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為候鳥留下淨土 布袋模式 光電與環境拚共存

于 凡 採訪/撰稿 文楷城 攝影/剪輯  / 嘉義縣

綠能開發與環境保育、兩者之間,是否可能尋求共存呢?嘉義縣的布袋鹽田,溼地生態豐富,更是黑面琵鷺的重要棲息地,但這裡,卻有著面積廣達80公頃的地面型光電場。2018年底,光電場施工,引發破壞環境爭議,經過溝通協調,業者決定將光電場30%面積相當於20多公頃,留作「生態保育區」,讓候鳥得以覓食棲息。而高雄市野鳥學會等單位,則在周邊認養溼地,長期守望監督。這樣的作法,能降低對候鳥的衝擊嗎?另一場光電與溼地的拉鋸戰一起來看。

黑面琵鷺忙碌地覓食,雪白的身軀姿態優雅,牠們成群聚集、有時拍擊飛羽,有時衝刺騰空,力與美盡在其中!每年冬季,台灣西南沿海的出海口、魚塭和溼地,就會迎來這群嬌客。不僅吸引許多愛鳥人士,更成了當地最美的風景。但2018年10月,這張照片在網路瘋傳,光電毀溼地的爭議,引起社會關注!一名英國籍愛鳥人士,在嘉義布袋鹽田溼地、拍下這張照片,一邊是黑面琵鷺休憩覓食,一邊卻是挖土機正在進場整地,強烈的對比,既矛盾又衝突!空拍,從空中俯瞰,一片片矗立在廢曬鹽田中的太陽能板,改變了海岸的地景,而光電和環境的兩難,依然無解嗎?

韋能能源資深專案經理陳律翰說:「當初怪手拍到的地方,就是在這個堤防上,這個圍堤非常重要,是因為在施工前,必須把這個圍堤築起來,那築起來之後,它才能夠保留,我們生態保留區裡面的水」。

這片生態保留區,被稱為候鳥餐廳,水池中央的鹽田木電桿、則是作為鳥踏,光電開發造成鳥類棲地縮減,保育團體和光電業者多次協調,2019年,業者接受,光電場保留30%、20公頃,當作生態保留區,讓候鳥得以棲息,並承諾持續進行20年的生態調查,雙方各退一步,找尋生存之道下的折衷辦法。韋能能源資深專案經理陳律翰說:「在開發初期的時候,就受到許多環團還有生態學者,用放大鏡來檢視,不斷地跟他們溝通,去瞭解去協調,就是要打好這些互相信任的基礎」。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說:「怎麼樣在各自的專業裡面,把這個衝擊降到最低,所以我們大概就是,抱持這樣一個心態,就是這個案子基本上就已經定案了,那定案之後我們就要想辦法,讓它去往前走,所謂往前走就是,對溼地的衝擊減少,鳥飛起來了」。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從事鳥類生態工作超過30年,2017年他展開環島計畫,也研究全台溼地變化,行經嘉義布袋時,開始關注當地候鳥度冬,隔年光電場興建,環團和業者的協商過程,林昆海也參與其中。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說:「今年等於說光電場設置,在營運的第一年,只能粗略地講,能夠用的面積少掉70%,全區來比,(鳥)一定數量會變少」。

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東海大學調查,八區鹽田總共記錄過的66種鳥類,2019年光電場興建、過境候鳥比2018年減少了12種,其中保育類黑面琵鷺,數量減少63隻,黑尾鷸和小燕鷗也大幅減少,這是溼地種光電,付出的代價。能不能把候鳥找回來,環團還在努力。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說:「很重要的一個候鳥棲地,這樣子對,所以當你光電板蓋上去之後,那個候鳥能夠利用的面積就少」。

採訪這天,林昆海帶著我們前往,距離15分鐘車程外的十區鹽田,透過望遠鏡仔細觀察,有著另一個熱鬧的世界,這是候鳥在布袋最後的淨土,2019年12月、高雄市野鳥學會,向國有財產署,爭取認養這片91公頃的鹽田,希望提供這群跋涉千里的嬌客們,一個停留的中繼站。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說:「當然我們會希望認養的面積,可以擴到更大擴大更大,然後透過這個水位調控,來讓這個鳥類可以取得,比較好的一個棲息環境,也讓這個溼地整體品質可以提升,來彌補那些所謂因為設置光電,所減少的這個棲地面積這樣」。

洪貫捷講師你就算望遠鏡找好鳥說:「你不會看的人還是看不到」。

高雄市野鳥學會也舉辦志工營、保育工作坊,希望透過實地觀察、結合生態保育與教育,然而發展光電和環境保育想要雙贏,似乎還是無解的難題!空中鳥瞰,這是東海岸的藍天海洋和綠地,一整片廣大綠野的沖積扇,形成草澤環繞的淡水湖泊,這裡是當地人,稱為夢幻湖的台東知本溼地。

2018年1月,台東縣政府啟動光電計畫,預計在226公頃的溼地內,開發161公頃,環團認為將扼殺溼地的功能、違背發展綠能的初衷和美意,目前陷入膠著!這是台南七股鹽灘地,占地214公頃,相當於300座足球場,也引發候鳥會轉彎的疑慮!

2017年、桃園埤塘光電施工工程,被民眾目擊,埤塘竟然被抽乾池水,並用打樁的方式,直接把樁柱固定到埤塘底部,讓原始自然的埤塘風貌,逐漸消失。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說:「承諾的機制,或者是審查的機制,就比較不一定,所以我們這部分,是比較可惜的是說,布袋鹽田的這個案例,並沒有套用其它地方」。

政治大學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說:「我們講位置不是區位,我們任何的裝設的位置來講,其實都應該不要去影響,既有的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也就是說,我們要裝的地方,理論上會找生物多樣性,相對低的地方,去減少那個破壞跟衝擊」。

經濟部能源局統計,截至2020年6月底,全台太陽光電設置申請通過,已達3萬5373件,在22縣市中,以台南市6227件最多,雲林3724件居次,地球公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11個團體,批評光電選址不當,排擠環境,因此提出暫緩爭議案件,以及屋頂光電提高目標、地面光電建立配套,地方政府負起責任、公民電廠全民參與,用電大戶使用綠電等五大訴求。

地球公民副執行長蔡中岳說:「短時間內要衝得高,其實有可能爭議就比較多,所以我們其實期待是,光電是好的東西,應該放在對的地方,所以我們提出五大訴求總體檢」。

光電放在對的地方,能實現能源轉型,但若放在不對的地方,則是侵擾生態土地,為了消除社會對光電的疑慮,能源局研擬全新光電審核方式-「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在工程施作前設計一系列的程序,來瞭解當地狀況,民眾意見及盤點問題,並透過工法來迴避、減輕對於生態環境的衝擊,預計2020年底前公告!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說:「我們現在談環評可能緩不濟急,因為目前的法令就不須要環評,你如果要求環評,還要有修法的過程,所以這個部分可能難度真的是比較高,那我們會希望目前既然政府主管單位,也要求要做環境社會檢核的話,那我覺得這個是我們至少還可以,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祕書長姜暤先說:「基本上所有大面積的開發,腦袋就要想到,環境社會這兩件事情,環境的衝突,跟環團的衝突,或跟當地人的一些困擾的這個,可以有效地降低」。

政治大學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說:「做生態檢核,我做生態衝擊檢核,那我們真的會去問一個問題,那我們環評放在那裡是要幹什麼,有個好處是,我們正規環評再怎麼說,它有它自己的法律效益在」。

發展綠能是走向非核家園的必經之路,從再生能源與生態環境的衝突,走向制度的建立,這條綠色道路沒有捷徑,也不會一路順遂,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溝通協商,才能思考發展出,共好的新經濟模式,綠能背後的代價,光電與生態拚共存,才是唯一解方!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