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璽鈞 採訪/撰稿 文楷誠 攝影/剪輯 / 新北市
守護河流與環境,另一場行動也在新北市的雙溪展開。2017年政府曾經打算重啟23年前被擱置的計畫,要在雙溪流域的丁蘭谷興建水庫。消息一出在地民眾擔心,會破壞溪谷生態,籌組自救會表達強烈反對。在環保團體和各方的聲援下,這項計畫二度暫緩。而這場水資源的抗爭,更讓雙溪人重新看見故鄉的價值。於是,他們開始串聯在地農友,種植有機山藥,守護河流。更充分運用當地百年的人文薈萃,發展生態之旅。讓這個遺世獨立的舊礦城逐漸再展風華。帶您來探索河流之鄉,雙溪的創新、重生之路。
蓊鬱森林溪流環繞,新北市的雙溪,位於平溪和貢竂之間,這個「台北的後花園」,見證過台灣礦業的興廢,隨著人口外流小鎮凋零,產業發展停滯,雙溪彷彿時光凍結,直到2017年的水庫爭議,擾動了這座靜謐山城。
反雙溪水庫自救會會長呂瑞弘說:「這個從八十幾年,二十幾年後又再開啟運作,現在暫時擱著,做水壩做水庫不是現代的趨勢,那這個水庫是沒有這個必要性去蓋的,所以我們當地的一些居民,就大家凝聚起來,去跟政府陳抗跟陳述」。
記者陳璽鈞說:「記者現在的位置,就是丁子蘭溪的下游,而這個地方就是雙溪水庫,壩址的預定地,一旦水庫建起來之後,就會淹沒整片的樹林,一直到上游地區」。
2017年行政院提出前瞻計畫,水利署以基隆缺水,需要備援為由,預計耗資120億,再次啟動1997年早已擱置的,雙溪水庫興建計畫,消息一出居民強烈反彈,質疑興建水庫的必要性和風險,更擔心生態被嚴重破壞,於是籌組自救會守護家園。
新北市雙溪綠色生活協會監事高文祿說:「我覺得政府不會手軟,因為他只是暫時歇一歇,他可以耗個十年,來慢慢跟你做調查,一個地方破壞就破壞了,要讓它再休養回復的話,大概一二十年,那這個地方沒有破壞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加把勁,我們希望它能夠永續地經營」。
2018年3月17日,反水庫自救會在環保團體的合作和聲援下,舉辦音樂會為家鄉發聲!多方奔波努力計畫二度暫緩。此後一場反水庫抗爭,不僅轉型為守護河流土地,和家鄉的環保活動,更讓在地居民,重新看見故鄉價值。
反雙溪水庫自救會會長呂瑞弘說:「這個環境水資源這麼好,跟生態這麼豐富,能夠保留下來,讓後代子孫,能夠享用這大自然是最重要的,而且雙溪是一個,台北的後花園,像沒有工業的破壞,這個福地很難找了」。
蜿蜒曲折的溪流清澈見底,風景優美的丁蘭谷,是雙溪八景之一,河谷上游受到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庇護,保有北部難得一見的原始森林。
雙溪國小自然科老師黃建彰說:「這些環境裡面,其實都有青蛙都有青蛙住,牠們會出沒,會棲息在這邊附近的樹上,還有前面那個竹林裡面」,帶著我們尋找蛙類棲息地,他是雙溪國小的自然科老師黃建彰,2017年從台中到雙溪任教,從此愛上這片美麗山河,於是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家鄉。
雙溪國小自然科老師黃建彰說:「我們在這邊做一個長期的監測,然後去觀察說,我們這邊蛙類的那個,蛙類的種數的消長,還有蛙類的數量的消長,小朋友也開始想說,原來我們雙溪有這麼漂亮的地方,那甚至我們那時候來場勘的時候,他們也說他們第一次來這裡」。
清幽的丁蘭谷,保留低海拔完整的生態系統,台灣36種蛙類中,丁蘭谷就有19種,占了一半以上。雙溪國小自然科老師黃建彰說:「19種裡面有7種是樹蛙,那這些樹蛙如果說,水庫蓋好之後,那你可以想見就是說,我們很多樹會被淹沒掉,這些樹蛙可能就被迫必須要,搬到更高地方的樹上,那喜歡淺灘的,或是喜歡那些山澗瀑布的一些青蛙,這些種類牠們也可能會消失」。
仰賴溪谷而生的不只蛙類,還有一群隱世住民,(畫面來源:陳世揚提供)包括棕簑貓、藍腹鷴、林鵰等,都是保育類動物,深入山中境,還有罕見的天然蝶道。新北市雙溪區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俞靖沅說:「斑蝶科台灣有13種,然後這邊就有占了10種,牠會沿著河岸飛下來,這邊會有那麼多青帶鳳蝶,是因為這邊很多,樟科的那個大葉楠,這邊蝴蝶的種類數量,跟陽明山是可以媲美的,所以這邊真的是,很重要的一個生態環境」。
反雙溪水庫自救會會長呂瑞弘說:「像現在這個已經有那個,紅蜘蛛來侵害了,它葉子後面都有,紅蜘蛛吃過的一個糞便,這個很多的一個病蟲害,有機耕種的話,目前是有加一些糖蜜加牛奶,那麼高成本,對讓牠撐飽,吃到撐死這樣子」。
58歲的呂瑞弘,是反水庫自救會會長,不惑之年返鄉務農,重新耕作荒蕪30年的祖產農地,看中雙溪是原生種,基隆山藥的故鄉,呂瑞弘和農友投入山藥有機栽種,打造在地農業特色,展開一場地方再生運動。
反雙溪水庫自救會會長呂瑞弘說:「希望把路走回來把田種回來,帶動就是說更多的人來雙溪,去了解雙溪的好跟美,那你這樣子有人進來之後,你的農作物有生產,一樣有人來採收,你的經濟層面都會有,那你一旦推廣起來有耕種,人潮有進來了,相對年輕人就會陸續地,回到自己的家鄉」。
在地農民詹阿標說:「這個環境你就是要永續保存,如果這個環境再破壞掉,比如說這邊有一些開發,有一些重工業在這裡,馬上這裡就跟台北一樣了,這裡跟台北一樣的時候,你這個生態沒了,永遠沒辦法回復,所以我們很希望說,大家都來做有機這塊」。
在地農民俞秉仁說:「現在荒廢的農地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回來了,我覺得不管我聽老一輩子講說,我們雙溪種什麼農產品,都是最好吃的,想說來試看看,想盡辦法用我們的力量復耕」。
好山好水和豐富生態,是雙溪最珍貴的綠色資產,但同時百年的人文薈萃,更是雙溪特有的文史風景。在地文史工作者吳杉榮說:「我現在所指的那個方向,大概那邊應該有幾百坪,那個地方以前就是公廨,就是所謂的官府的所在地,也是三貂堡的官府的所在地,這裡是以前的淡蘭古道,經過的一個要道,驛站就設在這裡,所以這個那因為就是,官方設的驛站,所以它這個地名,當初留下來就叫公館」。
蘭陽與台北距離百公里,淡蘭古道從基隆瑞芳往南拓墾,北道經過雙溪,是當年官道的中繼點,沿途留有不少文化遺跡。在地文史工作者吳杉榮說:「這個土地公廟最有價值的,是進去左邊那個石碑,那個石碑是道光年間留下來的,也就是第一次,建廟的時候就留下來,這個土地公(廟)裡面,是有土地公跟土地婆,有土地公跟土地婆,在兩百年左右的土地公廟,是非常非常地少的,基本上就是半官方,或者是甚至是官方蓋的,才有土地婆」。
土地公廟小祠,保留原始素樸的樣貌,雙溪地區擁有上百座,百年石造的小土地公廟,不但是許多專家,踏查地方文史的重要據點,近來也逐漸因為生態議題,再度活絡起來。反雙溪水庫自救會會長呂瑞弘說:「其實在水庫抗爭,這段期間來之後,有接觸到很多,環境關心議題的人士,那由這些人士來幫忙我們,我們也從中學習很多,那相對的這些議題,能夠帶動讓我們雙溪會更好,因為環境它好了之後,人家會來這邊,看的是要享受這些環境」。
雙溪國小自然科老師黃建彰說:「有這樣子一個,雙溪水庫的議題,然後我就把這個議題,帶到課堂當中,然後和小朋友們一起討論,我覺得可以啟發他們,就比較愛護家鄉的心,就是說我們這個地方,是值得被值得被珍惜,值得被保護的」>>>SB,雙溪這個遺世獨立的舊礦城,它的滄桑美麗與浪漫,在一場水資源的戰爭中,重新被看見,僅管至今政府仍未鬆口放棄,雙溪水庫計畫,但雙溪人守護家鄉的勇氣已被喚起,更啟發在地,重新思考未來發展的想像。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