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5 23:00

點一盞燈 搶救伯特利

陳汎瑜 許中熹 報導  / 新北市

  您對幼兒園、安親班的印象是甚麼呢?色彩繽紛的教室、溜滑梯、和琳瑯滿目的故事書,以及昂貴的收費嗎?這是大多數托育機構給外界的印象。但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能力負擔昂貴的托育費用,尤其對遠離部落在都市打零工的原住民來說,孩子的托育更是一大難題。在新北市五股,有一位魯凱族的傳道人盧秋月,她成立一個「伯特利社區照顧中心」,幫弱勢家庭帶孩子,過去20多年來,盧秋月照顧的小孩不計其數,其中有超過六成的家長都交不出費用,但是盧秋月用愛來照顧原住民的下一代,甚至還得兼差、補貼孩子們的買菜錢。只是,「伯特利」雖然立意良善,卻因為不符相關法規,已經被開出七張罰單。面對四十多萬元的高額罰金,盧秋月和伯特利的老師們欲哭無淚,因為如果他們關門了,現在80多個弱勢孩子和家庭該何去何從呢?帶您來關心伯特利的愛與愁。

  清晨六點半,來到新北市五股的凌雲路,如果不是正好看到家長牽著孩子,往狹長昏暗的樓梯上走,我們幾乎很難發現「伯特利」的蹤影。睜著大眼睛,她是才八個月大的葳葳,布農族,也是「伯特利」年齡最小的孩子,接著魯凱族的東東和其他哥哥姊姊也來了,隱身在住宅區的二樓,「伯特利」沒有招牌,也看不到溜滑梯、球池或其他幼兒園常見的豪華設備,三十五坪大的空間,隔成四間小小的教室,這裡是八十多個孩子,沒有父母照顧時的棲身庇護所。跟著老師一句一句讀書,「伯特利」的孩子大多是都市原住民,天還沒亮父母就要出門打零工,有的單親、有的是隔代教養,他們家境貧困、處於社會底層,像這位單親媽媽禹慧彤,她在工廠上班獨力撫養四個小孩,根本無法把孩子送到私立托育機構。

  說起孩子已經忍不住紅了眼眶,她是「伯特利」的靈魂人物,今年四十七歲的傳道人盧秋月,來自屏東魯凱族,二十三年前,她從部落來到台北,看到許多都市原住民為生計打拚,孩子卻流落街頭,於是她決定把部落裡共同照顧的傳統精神搬到台北來。起初盧秋月和妹妹,只在晚上照顧原住民孩子吃飯寫功課,沒想到孩子越來越多,於是他們放下原本的工作,成立了「伯特利社區照顧中心」。二十三年來,盧秋月一手帶大了無數個孩子,沒人照顧的,晚上她通通帶回家,對今年六歲、媽媽已經過世的潘雅玲小妹妹來說,秋月老師是她第二個母親,爸爸在外地工作,兩年來她都借住在秋月老師家,而今年十二歲的胡承恩和杜傑恩,就讀國小六年級,他們也是從小在「伯特利」長大的,想讓弱勢孩子得到照顧,但您一定很難相信,「伯特利」有六成的家長根本交不出費用,為了貼補開銷,盧秋月姐妹做過家庭代工,甚至還撿過廢鐵,為了兼差賺錢,這一天,秋月老師來到鄰近的成州國小,幫原住民孩子上族語課,一堂課學校給她三百多塊錢,一周總共八堂課,雖然很微薄,但每一分錢都是「伯特利」孩子的買菜錢。

  把八個月大的葳葳揹在胸前,還得一邊上課,三十八歲的秋蓮老師是盧秋月的妹妹,也是幼教科系畢業,二十多年來她在「伯特利」就像義工,每個月只領一萬多元薪水,她坦承曾經辛苦的想要出走,為了孩子再苦也要堅持下去,但最殘酷的是,「伯特利」眼前正面臨法令上的重大困境。雖然屬於非營利性質,但「伯特利」提供「社區互助」的照顧中心模式,卻一直無法取得合法立案,更被行政部門以「非法托育」、「非法補習」等名義開出了七張罰單,每張六萬元,罰金已經累計高達四十多萬元,繳不出罰金寧願去坐牢,遇到官員上門查緝,甚至還得拉下鐵門,帶著孩子到處躲藏,幾乎心力交瘁。其實根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的規定,在台灣離島和偏鄉,都可以採行社區互助的方式照顧孩子,但這條法令卻沒有把都市原住民的托育困境考慮在內。為了搶救「伯特利」這個彷彿被遺忘的都市部落,有公益團體和學者發起了行動,呼籲立法院、教育部、和原民會,要看見都市原住民照顧幼兒的困境,也希望為「伯特利」爭取生存的空間。採訪的這一天,又有一個剛剛從建築工地下班的單親爸爸到「伯特利」來求助,不管未來的路有多艱難,仍然堅持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盧秋月和「伯特利」的老師,他們還在社會的邊緣繼續苦撐著,要為弱勢孩子找一條活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