品質認證輔導,這種工業合作客度,政府還有九億的美元可以運用。,業者跟學者建議政府,向國外採購軍品要事先簽訂OFFSET的比例,並且統籌運用,監督執行。

  由於歐美航太集團,往往運用認證手段來壟斷航太工業,因此政府正計劃用合作的模式,來打入航太市場。而航太業者則希望政府在對外洽談航太合作案時,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不過,目前各界對於國內發展航太工業,還是缺乏共識,而有關的航空法令,國際的雙邊適航協定,也都有待檢討或簽訂,因此,負責擔任政府和民間橋梁的經濟部航太小組,在分析整個航太市場之後,建議我國可以考慮,發展小型的區間客機。而經濟部也已經原則決定,以台中地區,作為未來航太工業的發展中心。

  航太工業是一個資本、技術、勞力和管理密集的產業,雖然國內各界對於發展航太工業,仍然有待凝聚共識,策定方向,並且排除種種的困難,但是正當國內產業面臨轉型和升級瓶頸的此刻,國內產業未來能否浴火重生,再創奇蹟,無疑地,航太工業將扮演決定性的關鍵角色。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