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鄉情我的歌

胡淑裕 蕭若華 報導  / 新北市

  都市居,大不易,對鄉村遷徙到城市來居住的人而言,這句話更貼切,以板橋後埔地區為例,80%是外來人口,他們多半是為了賺錢謀生活,對於自己周遭的環境並不太關心,這裡不是他們的故鄉,談不上人情、鄉情,抱著住一天算一天的心態,更懶得去管社區裡的事情,就算是有心想管,也經常投訴無門,因為為民喉舌的民意代表,經常只在乎選票,外來的人口如果沒有票,也就不被重視,基於這些主客觀的因素,外來人口在都市中很難建立歸屬感,於是他們的心情便在都會文化中,顯得寂寞、飄零。

  這裡是板橋後埔的傳統市場,星期天早上十點,該是市場交易最活絡的時刻,但是這個市場依舊無法形成人潮。板橋後埔地區百分之八十是外來人口,市場從事攤販生意的,都是從中南部上來的,他們北上的目的就是要做生意謀生賺錢,生意好就繼續留下來賺錢,生意不好就另尋他處,對這裡的生活品質他們不關心,也不想關心。

  游麗珠民國六十九年跟著先生來到板橋,就在後埔市場開了個委託行,她一開始對外來人口不關心別人,不關心居家環境品質相當不以為然,經常挺身而出去處理一些大夥兒的事,幾年下來,她發現外來人口,對板橋沒有認同感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管道可以去改善外在生活品質,因此惡性循環,就更不關心這裡的居家環境,現在連她都自己已經心灰意冷,乾脆朝九晚五,每天只是下班回家,只管自己的事情。

  因為生活品質無法改善,板橋後埔地區雖然是個有歷史的社區,現在已經逐漸沒落了,板橋江翠地區,外來人口以從事勞力為主,這些外來人口彼此之間的疏離感更大,王秋成牧師是基督教長老教會,在華江教會的牧師,這六、七年來,他和這些外來人口接觸,心中有無限感觸。

  外來人口來到板橋,大多有一、二十年的時間,照理說板橋是他們的第二故鄉,為什麼會無法產生認同感,為什麼會對他們所居住的地方,產生那麼大的疏離感,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蔡采秀,從民國七十八年開始,就注意到板橋這個問題,並且研究板橋,為什麼會從五大家族聚集的都市,變成現在生活品質環境惡劣的都市,她的研究結論認為,這跟板橋發展過程中,有大半外來人口有密切的關係。

  外來人口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可以從板橋鐵路地下化過程中看見端倪,板橋即將在年底鐵路地下化,但是在鐵路地下化還沒有動工之前,沿線居民有人已經擔心房子被拆,沒地方住而中風了。蔡萬教二十九年前從雲林上來打拚,好不容易有了這個房子,現在因為鐵路地下化房子要被拆,而令他最氣不過的是,在鐵路對面的那一邊,因為都是當地人就拆不到,而他所住的這一邊都是外地人,整個房子都要被拆得只剩不到一坪,他氣得現在中風也聽不見了。目睹這一切對外來人口不合理的現象,同樣是外來人口的李淑華,決定出來參與政治為外來人口說話。

  板橋的地方建設,沒有顧及到外來人口居多的居民需求,外來人口又無法在地方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惡性循環,外來人口也就不珍惜,甚至任意踐踏這塊土地,人和人之間形成更大的疏離感。外來人口占三分之二的板橋市,如果能從社區文化工作中,解決目前的居住品質惡劣及疏離感問題,那麼整個台灣社區文化的工作也就成功一半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