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單元四 到底我是誰|公益新聞金輪獎特優|華視新聞雜誌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在台灣有一群沒有國籍,甚至沒有姓名的黑戶寶寶,他們是女性外籍移工,在台灣生下的孩子。這些沒有戶籍的小朋友,從小在社福機構長大,不論就醫或就學,都被排除在體制之外。像七歲的PIZZA、媽媽是印尼籍,生下他之後就長期失聯,幸好泰國籍的移工爸爸出面,在多方協助下,才取得暫時的居留權。現在PIZZA離開了社福機構,跟著爸爸相依為命,並且在台灣接受教育。但這樣的幸運個案,少之又少。面對這一群黑戶寶寶,台灣社會該如何友善、平等的對待?華視新聞雜誌「兒童人權日系列專題、勇敢的寶貝」,榮獲2020年公益新聞金輪獎,第四單元一起回顧。

阿萬(PIZZA爸爸)泰國籍移工說:「上班休息的時候,五點多一點,每天每天都來帶,沒有那麼累,很高興很快樂」。

傍晚街頭天色昏暗,泰國籍移工阿萬,工作一天已覺疲憊,但這卻是他一整天,最開心的時刻,因為就要和寶貝兒子PIZZA見面。老師您好您好說:「PIZZA爸爸謝謝,不客氣」。

每天都要親自來接兒子放學,不光是老師,連同學都認得PIZZA爸爸。就怕剛入學,讀一年級的PIZZA跟不上進度,輔導課老師總會特別照料,讓他做完功課才回家。跟老師再見老師拜拜說:「拜拜,放學了有沒有很開心,有呀,那現在要去哪裡,去泰國店吃飯」,PIZZA和爸爸,跟其他移工一起住在工廠宿舍,平常放學後就得回去,我們採訪的這一天,是父子倆難得的悠閒時光,這樣朝夕相處的日常,他們等了七年。

阿萬(PIZZA爸爸)泰國籍移工說:「有聽到他媽媽朋友,有的她們會殺掉(墮胎),因為拜拜(信仰)不一樣,印尼人拜拜不一樣,我就想我不會丟這樣,我確定我不會丟他,寧願帶在身邊,嗯,但是帶一個小孩很辛苦,不會我很簡單,我一個人很辛苦,如果兩個不會,真的」。

PIZZA爸爸來台灣工作快九年,八年多前認識了印尼籍女友,兩人相愛意外生下PIZZA,但不到一年,女方音訊全無,成了失聯移工,沒有身分的PIZZA,從小只能在社福單位長大。2017年華視新聞雜誌,就拍下了他,還在安置機構的身影。陳妤婷關愛之家社工說:「孩子一直安置在這邊,就是一直到幼稚園中班大班,那時候社會局有說,之後可能念書上面會有問題,我們就想說,是不是可以協助他,去申請到在台灣的居留身分」,多方合作下,PIZZA和爸爸完成DNA鑑定,也找到了在印尼的媽媽,立下棄養證明,PIZZA才得以用泰國籍,繼續留在台灣,從此父子倆相依為命。

阿萬(PIZZA爸爸)泰國籍移工說:「我當他爸爸媽媽,一個人,沒有辦法啦,不辛苦嗎,不會不會,貢丸分一分你就沒得吃了,不要分給爸爸吃,我比較快樂一點,以前我都,睡覺起來不知道要去哪裡,都跑別的地方都亂花錢,現在他在一起,很少花現在,我跟老闆講,我做到沒有力我才回家去,是為了PIZZA嗎,嗯,因為如果他多留就好,可以給他念書在這裡很久」。

深邃的五官,略微黝黑的皮膚,現在已是泰國籍的PIZZA,從小呼吸台灣空氣,吸收台灣養分長大,比起遙遠的父親家鄉,PIZZA更深愛這片,他成長的土地。陳妤婷關愛之家社工說:「我們幫助的外籍小朋友,他們其實都是出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那不論他的國籍是什麼,就是希望,媽媽畢竟都是很辛苦的,把他們生下來,就是也希望他們,都可以得到好的照顧」。

從黑戶寶寶,到擁有暫時居留權,PIZZA能夠上學,父子間也得以享受天倫之樂,但其他非本國籍的移工孩子,卻沒如此幸運。楊婕妤關愛之家創辦人說:「咪咪我們要出發,要排隊,咪咪好不要亂動,咪咪我在這裡嗎,他們都叫你咪咪嗎,咪咪要去公園」。

孩子們口中喊的咪咪,是社福機構關愛之家的創辦人楊婕妤,一車的小朋友,幾乎都是移工寶寶,沒有父母在身邊,他們只是有代號的孩子。楊婕妤VS.關愛之家照養孩子說:「你是誰,二月,二月幾歲,三歲,你是誰,芭樂,你幾歲,四歲,你是哪裡人,印尼人」。

到底我是誰?孩子們的回答,似懂非懂天真可愛。趁著幼兒園放學後空檔時間,楊婕妤帶著小朋友,到附近小學玩耍盡情奔馳,但這群被排除在,正規教育體系外的孩子,想真正進入校園就讀,卻是困難重重。國小教務主任說:「(當年有個)小朋友,是沒有任何身分的,也就是現在我們經常講的,沒有國籍的,然後就是有特別來學校,找我們老師來談,我們老師就於教育的立場,我們還是希望可以,多多幫忙這些小朋友,銜接上就是,當然是會有困難,實際上我們當初收他,就是已經是不合法令的規定了,所以我們也沒有辦法要求,國中端這邊一定要收他,所以當初也是特別,再去詢問教育局這邊的,相關的作法之後,才順利把他做一個安置」。

楊婕妤關愛之家創辦人說:「在台灣也有很多的小孩子,他根本都沒身分,然後讀到初中國中,然後高中然後大學,可是他讀完了之後,他是沒有還是一樣沒身分,在就業上他也是有困難,所以這樣的人還是有」。

用特案處理,讓黑戶寶寶就學,但遊走灰色地帶,又能幫得了幾個?1992年台灣開放外籍移工,如今人數已突破70萬大關,失聯移工就有近5萬人,其中女性占一半以上。根據移民署統計,台灣非本國籍新生兒有近萬人,其中生母為失聯移工,或不實身分者,共有805人,但監察委員王美玉調查,非本國籍新生兒,平均每年增加7百多人,加上移工自行生產,未通報的黑數,實際人數遠遠超過官方數據。陳妤婷關愛之家社工說:「父母親大部分,都是失聯的移工,他們也害怕,基本上他們小孩生病,他們可能都只能躲在暗處,但其實這些小孩,我覺得真的,就是越是這樣子的話,他們遇到的危險會越多,就是如果他們永遠都,躲在這麼陰暗的地方,那其實我們光看到,願意出來求助的,已經這麼多了,其實我們看不到的有更多」。

王惠宜台北市社會局兒少科科長說:「有一個議題是說,沒有把它變成是一個,大的議題去做討論的時候,很多這些孩子的權益,是很難去被看到的,因為這群孩子,其實他不會自己主動發聲,然後再方面是說,很多部分它是跨部會,要去做處理跟討論的,那目前就是在106年的時候,移民署也針對這個部分,去做了調整」。

你們三個人要來來過來說:「我們去找咪咪」。

楊婕妤關愛之家創辦人說:「對於人道的救援,對這些移工孩子的照顧,是一個團隊的工作,才有辦法給他們,找到最好的出處,跟所謂的利益,就於兒童權益來說,他也應該讓這些孩子,可以早一點回去,學習他們國家的文化,語言跟接受教育,為這些小孩早一點尋得家人,有家人的照顧跟愛,我覺得這個比留在台灣,有意思多了」。

王惠宜台北市社會局兒少科科長說:「不能再有用一個,排外的方式去把他們視同,說你是外來的人,所以你是會占用我們一些資源,因為畢竟我們在這個台灣,很需要人力的資源跟幫忙,那我們怎麼樣對待他們,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我們友善地對待,她也會友善地對待我們」。

外籍移工撐起台灣經濟,卻也淪為社會最底層,他們的孩子,在台灣出生就成了法律的透明人,沒有戶籍沒有身分,只能躲在黑暗角落等待陽光。但孩子的權益,不該被制度犧牲,就算無法給一個完整的家,也應該協助他們,在異鄉的成長之路,不再如此艱辛坎坷。

你是哪裡人印尼人說:「你是哪裡人,台灣人,你想要留在台灣多久,很久很久一百千萬天,全部我都謝謝,都謝謝全部大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