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宜蘭縣
綠油油的稻田、日出而作的農民、和秋割遍地金黃的稻穀,這是昔日農村給人們的印象!但現在說到農村,人們卻不禁想到,年邁的老農、休耕荒蕪的土地、和一棟棟如春筍般冒出來的豪華農舍。今天華視新聞雜誌「封面故事」,我們要帶您來看一場農村寧靜革命。根據農委會在102年的統計,全臺農地面積總共80萬公頃,但休耕面積卻超過1/4、高達22萬公頃。當老農無力種田、良田逐漸消失,政府也開始全面檢討休耕政策,在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全臺灣各地,有許多人們,他們正用自身之力、或者透過團結合作、在農田中奮戰!關懷我們的土地,從這個星期開始,華視新聞雜誌要推出「對抗荒蕪--新農村革命」系列報導,第一集帶您來看,一群正在蘭陽平原推動「友善耕作」的高學歷農夫,他們是碩士、博士,但卻甘願去種田、成了菜鳥農夫,目標是希望讓整個蘭陽平原都從事友善耕作,這樣的夢想能成真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豪華農舍一棟一棟蓋,農地不種田卻種別墅,這是全臺灣各地都出現的痛心景象,隨著農村人口老化和流失,良田也大量休耕、廢耕甚至走向滅絕!在蘭陽平原,卻有一群「新農民」,他們「棄筆從農」,正在用鋤頭當大筆、改寫農村命運!三月底、春分時節,眼前兩分地正在打田、準備插秧。臉上的小黑點,是污泥和日頭曬出來的黑斑,碩士女農夫吳佳玲,27歲,雲林人,還在就讀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三年前她參加台灣農村陣線,接觸到有機農夫賴清松的穀東俱樂部,決定島內遷移、到宜蘭加入友善耕作行列。
起初吳佳玲租了兩分地,從育苗、撒種、到插秧,全部拜老農為師、從頭學起。堅持無農藥、無化肥、無殺草劑,但相對的得付出更多的心力。這天她的「師父」告訴我們,剛來的時候,眼見福壽螺抓不完,吳佳玲還躲在田邊哭。一個讓宜蘭人誇讚的碩士女孩,其實,佳玲出生在雲林農村,但童年繳不出學費的陰影,卻曾讓她流淚痛恨父母務農,懂得疼惜父母,也疼惜臺灣農民,2013年底,吳佳玲成立了「有田有米工作室」,打出自己的稻米品牌,也找到另一位可愛的夥伴謝佳玲。
謝佳玲,35歲,苗栗人,是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護所碩士,她本來是認養稻米的「穀東」,卻意外栽進了女農生涯。兩個碩士女農離鄉背井,現在在宜蘭種了三甲田,愛臺灣土地,她們不用嘴巴說,但付諸真實行動。在宜蘭,雪隧通車後,每年增加600到900棟農舍,就彷彿「圍城」一般,困住許多農田,但一群菜鳥農夫正在展開一場阻止農田滅絕的艱苦拉鋸戰。
跟著江映德,我們來到宜蘭員山鄉的深溝村,這裡是一群菜鳥農夫友善耕作的駐點基地。江映德,台中人,原本是程式設計師,2012年他和妻子帶著兩個小孩,舉家搬遷到宜蘭,從一甲田地展開他的人生大冒險。藍天下,江映德在田裡彎著腰對抗雜草福壽螺,這時他的妻子彭顯惠,則是在「小間書菜」照顧生意。
「小間書菜」,是書店,也是蔬菜直販所,架上擺著無農藥、無化肥的作物,都是來自附近小農,這是由60年的碾米廠改建而成,就算是沒帶錢包,也可以用二手書來換蔬菜,農業文創在這裡出現蹤跡,而一旁的農民食堂則是友善耕作農民交流的平台。田地與其休耕,蓋豪宅,最好的路是種好田吧,這是台大城鄉所博士楊文全的想法,花了十年研究台灣農村規劃,後半輩子楊文全決定跳下來實踐,2012年他成立草根性社群,叫做「倆佰甲」,號召青年種田,最終的夢想他想讓整個蘭陽平原,都實施友善耕作。
楊文全幫新進農夫找地、找房、找穀倉,第一年只來了六個菜鳥農民,但令人驚奇的是,有越來越多想從事友善耕作的朋友「自動送上門來」。「倆佰甲」的農民現在有學生、建築師、有老師、還有紀錄片導演,像今天趕來幫江映德撿福壽螺的,有景觀專家,電信業者,還有屏科大碩士女農夫。從6個人到30戶、從2.5公頃到20甲的面積、「倆佰甲」果真一步步朝著「2百甲」的目標前進。
2014年的春耕時節,我們看到有人逃離農村、但也有人踏進了農村,他們用知識種田、用鋤頭當大筆,他們的藍圖是,友善耕作應該越來越擴大,毀壞農田的豪華農舍應該越來越少,他們的路還很長,但他們只會越來越努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