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頸書生:王作榮(二)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熟讀中國古書、留學美國的王作榮認為,知識份子應該「以天下為己任」,因此他喜歡打抱不平,也喜歡批評時政,曾協助政府脫離美元,建立獨立而長遠的經濟體制,離開公職以後,他撰寫評論、領導輿論、影響政策,他關心的是國家現代化的問題,許多他在二十多年前提出來的建議,到今天依然適用,他發表了一篇主張逐步開放黨禁的社論,對於蔣經國感統發生了關鍵性影響,他和經濟學家蔣碩傑先生的財經大辯論,更掀起了一場經濟學術的啟蒙運動。

  民國四十二年到五十二年間,台灣經濟百廢待舉,王作榮這時候遇到了他心目中的「伯樂,」,台灣經濟的舵手尹仲容先生,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王作榮對台灣經濟發展最有影響力,貢獻最大的時期。跟隨王作榮工作十多年的葉萬安認為,王作榮可以說是台灣經濟學知識的啟蒙者,因為王作榮敢說能講,又具有影響力。

  而民國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王作榮不只是經濟知識的啟蒙者,更是台灣經濟改革的推動者,王作榮提出加速經濟發展計畫,和「十九點財經改革方案」,促成了包括獎勵投資條例的擬定,中央銀行在臺復業,以及證券交易所,和資本市場的成立等重大的財經改革,這些重大的經濟體制改革,使台灣不必再倚賴美援,而能走向富裕的道路。

  民國五十三年,自視甚高的王作榮因為老長官尹仲容去世,和國內的財經官員合不來,在發表了一篇告別的文章「台灣經濟發展之路」後,前往聯合國設在泰國曼谷的「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擔任工業組組長,但是他臨去秋波的這一篇,勾勒國家現代化藍圖的告別作品,卻意外地博得先總統蔣公的青睞,幾年後,他經不起蔣經國先生的熱情邀約,放棄永久聘書和高薪返國服務。

  但是滿腹理想的王作榮,因為不改其喜歡批評的書生本性,加上鋒芒太露被謠言中傷,最後換來的卻是被資遣的命運,黯然離開官場。公職這一條路走不通,王作榮決定在報紙上寫文章來影響政府的決策。王作榮的有些言論,後來的確領先政府的財經決策,工商時報創刊後,王作榮擔任將近十年的總主筆職務,對於政府的財經決策影響更是特別地深遠。

  民國六十八年,國內受到第二次能源危機的影響,發生停滯性的通貨膨脹,經濟學界引發了一場財經政策的論戰,戰火延燒到民國七十一年八月,當時以王作榮為首和以蔣碩傑、費景漢為代表的兩派學者,爆發了一場「王蔣學術論戰」,王派主張放鬆銀根,刺激景氣,讓新台幣貶值鼓勵出口照顧產業,蔣派則主張收縮銀根,防止通貨膨脹,並且全面實施經濟自由化,讓新台幣升值。

  王蔣論戰從學術辯論演變到雙方都大動肝火,筆戰不斷,意外地激起了一場經濟的啟蒙運動。曾經出席「王蔣辯論」的柯飛樂認為,王作榮是一個務實的經濟學家。那一場學術論戰沒有是非,只有經濟情勢判斷的正確與否,以及財經藥方有效沒有效的問題,雖然後來王作榮獲勝,但是,他還是與財經公職無緣,王作榮繼續寫他的評論,影響政策,領導輿論。經常走在政策的前面,不計毀譽,永遠不服輸,這就是王作榮。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