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璽鈞 採訪/撰稿 李宇承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近年來無人機廣泛運用,更改變了許多人的工作型態!像是農委會的「農林航空測量所」,長期肩負「國土記錄者」的角色,執行空拍任務。2016年,他們開始發展「無人機隊」,2019年初、確定有生力軍加入了!農航所和民間單位合作,打造了國內第一款國產定翼型無人機「熊鷹」,不僅能在1千公尺以上高空執行航拍任務,滯空時間更長達4小時,擁有更機動、高智慧的特性,而且還能節省人力、避免發生意外。但想加入無人機小組,得先歷經嚴格磨練,華視新聞雜誌帶您獨家直擊熊鷹團隊的訓練過程。
密密麻麻加蓋的違建屋頂,是城市裡特有的風景,鄉間裡一格格的稻田,彷彿大地的拼布,這些從置高點俯視台灣,記錄下的影像,都是農委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空中拍攝的成果,現在他們有最新戰力加入。 普通的貨車,搖身一變成為行動工作站,作業人員拉好天線將系統建置完成,就等主角登場。
黃綠相襯、以白色為底,兩側機翼長3米,前後機身2.4米,重量達24公斤,農航所和民間公司合作,打造全台第一款定翼型無人機,它有個威風的名字,叫做「熊鷹」,因為它搭載著高解析度相機,如同熊鷹一般,具有銳利的鷹眼,拍下的影像,能更真實呈現土地面貌。
起飛後展翅天際,熊鷹最高時速接近145公里,一般在1000到1200公尺執行任務,但最高可飛上玉山,海拔4千公尺的地方。雖然拍攝範圍不如載人飛機廣闊,但具備高機動性,能克服雲層障礙,低空拍攝的特性。
和一般數位、單眼相機不同,熊鷹拍下的照片清晰細緻,解析度達1億畫素,在1200公尺的高度下,距離地面上8公分的物件都能清楚顯現,從山巔到水涯,從林務到海濱,熊鷹的亮相,宣告農航所的航測,進入高智慧無人機作業的時代。
化身小型塔台,搭配國人自行研發的飛行控制電腦,熊鷹可以執行視線外的自動導航任務,而且滯空時間長達4小時,來回台北台中一趟都不是問題,不過熊鷹屬於大型遙控無人機,需要經過訓練、通過民航局檢核的飛手才能操作,目前仍由民間的專業飛手代為操控。
圍著教練發問,努力練習遙控器操作,他們是歷經層層關卡,農航所選出來的種子飛手,雖然大夥兒來自不同單位,但目標一致,未來將接手執行熊鷹的航拍任務。
造價上千萬的熊鷹,要有專業證照才能飛,菜鳥飛手只能先用縮小版的練習機,不斷摸索熟悉遙控操作,但熊鷹機隊成員,平日都有自己的主要業務,每週只能抽空半天,到戶外飛場練習。
郭宇文是唯一的女性飛手,認真和拚命程度不輸男同事,但任務小組成軍不到1個月,練習過程得克服許多驚險難關,而且成員幾乎都是「無人機素人」,沒有空拍經驗,還要經過1到2年訓練,通過考試才能正式上線。
沒時間到戶外練習,農航所特別裝設電腦模疑設備,讓飛手在室內,可以循環練習,挑戰各種飛行情境,考驗應變能力。
雖然看起來輕鬆簡單,但記者實際操作,不到10秒就失敗。飛手們為了盡快上手,常常犧牲休息時間,或加班自行練習,因為他們知道,熊鷹是研發人員的心血結晶,讓它翱翔天空,成功執行任務,更是許多人的期待。
工程師細心安裝,熊鷹漸漸成型!出廠前檢查每條線路零件,不能有絲毫瑕疵,組裝過程中「秘密武器」,造價750萬的量測型鏡頭也難得曝光,除了高規格的感測器之外,載具本身也很有看頭。
經過2年研發改造,目前的熊鷹其實是第二代,有別於第一代設計款,有A型尾翼和兩側的翼尖小翼,熊鷹無人機的流線設計,更符合飛行效益和成本。
過去機齡40年的載人飛機,雖然航高可達1萬英呎,能拍攝大尺寸幅員廣的影像,但常因為天候條件和雲層遮蔽,無法執行任務,或影像品質不佳。2016年旋翼式無人機加入航拍行列,大幅擴充了觀察角度,卻仍受限於滯空時間太短,直到2019年推出熊鷹,成為航拍任務上的一大利器。
成軍60年,農航所揹負國土監測,和農林漁牧資源調查等重任,用照片記錄時間空間。而跟上時代與科技的腳步,航測工具更從老飛機,進階到自動導航的定翼型無人機,用更多不同的角度,留下台灣這片土地,歷史的印記。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