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玩垃圾拚創意 創新團隊 做環保找商機

陳汎瑜 李宜庭 採訪/撰稿 文楷誠 李宇承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為了解決垃圾難題,也有一群台灣青年、致力於將廢棄物再生,把垃圾、變商機。由黃謙智、所帶領的創新團隊,開發了一部超神奇的「垃圾回收站」,可以將寶特瓶、壓縮重製,變成輕巧、防水的環保塑膠磚,還能變成眼鏡框、衣服和各種創意家具。他們甚至還研發出「垃圾回收站」的迷你版,更精巧、也更多樣化,在回收的塑料中、加入了稻殼等、農業廢棄物,還能製作成無毒環保餐具!從環境保育的理念當中、尋找商機,減少廢棄物對地球的傷害,一起來了解、台灣青年的理念和創意!

海洋廢棄物釀成全球危機,更引爆一波波的環境災難!根據聯合國調查,光是一天,全球民眾丟棄的寶特瓶、竟然就超過1億個,但是回收率卻非常低,歐洲只有五成,美國更不到三成,剩餘的寶特瓶不是進到掩埋場,就是進入海洋、成了海漂垃圾,生態告急、危害地球!為了解決大量垃圾帶來的難題,¤

偌大的建築,沒有一磚一瓦,滿滿的廢棄寶特瓶,成了建築物的核心建材,環保與時尚兼具,令人眼界大開!這是台灣團隊,用152萬個回收寶特瓶,打造的環保綠建築「環生方舟」,更是全世界第一座寶特瓶建築物。

概念源自諾亞方舟,富有再生的涵義!「環生方舟」長130公尺、高9層樓,規模跟小巨蛋相同。2010年,在台北花博公園亮相,成了全場最佳看點,當時,設計理念更創下7個世界第一:名列全球最環保、也是最輕、最堅固的建築物!

從環保中找到生意,2017年、台灣團隊再推創意,將寶特瓶變成塑膠磚、超神奇的「垃圾回收站」,跨海在英國,受到全球高度矚目!

不用外接電源,只靠太陽能就能大口吃掉一個個廢棄寶特瓶。接著五大步驟:切碎、洗淨、風乾、除濕和烘烤,噴出的廢料經過壓製,立刻變身超輕巧的六角塑膠磚!平均每個小時、能處理50公斤垃圾,綠色經濟相當驚人!而2019年,他們再度研發出「迷你版垃圾回收站」,機器比第一代縮小好幾倍,可以直接坐上飛機、空運到世界各地!

2019年6月,迷你版垃圾回收站研發成功後,在新加坡首度公開亮相;「華視新聞雜誌」在台灣創新團隊出國前、獨家採訪拍攝。

台灣創新團隊機械工程師 林昇煜:「裝到那邊,然後把它鎖起來,它就變一個大箱子,然後它自己本身就有一些防護的作用,這邊都是金屬的,所以它機器其實是被保護住,可以從下面直接把它頂起來,然後就直接堆上飛機。」

台灣創新團隊創辦人兼執行長 黃謙智:「大型的Trashpresso是用來海運的,這一次基本上是超小型的,它是為了空運的,所以它有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到塑料汙染最嚴重的地方,然後直接的處理各種不同的塑料垃圾。」

不只更精巧,還得更多變、更聰明!採訪這一天,機械工程師實際操作,就像變魔術一般,透過迷你垃圾回收站,不用5分鐘、廢棄塑料就能變成環保碗!

台灣創新團隊機械工程師 林昇煜:「像我手上的這個杯蓋以及刀叉就是所謂的PP料(聚丙烯),那我們要回收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我們先將它丟進我們的攪碎機裡面,那像我們剛才絞碎的瓶蓋料呢,我們把它拿起來之後,裝到我們的料台上,那可以發現這裡有各種五顏六色的材料,它就是我們不同的飲料,不同的瓶蓋所製而成的,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將我們的瓶蓋料放進我們的容器裡,這有點像是在轉那個玉米脆片的感覺。」

色彩繽紛的瓶蓋料,秤好重量後、倒到加熱平台,溫度得控制在200度,一邊加熱、一邊加壓,瓶蓋料迅速融化後,就進入最後的塑形階段。

台灣創新團隊機械工程師 林昇煜:「我們加熱完的材料就會是像這樣,像黏土一樣,那我們可以藉由這樣搓揉去創造我們想要的花紋以及效果,然後趁料還沒有冷下來之前呢趕快丟到我們的模具裡面去,接下來就是等它冷卻,冷卻時間只要30秒就可以了。」

台灣創新團隊機械工程師 林昇煜:「這就是我們剛才用現場絞碎的PP料(聚丙烯)瓶蓋料,然後去做成的一個碗,這個紋路都是我們剛才透過你的手揉捏的,會決定它的紋路是什麼。」

一般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料材質,包括一次性餐具、咖啡杯蓋,這種聚丙烯、PP材質,能做出七彩、藝術感十足的環保碗,每個紋路都不一樣;而像是CD盒,聚苯乙烯、PS材質塑料,做出來的碗則是渾厚的乳白色;一般牛奶瓶、食品包裝的回收塑料則是聚乙烯、PE材質,跟稻殼等農業廢棄物混合後,做出來的環保碗則呈現閃亮亮的金黃色澤,還有稻殼的濃濃香氣!

台灣創新團隊創辦人兼執行長 黃謙智:「以前設計得非常精準,雖然很大台,但是它一定要用很乾淨的垃圾才能回收,那現在小台的這個是它可以用海洋垃圾,就是什麼東西都亂七八糟的東西,它還可以結合稻殼,它還可以結合漁網,它馬上可以再做壓縮,直接再做塑形的動作,那這個塑形的過程馬上就有新的應用產生,它要更聰明,所以它要結合了更多新的5G,未來有可能應用的

各種不同的軟體的程式,那它可以結合機械手臂,那它可以再做各種不同的,半自動和全自動的處理。」

身上穿的都是回收塑料做成的衣物,創新團隊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黃謙智是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畢業的高材生,也曾經擔任過教職,因為懷抱對綠色科技的藍圖,28歲開始創業之路。與另一名共同創辦人劉子煒,兩人都是建築起家,研發環保再生建材、成了他們的共同夢想。

台灣創新團隊共同創辦人 劉子煒:「你看建築這個產業,我們完成一個,我們講作品好了或一個建築物,其實中間你看有多少的廢料從中間被拋棄,你完成了也許最後50%而已,它就是會產生這麼多的浪費,那我們在講,如果我們現在講說,我們希望解決這個垃圾問題的話,那這個是不是一個從這裡來切入點,其實我們能解決這樣的問題,事業、建築、廢棄物,其實它就,它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地方,抓最大的。」

台灣創新團隊創辦人兼執行長 黃謙智:「其實長輩們當然都是覺得極度反對的,但是我是覺得這其實沒有不對啊,因為在你還沒有看到未來前,那我們不同世代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未來 ,這些擔憂我覺得都不是造成我們的困擾,其實間接地也提醒我們什麼東西該注意,大家好像說什麼,我們有一點點所謂的使命感,不要講得這麼那個,大帽子蓋得這麼大,沒什麼使命感,我們就覺得好玩,是冒險嗎?就是覺得這件事情有意義,而且好玩。」

展現驚人創意跟能量,台灣團隊用垃圾玩設計也找到商機,打造循環經濟價值!走一趟團隊的辦公室,所有物品的「始祖」,都是回收來的塑膠廢材,不只能製作成太陽眼鏡的外框,也能變成創新纖維材料,甚至壓合出各種民生器皿,應用範圍涉足食衣住行。這種跨越工程、建築、設計的特質,再再突破外界對「塑膠垃圾」的刻板印象。

台灣創新團隊共同創辦人 劉子煒:「像這些我們回收各種瓶,各種不管是塑膠瓶、咖啡杯所做出來的這些地磚,這個就是原生材料沒有辦法達到的,你一看,我再跟你解釋一下,這其實就是杯蓋,就是杯子本身,就是我們那些保特瓶上面塑膠,那些綠綠,有的綠色啊、藍色啊這些蓋子,那這個就是我們大家的那個,這個就是便當盒。」

秉持創新精神、設計領域也不斷延伸,快時尚帶來大量的廢棄布料,團隊也找到解方,把回收材質重新轉換、拼湊出更多的創意用品。

台灣創新團隊共同創辦人 劉子煒:「我們這些廢布料透過一層一層去加工

那再加上我們自己,以去拼一些花色之後呢,我們將它進行壓製,那壓製完之後,這是一個椅子形狀,全部都是回收物,像回收的鋁,這是塑膠,這個是手機,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就是智慧型手機那個面板回收製造的杯子,公司的自己的用品,我們也都是自己去回收做的,其實等於我們每次在試驗新的製成的時候呢,我們這些過程的瑕疵品,我們就回來當我們自己的辦公桌,像這個辦公桌是什麼做的,像這個就是它是鞋底切碎之後的。」

台灣創新團隊創辦人兼執行長 黃謙智:「我們也許這幾年來基本上一直多向度的打開,那這個打開的過程就是要研發各種不同的應用,所以我們也是在這差不多兩年的時間裡頭才開始應用真的達到一定的水準,可以到食衣住行每一個項目都可以用上,就像我現在身上穿的衣服或者我的手錶的錶帶,你知道如果以前是百分之百回收的塑料做出來的或者是衣服的話,第一個,你穿在你貼在你皮膚上面是受不了的,基本上不透汗,所以現在就是透過各種不同的研究,那現在終於不管我們配合的廠商也好、我們做的材料研發也好,現在至少已經到了一定的水準,我現在穿了不會覺得熱,這個織帶不會再刮手了。」

用垃圾當材料,黃謙智帶領團隊,跨足國際、打響名號!2006年創立後,在台灣、義大利、中國、英國都有設立辦公室,2019年,再擴大版圖到新加坡。黃謙智,2010年,拿下英國金融時報頒發的「地球獎」;2012年,獲頒「紐約傑出創業家獎」;2015年更獲世界經濟論壇頒發「科技創新先鋒獎」,是第一位拿下這個獎項的台灣人。垃圾變黃金,成果美麗、但每個創意背後,都蘊藏艱辛。

台灣創新團隊共同創辦人 劉子煒:「像我們旁邊這邊是我們一個小型的材料物性的實驗室,那透過這個實驗室,我們可以加快我們了解這個材料的物性的速度,以往我們沒有這個的話呢,我們需要送到外面跟別人配合,送到外面的實驗室來做,那這樣子往往的話,它的來回是需要時間的,那有這個的話,基本上我們在一天我就可以處理很多我們未知的這些廢料。」

探索廢棄物的各種可能性,目標就是要讓每個垃圾都能被使用得久一點、再多樣一點。物料回收再復活之路困難重重,不同的材質、相異的物性,都得經過千錘百鍊的考驗!而把失敗經驗轉化成研發能量,再加進一點奇思妙想,正是黃謙智與團隊前進的動力。

台灣創新團隊創辦人兼執行長 黃謙智:「失敗其實對我們來說是最棒的學習的經驗,那其實每一次失敗,你要想辦法把失敗的東西變成是一個數據,那這個數據其實大家學理工的人都知道,其實沒有失敗你是畫不出那個表的,那個圖形其實是讓你決定說,未來的應用可以落在哪一個點,但是沒有這些失敗的經驗,快快的失敗的經驗,我們基本上就是要讓失敗的,那個成本降得越低越好,那失敗越快,成本越低,你其實得到的資訊其實是越完整,然後應用的層面也就越廣。」

台灣創新團隊共同創辦人 劉子煒:「一定要能夠吸引人,讓你第一眼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這是一個能夠吸引你眼球的好東西,然後第二個要發揮,跟原生材料不一樣,比如說像這些衣架,這是我們回收那些各種布料拿來拼貼,要推得動的話我覺得要有,對製造商它要有一定要可以營利,往一定要可以營利的這條路上面,它不能再增加負擔,它最好能夠把現在累積的問題扭轉。」

把心中的綠能理念轉化成實際行動,創新團隊的環保科技,現在實際應用在許多建築上。像是跟球鞋品牌合作,把回收的球鞋,變成紐約、北京等地的店面跟展示櫃建材;在義大利則有用回收煙蒂製成、還兼具空氣淨化功能的店面;回收光碟片、打造成龍武打團隊的訓練中心,更把移動式垃圾回收站拉到青康藏高原,要解決當地的環境垃圾問題。

整合台灣回收產業、和材料研發兩端,這種運作模式,為全球綠色產業,開創值得借鏡的經驗,未來也將陸續複製到世界各地。而技術的下一步,他們計畫把寶特瓶做成飛機航空材料,再創綠色奇蹟。

台灣創新團隊創辦人兼執行長 黃謙智:「之前做過一艘船,結果那艘船沉了,然後因為我們的材料研發,那時候不夠嚴謹,然後有些東西沒有想到,所以我們後來就想,那我們要把自己的門檻設得更高,所以我們就把飛機當成一個議題,那飛機因為它是多向性的,所以我們就用這個多向性來做為我們研發的基礎,那第二個事情,我覺得有趣的是,那在這個研發的基礎的時候,你要找到一個有點像寶可夢,你這個其實是一個精神的指標。」

台灣創新團隊創辦人兼執行長 黃謙智:「再製的這一塊,其實我覺得這15年來練功練夠了,也懂得它應用、可以出發在哪一個不同的產業和行業裡頭,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我們現在知道這些垃圾是很值錢的,所以我們現在要想辦法都市挖礦,我們要到處去設點,去想辦法從消費者最直接地取得這個,未來的礦源的來源,用智能方式把垃圾從消費者的手裡頭借過來、拿過來,然後變成新的材料、新的產品。

台灣地狹人稠,為垃圾找出路已經成了當務之急!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回收,遠遠抵銷不了、產製出來的塑料廢棄物,如何減少塑料使用、改善環境,成了一大課題。台灣創新團隊,從技術與創意出發,不斷在廢棄物再生領域、創新突破,打造循環商機,為世界永續盡一份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