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4 23:00

拚復育 小島醫師使命

王美雅 徐靖壹 報導  / 高雄市

  接下來,我們要帶您了解一位小島醫師拚復育的故事,他是62歲的洪國清,也是小琉球船長之子。洪國清出生在全世界最會釣鮪魚的小島上,家族因為經營海上貿易而致富,他則是第一位帶著船隊到海外開拓市場的小琉球人,不過最後在醫生和船隊老闆兩條路之中,洪國清選擇待在這個醫療資源貧乏的小島上救人,一天看診上百位病患,除此之外,他還踏上漫長的復育鮪魚之路。一生都在小琉球,讓洪國清看到了臺灣海洋資源的盛衰起落,他說,自己是鮪魚養大的,當鮪魚面臨枯竭時,就有一份責任去付出,他用箱網養殖,開啟全臺第一個,也是唯一的海上養殖鮪魚事業,就算賠錢也堅持要養,只盼望小琉球有機會成為臺灣保育和復育鮪魚的驕傲。

  11月時,小琉球島上的宗教盛事,是三年一度王船祭,上千位船長從世界各地回到家鄉,整個港口塞滿船隻和人潮,船長們聚在一起也談論著,魚越來越難抓了,他是52歲的許金國船長,15歲開始當船員,到世界各地捕魚,還曾遇過海上喋血,差點沒命53歲的施船長,也反應討海人面臨無魚可捕的無奈,於是在這靠海維生的小島上,有一位醫師,就默默在想辦法復育著快消失的鮪魚。他是洪國清,出生在小琉球,在島上念國小,到屏東市區唸國中,越區考上了建中,臺北醫學大學,可以說是島上的天才,但畢業後,他放棄北部的工作機會,回到這偏鄉小島行醫,寧靜的小島上,遠方急駛而來的救護車,尖銳鳴笛聲特別明顯,62歲的洪國清,忙著幫病患救治,守護著島上上萬人的生命和健康。

  急診,門診來回奔走,一整天,小琉球唯一能看病的琉球鄉衛生所,病人一個接著一個,平均一天要看上百個病患,偏僻小島醫療資源缺乏,沒有醫師肯來,加上他,總共才三個醫生輪流值班,經常是24小時沒法休息,我們採訪當天,洪醫師也是半夜爬起來看診。洪醫師的家族其實很富裕,爸爸是船長,哥哥是大漁商,靠著海上鮪魚貿易致富,民國七十五年,洪國清也在帛琉擁有自己的船隊,漁獲量多到養得起專機運鮪魚賣日本,經營海上貿易,也兼顧當醫師,本來可以有很優渥收入的洪國清,後來毅然放棄了海上船隊,專心待在家鄉救人,還走上了艱辛的復育之路。

  一生待在小琉球的他,看出了臺灣海洋資源枯竭的困境,10年前,小琉球船長的基地東港,一年釣一萬多尾的鮪魚,拍賣市場熱鬧滾滾,如今,全東港釣起的黑鮪魚,剩下4百多尾,照這樣下去,沒多久,小琉球船長可能會釣起太平洋上最後一尾黑鮪魚,就是這樣的想法,洪國清決心要從故鄉開始做起,民國85年,他開始在箱網養海鱺魚,對於養殖什麼都不懂,他跟太太土法煉鋼,用金錢和失敗去換取經驗,接著要復育從沒有人養過的黃鰭鮪時,大家都覺得他們瘋了。這段出海影片,洪醫師從沒曝光過,他說,這是第一次養黃鰭鮪,不管別人唱衰,他雇人清晨四點多,出海去釣黃鰭鮪,一尾一尾釣,一個早上釣起兩百多尾,帶回箱網養,被說養不活的黃鰭鮪,被養到二三十公斤重,這樣的成果,給了夫妻倆撐下去的勇氣,透過水中攝影機,只要沒有病患,洪醫師隨時能監控,一口口的海上箱網,從漁民餵養飼料,到裡頭黃鰭鮪的養殖生長狀況,都要掌握。

  要行醫又要忙復育,洪醫師以往圓潤的臉龐不見了,頭髮在幾年間花白了許多,明知這條路會很不好走,依然往前衝,三年前,他再次復育黃鰭鮪,光是一口大型海上箱網就要好幾百萬,龐大費用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但洪國清看到的是未來復育的前景,以及臺灣在國際的角色,不能總被批評,只會掠奪不肯付出,雖然日本也是捕黑鮪魚的大國,但政府對於復育黑鮪魚,相當投入,日本就投資兩百萬美元在峇里島和巴拿馬做鮪魚養殖基地,早在1970年代,就投入鮪魚的養殖和研究。澳洲則從海中圍捕南方黑鮪魚幼魚移入箱網中蓄養,一年可以撈五千公噸養成七千五百公噸,創造大約新台幣六十億元的年產值和一千六百個工作機會,不濫捕,用科學方法養殖,澳洲人對於海洋的保育受到肯定。

  只有臺北大安區一半大小的小琉球,人口一萬兩千人,二十年前曾是最窮困落後的鄉鎮之一,資源缺乏,鄉民不是上船,就是失業,幾乎人人都當漁民,但二十年後的今天,這群誕生於貧窮的船長,很多都不到三十歲就跑遍三大洋五大洲,在海外擁有船隊,還左右著全球鮪魚的價格。他是在普吉島也擁有船隊的小琉球鄉長蔡天裕,他說小琉球人從窮苦中,磨練出非凡鬥志,只不過,眼看海上資源的日漸枯竭,船長們的鬥志已經伴隨著深深的憂慮。如果有一天沒有魚了,這個靠海生活的小島,上千位四處在海上征戰的船長,該怎麼辦,於是洪國清要繼續奮戰,喚醒政府和更多人能投入這場保育革命,他說這就是他身為小琉球人的最終使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