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死觀

張世輔 林勳裕 報導  / 台北市

  千島湖慘劇影響了兩岸的交流,而罹難者家屬到大陸祭拜亡魂的景象,也令人鼻酸,提到生死,中國人文化有一些特有的情節,思念和依念讓許多的生者願意用靈異的管道,和死者相通,而談「死」也是大部份人的禁忌,不過越是恐懼、越是疑惑,也越讓人有好奇的念頭,因此坊間有一些生死循環的書籍,相當的暢銷,大學的課程裡也開起了生死學的課程,到底死後是什麼境界,人要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必經之路呢?

  在靜肅的氣氛中,這裡正在進行一場法事,被三太子附身的乩童,歇斯底里的向陰間枉死城狂奔,以便牽引亡魂。當亡魂引出,附身在乩童身上與家屬會面時,一幕聲淚俱下的情景,極為感人。來這裡求問的人,有的是家人久病、家運不濟,有的是事業不順、心生恐懼,他們相信,諸事不順的原因,是因為先人的亡魂在枉死城受盡折磨,想要「討快活」,因此,只有藉由引魂和超渡,才能讓陰陽和人魂兩安。壽終正寢,死得其所是中國人對亡者的終極關懷,不過當一個人「死於非命」,或是死於非自然的現象,禁忌就會產生。

  一炷清香,一顆誠心,祈求亡者安息和生者平安,充分展現了中國人對死亡世界的敬畏之心,在日常生活中,「死」往往被視為禁忌,只能在心中盤算,於是人死以後的世界是喜是悲,是天堂是地獄,沒有人知道,當宗教教化傳入之後,「靈魂」和「輪迴」之說,才讓一般人對死後的世界有一個輪廓,十殿地獄的輪迴觀,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使「陽世官刑可免」,「陰司法網難逃」,這部陰間法律,有如無形的枷鎖,深植人心。

  近年來,在國內逐漸盛行的密宗,對輪迴轉世之說極為重視,密宗強調修行成佛者,能明心見性,生死自在,未來在六道輪迴中各得其所,因此對一個覺者而言,死只是一個小悟。即便宗教教義和民間信仰,為人類建構了死後世界的情景,不過對許多人來說,死亡仍像揮之不去的夢魘。為了化解恐懼和疑慮,老祖宗創造了許多趨吉避凶的方法,例如以農民曆記載的「宜」和「忌」為行事準則,或是到廟裡擲筊,來求詩籤,甚至求民間最流行的相命、卜卦,在強調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傳統中,中國人似乎自有一套面對生死的觀念和方法。

  從這位相命先生的經驗中,我們看到了許多現代人的煩惱和恐懼,然而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看,這也反映了中國人最深沉的壓抑和苦悶,亟思解脫出來,現在,大家對生死大事不再三緘其口,各大書店中最暢銷的書,是有關生死和輪迴的論述,社會上似乎正醞釀在一股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氣氛中。

  台灣大學從這個學期,首開「生死學的探索」這門通識課程,吸引了學生和社會人士兩百多人選修和旁聽,有人說這是趕時髦,也有人認為終於跨出了第一步,當社會急速變遷,許多傳統上維繫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價值觀逐漸鬆動,我們的確需要新的資源和觀念來面對生死大事,以便克服不斷而來的社會壓力和人際挑戰。生死學的探索,強調的是尊重生命和莊嚴死亡。根據台北市生命線的統計資料顯示,過去幾年向生命線求助、諮商的個案,雖然有增加的趨勢,八十二年更高達13924人,不過想要自殺個案,卻逐漸平穩下來,這顯示自殺常常是人用來示警的代名詞。

  一個月前,勇敢表明自己感染愛滋病的林建中,就曾經多次在生死邊緣徘徊,家庭破解,身染重病,再加上不慎燙傷的打擊,讓林建中只想棄生求死。當手上的傷開始癒合,林建中心理的創傷也逐漸撫平,在朋友和社會大眾的鼓勵下,林建中又站了起來,文筆不錯的林建中還計劃把自己的心情故事寫下來,以便幫助其他跟他有一樣傷痕的人。

  而這一陣子,由國內民間團體推動的捐贈器官的活動,也具有讓生命延續下去的積極意義,當一部分的人將生命視為輕率,或將死亡視為時髦的同時,這些身心完好的人卻更能體悟生死的含意。

  笑笑的感覺不僅對瀕臨死亡的人極具意義,對家屬更是一大考驗,走進馬偕醫院的安寧病房,許多末期癌病的患者,正接受臨終的照顧,在強調維護人性尊嚴,提高生命品質的宗旨下,安寧病房希望能協助家屬,陪病人安詳的面對死亡,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不過在國內,這類的機構並不普遍,使得許多患有末期癌症的人,只能在家中面對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家屬也一籌莫展,臨終關懷讓我們對瀕死病人,有了更深的體悟,那就是病人的肉體,和心靈的關照,是同樣重要的。

  「逝者已矣,生者何堪」,當死者安詳的走了以後,對遭喪親之痛的生者的關懷,其實也是十分重要的,而這一點往往是人們最容易忽略的地方。隨著傳統家庭和宗教影響力的衰退,許多新興的社會組織,逐漸發揮了撫慰現代人心的功能,在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逐漸抬頭的潮流下,對生死大事的洞悉與體悟,似乎是現代人必備的「謀生工具」,如此才能使我們在面對痛苦和掙扎時,不會陷溺在死亡的枷鎖中,而能夠走出陰影,展現人性光輝的一面。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