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0 00:00

載客卅載 消失復興號

陳瀲文 李宇承 報導  / 台北市

  生活在大都會的人,出門有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從飛機、高鐵、捷運到公車,但是早期,要往返兩地之間,火車是最好的選擇,從平快、復興、莒光到自強,各式各樣的火車代表不一樣的速度和演進,然而隨著高鐵的興起和捷運的普及,火車載客人數受到嚴重衝擊,台鐵為了因應,曾經把復興號調整成區間車,為了挽回流失旅客,也曾經將復興號包裝成觀光列車,但是卻改變不了民眾求快的現實。

  曾經陪伴許多人旅程的復興號,即將在12月22日走進歷史,30年的奔馳歲月,歷經幾次重大改點,而這一次的改變,讓我們再也看不到這列藍色火車在鐵道上的身影,華視新聞雜誌趁著它消失之前,要帶您回味這一段復興號的歲月。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搭乘本次車,本次車是經海線開往高雄的復興號列車,列車長一遍又一遍的廣播,親切地提醒乘客火車的目的地由北向南開往高雄,一連串的西部縱貫線火車站名,或許對你而言聽起來稀鬆平常,不過這班復興號火車,即將要消失在西部平原,再過一個月就聽不到這樣的廣播了,配合台鐵改點,藍色塗裝的復興號將退出鐵道,正式變成歷史名詞。

  因為改變服務定位,今年年底「復興號」這個名稱就要走入歷史,從民國六十九年開始,它頻繁穿梭在台灣各個區域,三十年的時間,它歷經了許多次的轉型,對於許多老台鐵人來說,復興號是記憶中的一部分,在台鐵服務時,有一半時間都擔任復興號列車長的張雲清,同樣搭著這班列車細細回味當年的風光,70年代都是一票難求的,其實早期的復興號更加掛了餐車服務旅客,元旦期間,旅客就可以乘坐到這種新的復興號客車,空調設備更新之後,噪音將會減到最低的程度,從加掛餐車配有眾多服務員與一票難求,可以看出復興號當年的風光,剛推出的時候,還是一個車箱一個服務員,但是現在無論是播音、驗票或是關車門,這些繁雜瑣碎的工作,現在全部都由復興號列車長一手包辦,除了精簡人力節省成本,台鐵也面臨要跟上經濟起飛而加快的生活步調。

  火車快飛火車快飛、飛過高山越過小溪,一天要跑幾百里,稚嫩的童音唱出對於火車的期待,在大眾運輸工具並不發達的年代,坐上火車就能快速的來往兩地,也因為被民眾期待著「快速」,台鐵開始購買新型車種,因應高速時代的來臨,從民國八十六年開始,台鐵引進新型的電聯車,這個時間點也成為復興號轉型的起點,這一張張的車票中,訴說著復興號的點點滴滴。

  喜愛鐵道文化並且投入研究,資歷已經有十年的林韋帆,對於每一張火車票如數家珍,電車票價就跟復興號一樣,這也導致復興號的定位逐漸走向區間車模式,在他們的觀察,復興號轉型是科技時代下的必要改變,今天消失的這個復興號,就是當初因應高鐵加入,在營運的方針上都要做通盤的重整,復興號雖然曾經風光一時,不過有趣的是,最早期它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從這些車票中可以一探究竟,它的車票使用名稱是莒光特快附掛對號,代表它是附掛在莒光號的編組裡面,然後它獨立出來之後,它的車票就有一個正式的名稱,就叫作復興特快。

  但是再怎麼演進,終究追不上交通科技的高速發展,為了重新找回流失的乘客,台鐵將復興號改裝成觀光列車,民眾攜家帶眷在月台上歡喜迎接,準備來一趟鐵路之旅,油輪式列車就像油輪一樣停靠碼頭之後,讓旅客前往附近的觀光景點遊玩,時間到再搭同一班列車繼續下一個行程,首航花蓮到台東的復興號油輪式列車,三百多個座位全部賣完,讓台鐵感受到民眾的旅遊習慣已經改變,除了在東海岸觀光,也開放在高雄遊港,台鐵推出了復興號遊港列車,火車站一早就人聲鼎沸,擠滿了準備搭上燈會列車的民眾,一切就緒,第一班燈會列車正式的開動了,十節車廂五百四十多個座位全部坐滿,民眾扶老攜幼,有的更是全家出動,車上到處充滿了小朋友的歡笑聲,甩開老舊、慢速的包袱,復興號好幾次搖身一變成了觀光列車,台鐵改造了復興號,成功帶動旅客回籠,卻也因應民眾懷舊風潮,推出了古早蒸氣火車,觀光懷舊的步調當然不如一般生活,不斷進步的交通科技日新月異,讓民眾對於大眾運輸工具有了更多選擇。

  下個月高鐵即將改變台灣交通的版圖,其中受傷最大的要算是台鐵,台鐵為了搶生意,安排密集的區間車班次,復興號的車型和功能已經無法疏運大批通勤乘客,新購買的阿福號成了通勤電車中的佼佼者,每天一班來往新竹、花蓮,載客速度可達110公里、也就是花五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到達終點,列車速度和太魯閣號相當,但票價卻只有復興號的價格,新型的車款、便宜的票價,卻也讓復興號再一次陷入定位不明的尷尬。

  無論是通勤區間車或者是觀光列車,經歷轉型與調整,現在的復興號只剩下每天兩個班次往返南北,雖然年底即將走入歷史,但工作人員絲毫不敢馬虎,對於復興號品質依然有所堅持,我們來到專門做火車檢修的七堵機務段,檢修人員敲敲打打,忙著為即將出發的復興號做維修檢查,上了車從座椅到安全門通通都是檢查重點,連照明的燈也不放過,維修人員戰戰兢兢,希望復興號每一次的執勤都能有安全專業的表現。

  羅大佑一首「火車」,充分描述了早期一般民眾和火車的生活連結,也是復興號的寫照,從原本被印上「復興特快」的快車、觀光列車再到區間車,不少人對於復興號區間車的便利也逐漸習以為常,聽到要停駛都是一陣錯愕,有無奈也有期待,無論怎麼轉型、另謀生路,它都曾經是台灣交通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記,曾經是莒光號的附屬

,也曾經是庶民老百姓的最愛,更曾經是「特快車」,飛奔馳騁在西部平原的這一班藍色列車,用它自己的時速播映窗外的景色,也用它的轉型過程,記錄下台灣交通的演進,復興號的消失有無奈也有期待,但是不論如何,都希望您每一段旅程永遠都順風。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