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欽 杜廣奎 報導 / 嘉義縣
台灣的河川,由於上游的農業開墾,和下游的工業污染,幾乎已經看不到生機了,而這種情形不但使得珍貴的國寶魚類瀕臨絕種,各種魚蝦也是難以存活。但是在嘉義縣阿里山鄉的山美村,卻因為村民長期努力的保護溪流,而使得村內的達那依谷溪,保存了相當完整的生態。
達娜依谷是曾文溪上游的一條支流,發源於中央山脈西側,流經阿里山鄉的山美村,和曾文溪匯合,達娜依谷鄒語的意思是「美地讓人忘憂的地方」,這一條蘊育於蒼山翠谷之間,清澈淙琤的溪流,不但是山美部落生命的泉源,也是台灣保育魚類高山鯝魚的故鄉。如果您開車從阿里山公路的瀨頭轉到十公里外的山美村,出了村落大約一公里左右,就可以在路邊看到「達娜伊谷管理所」的招牌,左轉之後,「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的入口處就近在眼前,在山美村村長高正勝的帶領下,我們就要造訪台灣第一座自然生態公園。
沿著一條小小的鋪石路,穿過一片片的竹林和青翠的山林,大往步行十分鐘左右,寧靜幽雅的達娜伊谷就呈現在眼前,在這個方圓二十公尺左右的溪潭裡,到處可以看到輕盈優雅的高山鯝魚,悠游在清澈平淺的溪水裡。
早上七點鐘左右,晨曦逐漸從山巒的薄霧中透出,灑在清澈的溪澗裡,越來越多的鯝魚從石縫中甦醒過來,悠游潭中尋找食物,高村長每兩天為這些鯝魚餵食一次,今天他帶來了吐司麵包和米糠,一片一片地丟下去,把潭中的魚群引誘地活躍了起來。當高村長把米糠丟到水裡時,數以萬計的鯝魚有如蜂群出巢,萬箭齊發一般,迅速聚集,形成一個蕈狀雲般的奇觀,使得潭水也為之翻騰。今天在台灣各地大小河川生態一片死寂的情況下,達娜伊谷竟然能夠為這些嬌貴的保育魚類,孕育出這麼豐沛而生動的生態奇觀,不得不令人讚嘆欽佩,這些成果是山美村民長期努力奮鬥得來的。
當年提出保護達娜伊谷生態構想的人,就是當時擔任教會傳道人的高正勝。根據高正勝當時的構想,是想要利用山美村的自然生態資源,發展出一座自然生態公園,以便吸引遊客、發展觀光,這個構想經過不斷地和村裡的長老、幹部溝通,終於獲得大家的認同。民國七十八年十月,村民大會正式同意他的構想,成立「生態保育協會」,通過「自然保育自治法規」,把隸屬於山美村的達娜伊谷全面封溪,禁止任何的漁撈和捕獵活動,這個工作在幾位熱心幹部的帶動下積極展開,但是保育達娜伊谷的任務一開始就遇到了阻礙,首先整條溪谷在傳統上是分屬於幾個長老家族的獵場,所以必須說服長老們把自家的獵場奉獻出來,負責這一項遊說任務的安勝吉回憶,當時所碰到的挫折和困難。
河段管理權統合之後,使得保育計劃終於可以順利地展開,但是在缺乏人力經費的窘況下,護溪行動無異是空談,因為溪魚在沒有人巡邏照顧的情況下,還是難脫被電被毒、被捕的命運,高正勝於是決定以身做則,從自己開始做起,他帶著三個兒子,白天一個人巡邏,晚上兩個人在河區入口處的棚子裡升起營火,把關守夜。本身也熱愛山美自然環境的溫英傑調回山美之後,馬上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帶領山青隊巡邏的任務,而這個工作也確實發揮了遏阻非法捕魚的功效。
經過幾位有心人的努力,一年以後,溪裡的鯝魚明顯地增加,保育協會的威信也逐漸彰顯出來,不但全村的青壯人力,全部投入山青團的巡邏工作,村裡的長老和精英也紛紛參入協會,表示支持,山美村民因為達娜伊谷的生態保育,而凝聚了空前未有的共識。為了維護這個得來不易的成果,使得管理方面能夠更上軌道,去年「生態保育協會」正式改制為「山美村社區發展協會」。
經過五年的封溪保育,如今十八公里長的達娜伊谷溪,到處可以看到成群鯝魚竄游的景觀,這些保育的成果,不但使得下游的曾文溪魚藏豐沛,去年山美村民更慷慨地捐贈一萬尾魚苗,給隔壁的梅山鄉在溪裡放生,目前達娜伊谷萬魚奔騰的奇觀,已經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觀賞,平時各級學校也經常帶領學生,來這裡進行生態保育的戶外教學,看孩子們俯身在溪石之間,仔細探索魚類的生態活動,達娜伊谷不啻提供了最鮮活的保育教材。
八十四年一月二十四日,山美村民興奮地來到管理站前,慶祝「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的正式誕生,他們長久以來想要結合保育和觀光的夢想終於實現,但是參與帶領這個計劃的鄉代會副主席溫英風卻認為,四百多位山美村民的努力,在意義上不只是一座自然生態公園的成立,他們實際上更造惠了曾文溪下游的幾百萬居民。
長久以來,山地部落一直面臨經濟和文化,保育與觀光兩難的抉擇,山美村這一群鄒族朋友,以熱愛鄉土的情懷,不但挽救了達娜依谷,也為山地社區的前途找到了出路,他們的努力不只挽救了一條溪,也使下游的民眾一起受惠,達娜伊谷的傳奇,實在值得我們學習和尊重。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