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打造綠色奇蹟 借鏡北歐 環保進行式

顧展瓏 採訪/撰稿 文楷誠 攝影/剪輯  / 北歐

台灣這十多年來,從限用塑膠袋、到逐步禁用一次性的塑膠吸管,限塑政策、正在改變您我的生活樣貌。而您留意過您每天使用多少個塑膠袋、和塑膠製品嗎?北歐國家丹麥,是全球推動「減塑環保」的先驅。1993年,丹麥、就率先對塑膠袋徵稅,成功減少了百分之66的使用量,現在每個丹麥民眾、每年平均只使用4個塑膠袋。對比台灣,平均每位台灣民眾、每一年仍然使用了6百60個塑膠袋。是丹麥人的一百多倍使用量!此外,同樣位在北歐的瑞典,也喊出了「零垃圾」的口號,不論家庭或社區,都嚴格落實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北歐民眾是如何從生活中、力行減塑?華視新聞團隊前進歐洲、帶您一探究竟。

星期天的公園,正逢夏季第一天,晴朗舒適的天氣,讓許多人攜家帶眷走出戶外、參與這場草地盛宴。白色帳篷搭起了在地小市集,小丑、氣球,為孩子們帶來了笑容,而紅底白十字國旗更隨處可見,這裡不是台灣,而是遠在九千多公里外的丹麥-哥本哈根。

丹麥居民 廣梅芳 Mei:「比如說外國人想要學丹麥文,就讓老人可以坐在前面,你就騎腳踏車載他們就聊天,你也可以練你的丹麥文,然後帶老人出去兜風。」

租借腳踏車可以趁機學語言,就連母雞都可以借回家生蛋。帶著我們深入哥本哈根,體驗當地簡單生活概念的是Mikkel與梅芳夫婦,Mikkel是哥本哈根大學的資訊工程系教授、丹麥人。而梅芳是台灣的臨床心理師,目前在丹麥執業,兩人結婚後、定居哥本哈根已經三年,一開始搬來,最令梅芳訝異的,是這裡深植人心的環保概念。

丹麥居民 廣梅芳 Mei:「我覺得在這裡是,大家是覺得人人有責的一個概念,就會覺得說你一定要這樣做,因為這個是你的環境,你必須要去分類,然後你希望這個環境可以更好,所以就是變成沒有聽過罰款這種事情,但是大家都會很主動去做。」

進入Mikkel與梅芳的溫馨小窩,廚房裡分門別類做最好的就是垃圾,這裡家家戶戶都會收到一個政府給的綠色籃子,究竟它是什麼用途?

丹麥居民 廣梅芳 Mei:「剛開始它是直接就放到你家門口,所以一開始發現的時候都覺得很奇怪,怎麼多了一個綠色籃子,但它就有一個說明書,就是它不會說強迫你要用,它就說你如果想用就可以用,它就告訴你,什麼是可以放進去的,比如說吃剩的義大利麵、飯啊、菜啊、水果啊、咖啡渣、茶渣都可以,就它說得很清楚,就是大概什麼東西是可以放進去的,那看你願不願意,那如果你願意用,之後那個第一捲的垃圾袋用完了之後,你就必須買,那超市就會有賣專門再生能源分解用的垃圾袋。」

環保節能政府帶頭做,有了專屬的可分解塑膠袋,處理廚餘起來乾淨又簡單,而廚餘回收、製造的沼氣甲烷,還能提供給公車當作生質燃料,徹底實踐循環經濟。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 Mikkel Thorup:「這邊就是我們放食物的,吃剩的食物讓它可以被回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可分解的塑膠袋,讓它們可以再次被使用。」

除了廚餘轉化為再生能源,丹麥這個超過580萬人口的國家,境內建有34個垃圾焚燒廠,提供了全國4.5%的電力和20%的供暖。與垃圾和平共處,是居民們的重要課題。

丹麥居民 廣梅芳 Mei:「它這個鑰匙就是所有東西都可以開,你看它裡面有更多的回收的東西,除了剛剛外面那些以外比較特殊的一些,你必須要回收,或者要丟棄品的話你就放這裡,比如說這裡是電器品,就你不要的電器品,這些是比較危險的,一些比如說強酸強鹼、化學性的話,這些瓶子你都可以放到這裡來,你看它說危險,怕會起火的就丟到這裡來,不要丟到外面,這邊是你不要的舊衣服。」

參觀梅芳居住的社區,就能看出垃圾回收站的分類、細到讓人瞠目結舌,紙類、塑膠、玻璃、電池、金屬、化學、電子產品、大型垃圾等等,可以分成近50種,光紙類回收,就分成好幾項,一般紙張、包裝的厚紙板、沾染食物味道的紙盒,通通得分開。

丹麥居民 廣梅芳 Mei:「它有在告訴你說,上面就是這些你可以丟這邊,紙箱紙盒,下面它就跟你說不可以丟這邊,比如說牛奶紙罐不可以丟這裡,還有裝過披薩的盒子也不可以丟這裡,因為它裡面有食物,會黏披薩或起司,它就不讓你丟。」

在回收站前,我們直擊、居民花很長時間進行垃圾分類,但沒人抱怨、也沒人亂丟。守護環境的概念,已經深植每個家庭與社區,而為了鼓勵環保、回收再利用,丹麥政府更祭出大絕招。

記者 顧展瓏:「在哥本哈根的超市,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寶特瓶回收機器,那我們只要把寶特瓶放進去,再按下這個綠色按鈕,像剛剛那個寶特瓶就值3個克朗。」

其實它不只是能夠回收寶特瓶,也能回收鋁罐跟玻璃瓶,依回收價格不同、分成A B C三個等級。玻璃瓶和小於一公升的鐵鋁罐,可以拿回1丹麥克朗、大約台幣5元,容量小於一公升的寶特瓶能退1.5克朗,其他所有超過一公升的寶特瓶,則退回3丹麥克朗,相當於台幣近15元。

看到記者在拍攝回收機器,許多逛超市的民眾、自告奮勇上前解說,讓來自台灣的採訪小組,充分感受到丹麥民眾的熱情!大部分瓶罐在包裝上,都有容易辨識的回收標籤,而民眾蒐集後、還能兌換超市的等值折價券,光是2016年,就有11.5億個瓶罐進了回收機器,90%都被回收。

丹麥民眾Sif與Linda:「我覺得這機器是對我們環境非常好的,如果你有整個袋子的,可能蒐集超過一個月,可能你舉行派對,大家都會留下瓶罐,你丟下去回收,用這樣的回收系統,你能得到這些折價券,這很多錢,都是錢,這裡大約有60丹麥克朗(約台幣280元),大概是兩大袋的瓶罐,你可以用它買個披薩了,回收很棒。

像Sif與Linda帶著兩大袋瓶罐來回收,折價券就夠他們再飽餐一頓,讓她們笑得開懷。不僅是丹麥,歐洲多國都有這樣的做法。

丹麥居民 廣梅芳 Mei:「我一開始來得時候就是不知道像剛剛那種可以回收換錢的那些瓶子跟罐子,我不知道,就會順手把它丟掉,或是像喝完啤酒就習慣這樣把它捏變形,後來像Mikkel就會跟我說,妳這個不可以把它丟掉,因為捏變形送到機器裡面不好閱讀,就不能換錢,後來就發現說,哇,這些可以換這麼多的錢,因為我之前住在上海,那邊會有很多打包盒,就是其實我一直覺得打包盒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來到丹麥當然就覺得還滿開心的,就是沒有一次性的塑膠,不會想到要用。」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 Mikkel Thorup:「大概40年前,那時候你要付高價在超市買一個塑膠袋,應該1美金吧,沒那麼多錢,人們就試著不要去用塑膠袋,我還記得大家一開始是很困擾的,但他們真的支持這樣的理念,丹麥有非常好的地下水,你不用去淨化它,所以我們發展有機農業,在我們有地下水的地區,所以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優勢,很多事情透過好的例子可以達成,像哥本哈根在2025年目標成為零碳城市,很快就到了,我覺得首都展現了它的可能性,這是很重要的事。」

Mikkel身為一輩子的丹麥人,對於政府推動減塑與環保相當有感,1985年丹麥核能退場,全力發展風力技術,到現在風力發電占了全國供電的一半,2030年將停止使用煤炭,2050年,全面淘汰石化燃料,100%採用再生能源。同時,1993年,丹麥也是第一個對塑膠袋徵稅的國家,成功減塑達66%,現在每人每年平均只使用4個塑膠袋,相比台灣限塑後,每人每年還使用660個塑膠袋,數字呈現驚人落差。創造綠色奇蹟,丹麥走了近40年,而同為北歐的瑞典,50年前,環境汙染也相當嚴重,砍伐森林、汙染水域,甚至垃圾遍地,如今卻能喊出「零垃圾」口號。

記者 顧展瓏:「在瑞典的每一個社區外都有像這樣的回收站,分成塑膠、紙類,還有玻璃等六大類,分類其實比台灣來說更加細膩。」

戴著眼鏡打扮時髦的是今年34歲的Bill、香港人,在瑞典阿姆胡特小鎮工作,擔任家具公司的產品需求工程師,客居瑞典已經三年。

瑞典居民 羅境隆 Bill:「花園比較麻煩,幾個星期天氣好就會出來打掃一下,後面這個是另外一個花園,有時候會看到小動物,喜歡這環境嗎?不錯,起碼跟香港文化相差比較大。」

來到樸實小鎮,生活習慣也得入境隨俗,從踏入瑞典的那一刻起,垃圾分類便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視的部分。稍有疏忽,可能就有警察送來罰單。

瑞典居民 羅境隆 Bill:「譬如說我會把那些罐子分出來,然後這個普通垃圾 會有可能我會有紙類的東西都放一個地方,塑膠的瓶子什麼的,這一類我都放在同一個地方,就存起來夠了,就拿出去扔掉,就是在教育開始,從小他們就已經這樣子分類,這是習慣,在這裡的習慣,如果你沒有分類的話,可能鄰居看到的話,他們會跟你說你這樣不行,你要分的,會這樣的。」

今年29歲的瑞典人Maja,與男友和兩歲大的兒子,住在這棟30年代就建造的老房子,2年前經過一番整修改造,但還是能感受到復古懷舊的氛圍,也充分體現瑞典人惜物的精神。

瑞典居民 Maja Kjellberg :「那個燭台我們在跳蚤市場買來的,可能是60年代的,還有一些小東西,旅行的時候或是人們送的禮物,去我父母家看看有沒有什麼老東西。」

瑞典居民 Maja Kjellberg :「這就是我們做基本回收的地方,所以我們有塑膠、紙類、玻璃和金屬,這個就是普通的家庭垃圾,我們會丟在外面的垃圾桶,我可能去回收站,大約一週兩次,就把它們放在車上再載去回收站,這非常簡單,而且是免費的,不用花你任何錢,我覺得人們對環境是很重,你在家做一些你可以做的小事情,像把電燈泡換成LED,做簡單的回收什麼的,這些小事是人們理所當然會做的。」

瑞典垃圾回收率高達99%,是全球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中36%被回收使用,14%作為肥料,49%,相當於220萬噸,焚燒後轉變為能源。由於技術成熟,焚化爐的廢氣排放,已過濾大部分有毒物質,對環境危害程度低,甚至還從歐洲各國進口垃圾來發電,不只瑞典與丹麥,德國、奧地利、荷蘭都已經這麼做。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王寶貫:「你要建設這個東西要花很多的經費,還要各式各樣的配套措施,以台灣目前的情況來看,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太陽能跟風能這兩方面,而且台灣因為地處低緯度,所以太陽光是非常的強,所以這個太陽能是有資源的,台灣海峽的風,尤其在冬季也是世界數一數二很好的風場,所以台灣應該善用這兩方面,除了將來要採用綠電之外,另外一些譬如說比較老舊的、譬如說水泥工業、石化工業這方面,將來都要考慮怎麼轉型,使它整個台灣的碳足跡要減小。」

為了生態永續,北歐發展再生與綠色能源,推行減塑,歐盟也宣布2030年全面禁止一次性塑膠製品,而台灣也即將跟進。華視新聞深入丹麥、探訪瑞典,借鏡北歐生態模範生,希望為台灣社會帶來更深一層反思,守護環境與地球,這場世界之戰,我們還要急起直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