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莉 洪雅芳 林佳慧 報導 / 台北市
剛看到在臺灣各地展開的「食物保衛戰」,臺灣人已經夠浪費了,而日本更是全世界丟棄食物第一名的國家,現在我們就要把鏡頭,帶到鄰近的日本,看看日本政府如何挽回顏面,在這波「新良食運動」中,透過立法,打造出一條回收循環鏈,並且透過教育,從觀念改善日本人浪費食物的惡習。
日本以精緻的料理聞名於世,但您或許不知道的是,日本也是個食物的浪費大國,平均每個日本人,每年丟棄的食物高達177公斤,堪稱全世界丟棄最多食物的國家,這一點可是令不少日本人感到相當失禮,讓日本政府不得不採取行動。這裡是東京近郊的琦玉縣川越市,跟著年輕的店長,我們走進這家日本知名的大型連鎖超市,後場員工正忙碌地替五顏六色的各式蔬果加工,準備上架。將賣相不佳的蔬果一一拆封,還能吃的降價出售,被碰傷的則一律丟進廚餘桶。
不厭其煩地將蔬果殘渣和標籤塑膠袋等垃圾,徹底分類區隔,目的是要確保廢棄的食物,被回收之後,能製出高品質的有機堆肥,為了扭轉大量消費、大量丟棄的社會型態,減少資源浪費,日本政府從二00一年開始,實施「食品回收法」,針對食品相關業者要求不同的廚餘回收比例,像是超市廚餘總量的45%;餐廳40%;食品製造商則是85%的廚餘,依法都必須委由食品回收公司,回收再利用。
這裡是日本琦玉縣政府為了推動廢棄物回收,初期投資450億日圓,約140億台幣,所興建的資源循環模範設施,目前有八家廢棄物處理的業者獲選進駐。將不同來源的廚餘清楚區分,看似簡單的設計,卻是這家食品回收公司的創新之舉,傳統的堆肥化設施,將廚餘不分生食熟食,統統混在一起,油份和鹽份過高。為了製造出農民愛用的堆肥,這座密閉式的工廠,全程採用電腦控制,兩千七百個發酵箱,可以各自調配,蔬果殘渣和剩菜剩飯的比例,提供農家客製化的廚餘堆肥。
陽光下這一堆堆正是用廚餘發酵製成的堆肥,因為它,這一大片原本被放棄休耕的田地,土質大大改善,讓齊藤太太一家人,現在得以種出肥美青翠的大蔥。這些用廚餘堆肥,種出的有機青蔥會再回到當初提供廚餘的連鎖超市販售,這樣的模式,不僅讓當地居民有更多安心安全的食材,也打造出一條「回收循環鏈」,這就是在日本愈來愈盛行的「循環型農業」。
提著廚餘回收桶來,就可以從這一大片花苗中,隨意挑選二十四株帶回家,怪不得吉田女士不斷強調「廚餘是寶」。而其實,這個家庭廚餘交換花苗的計畫,就是出自她的創意。根據日本環境省的統計,從日本家庭裡排出的食品廢棄物,每年超過一千萬噸,甚至比食品業者丟棄的更多,但日本的「食品回收法」,目前只針對企業強制規範,家庭廚餘則幾乎全部被倒進焚化爐燃燒,因此這已經被日本政府列為今年的修法重點,不過琦玉縣的戶田市,卻早已經走在法律之前,利用家庭廚餘,把腳下的土地打造成世界知名的花城。十一萬人口的戶田市,距離東京只有半小時車程,市內住宅林立幾乎沒有農地,如何讓廚餘回收做得讓民眾「有感」,而樂意支持呢?
五年前,擔任戶田市地方公務員的吉田女士,說服了市長,建造這座面積兩千六百坪的回收花苗中心,每週雇用一百人次的心智障礙者,負責將市民送來的廚餘製成堆肥用來種花,並免費發給市民廚餘回收桶和發酵粉,讓民眾可以用廚餘來交換花苗美化家園。庭院裡一朵朵盛開的鮮花,成為市府推動家庭廚餘回收最美麗的宣傳大使,連當地小學都利用廚餘堆肥種出的花苗,每年舉辦植花造鎮活動,作為畢業儀式。戶田市現在甚至還能提供廚餘堆肥,給鄰近的都市「美里町」種菜,而這些有機蔬菜,會再回到戶田市成為學童的營養午餐。用廚餘創造出鮮花和蔬菜,戶田市不但讓市民看到良好的循環,踴躍加入回收行列,也因此被評選為琦玉縣內最適合居住的城市,還在「加拿大國際以花造鎮大賽」中脫穎而出,勇奪全球第二名。
除了企業和社區,另一場革命正在校園中進行,要避免食物浪費,得從源頭做起,日本政府相信透過教育,讓人民擁有珍惜食物的心,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上午十點,位在東京葛飾區的東柴又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正在學習如何用黃豆DIY自己做味噌。日本每年丟棄的廚餘當中,有高達九百萬噸,其實是還可以吃的,超過糧食供應量的一成,為了教導國民面對食物應該有的態度,日本政府在二00五年公布「食育基本法」,將「食育」定義為人類生存的基本知識,是知育、 德育和體育的基礎,希望透過「食育」,讓人民認識食物營養,重視在地食材,傳承傳統飲食文化,對食物能懷著感謝之心。
像這樣在校園的一角,保留一畝菜園,讓學生們學習種菜,並製作成營養午餐,是許多日本小學的食育課程會採行的方式。親身接觸食材,縮短了和食物的距離,除了讓孩子更認識食物,也幫他們克服對某些食材的恐懼和排斥。營養午餐裡的菜,除了有學生親自種的,也盡量使用在地食材,學校每年還會安排小朋友們到附近的農家舉行校外教學,更定期邀請農民們到校演講,和孩子分享種植農作物的甘苦談。理解食物、親近食物,透過食育珍惜食物的心,正一點一滴地灌注到日本的下一代。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