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李宇承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自2019年以來,政府力推地方創生,希望解決偏鄉人口老化、青年外流的難題,但除了在地居民的努力,企業投資故鄉也往往能為地方、創造工作機會,延攬外地人才!像是彰化線西鄉,從前大家對它的印象,大多是和工業或汙染有關,直到當地開了一間餅乾觀光工廠,不只打響線西鄉的知名度,每年突破百萬的參觀人潮,更活絡了地方。另外還有科技公司,舉辦創意競賽,協助參賽者運用科技,解決家鄉的難題。企業如何成為地方創生的動力引擎,繼續帶您探討。
陳杏招台灣優格餅乾學院導覽員說:「這個是我們叫模具,有沒有我們做餅乾的模具,我們變成麵皮之後,我們要壓成我們喜歡的形狀」。
彷彿童話故事的魔法城堡,其實是一間人稱餅乾學院的觀光工廠,位於彰化縣線西鄉,這裡全鄉人口只有一萬七千多人,不過工廠每年的參觀人次,就突破百萬。餅乾學院其實是當地的老工廠,成立於1998年,原本是代工製作餅乾,2014年發展成觀光工廠,公司營收上億元,其中有兩成來自餅乾學院,成為臨海偏鄉的觀光奇蹟。記者VS.幼兒園小朋友說:「今天來到這邊好不好玩,好玩,哪裡最好玩,做餅乾,這些是你們自己做的,對,有沒有覺得好厲害,我們用模型做的」。
鄭小姐遊客說:「你以前知道線西嗎,不知道,同事有跟我說,這邊有一個可以做,就是手作餅乾的地方,然後他就說,你家小朋友應該可以來嘗試,那來玩覺得還不錯,所以以後講到線西的話,你會想到什麼,想到這邊吧」。
吳沛淳台灣優格餅乾學院經理說:「與其說(創辦人)他是為了要做轉型,不如說我們是又開拓了一條新的路,希望能夠在在地,做一個自有品牌,那能夠把人潮吸引到在地來,選擇在這裡當然第一個是,因為這裡是我們的家鄉,再來就是,我們希望大家看到真實的工廠,對所以我們看的產線,都是真實的產線」。
餅乾學院平日遊客三四百人,假日人潮增加十倍,需要大量人力,不只企業第二代,回家共同打拚,全公司約150名員工,八成以上都是在地居民。黃映婷台灣優格餅乾學院員工說:「你們都做完了嗎,做完了,好給自己拍手,好棒哦」。
29歲的黃映婷,是餅乾學院的人氣老師,也是觀光工廠的開路先鋒,當初大學畢業,就毅然決然返鄉工作。黃映婷台灣優格餅乾學院員工說:「傳播系完之後我一直想說,到底要找什麼工作在彰化縣,所以開始我投其實是投補習班文教然後跟超商,結果來到這邊發現,其實它是整個把觀光跟教育,整個擴大化,所以變成是我們,也可以變成是老師,然後用我們特定的方式教學生,(在這裡工作)等於很近之外,又可以照顧家,然後可以賺錢,就覺得多方面都很兼得」,吳沛淳台灣優格餅乾學院經理說:「大家認為好像在觀光地區,或是比較熱鬧的都市,才會有的工作機會,現在在這個鄉下也有了這樣,因為餅乾學院畢竟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品牌,那它需要它也需要設計師,它也需要行銷人員,它也需要做品牌的企畫,那就是創造一些,比較不一樣的工作機會」。
陳璽鈞記者說:「餅乾工廠結合在地農業,推出採摘體驗活動,不過從前他們必須,移動到伸港的洋蔥田,直到2020年,他們拿出自己的地來栽種洋蔥,未來的活動都在這裡舉辦」。
促進地方農業,餅乾工廠舉辦季節性活動,像是最著名的採蔥趣,讓民眾親自採收洋蔥,再製作洋蔥圈餅乾,推廣在地優良農作。林任寰伸港果菜生產合作社採購經理說:「跟企業合作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說,我們希望能夠,透過辦活動的方式,打出一個知名度,銷售能夠增加,其實很多的青農回來種植,不管任何農產品一樣,大家都希望說,有個銷售的管道,這幾年有在講食農教育,從田間到餐桌,藉由這一次採摘的活動,可以讓其實很多一些家長,還有消費者,更了解這些洋蔥」。
學校棒球,企業投資家鄉,不光是產業還有人!線西鄉內的國中小學,不論學生的社團經費,課後輔導或是急難救助金,餅乾工廠資助不手軟,用實際行動落實地方共好。胡鴻傑VS.詹明憲彰化縣線西國中棒球隊成員說:「出去比賽都不用怕,沒有錢之類的,然後移地訓練也是,然後就是很謝謝他們,很謝謝他們贊助我們,讓我們有那麼多資源,然後讓我們可以,在這邊快樂打棒球」。
許毅貞彰化縣線西國中校長說:「學校我們想要發展,多元的學習環境,以及多元的課程,偏鄉學校這個地方,學習的資源真的是比較匱乏,所以他願意給予學校,相對應的一個經費,來支持我們,也因著這樣的一個經費進場,其實孩子們他非常喜歡來上學,對我們偏鄉學校而言,非常難得」。
餅乾工廠打造出自己的王國,同時貢獻己力,串連地方教育和農業,讓更多人看見線西的美好,而在宜蘭農村,企業和地方創生,發展出另一種模式。
宜蘭的好山好水,吸引不少小農進駐,七年級生32歲的陳幸延,也是其中一員,六年前他辭去軟體工程師工作,從台北移居宜蘭開始務農,近期更號召朋友,組成粉紅特攻隊,誓言為農民剷除宿敵。粉紅特攻隊說:「就是因為那螺卵在那個,水溝牆壁上很多,就看起來是粉紅色的,對對對」。
陳幸延宜蘭在地小農(粉紅特攻隊召集人)說:「有,這個機器的中間,是可以投餌料,那(福壽螺)牠被餌料吸引過來以後,會來吃餌料,然後而不會去吃我們的秧苗,所以它是一個誘捕器」。
福壽螺蟲害,讓農民聞風喪膽,陳幸延找來工程師好友侯專益,共同設計捕螺神器,希望解決長年農村公害。侯專益粉紅特攻隊工程師說:「老一輩他們像我爸媽,他們在嘉義,他們的田其實他們已經種不動了,到處都休耕了,那你就想說OK,你要讓年輕人可以進來這個領域,我們就必須用一些比較,科技自動化的方式,三四十年來,福壽螺大家大部分的老一輩,都是用農藥去處理牠,那幸延這邊是有一些想法,所以我想說那我就支援他,看能不能用另一種方式,不要農藥,那讓我們的田可以恢復到,以往的那個生機」。
自動化捕螺機器,省去農民徒手捕螺的時間和體力,又能做到友善環境!特別的是這項計畫的研發經費,大多來自於半導體公司的創意競賽。馮心樺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說:「我們覺得每一個人,都可以為家鄉做一件事情,所以當初我們是以「智在家鄉」,這樣子的一個精神主軸,作為這個活動的名稱,我們希望我們自己,能夠跟所有的團隊站在一起,並肩一起把這件事情,回家鄉實現,所以我們其實是從,一個賦能者的角色陪伴,陪伴團隊一起」。
企業投入資金,並且從旁技術輔導,給予經營建議,讓青年們的創意落地生根,用科技改變家鄉。陳璽鈞記者說:「從田裡蒐集來的福壽螺,會先送到這裡進行發酵,再交由加工廠,破碎乾燥變成粉末,最後的成品就會像這樣,可以當作動物飼料」,吳紹文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說:「(農友們)各自都在,各自的地方奮鬥,然後都有那個需求,然後我們就是想辦法,看看可不可以把這個,本來是沒有錢,然後是被視為廢物的東西,我們可以讓牠在這個,整個循環經濟裡面是有一個角色,因為基本上非常多的飼料,它的原物料都從國外進口,如果我們能發展出一支飼料,或是牠的原物料,完全清清楚楚,我們知道是從哪裡來,那個其實對於養殖業者來說,還有對於消費者來說,那是非常安全有保障的」。
捕螺神器計畫,已經有農友參與合作,未來要從生產面到銷售餐廳,發展地方友善農作產業,由下而上翻轉農村思維。陳幸延宜蘭在地小農(粉紅特攻隊召集人)說:「福壽螺的部分,雖然我們做了這個機器,可是牠的生態調查上,其實在台灣學術上是沒有,比較少人去發表這樣的論文,對所以,而且很多時候,你需要在地的去研究牠,所以就在這裡,我們才可以號召到人,然後參與我們的計畫,去做這樣的公民的調查」。
馮心樺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說:「從企業的角度,在看地方創生的時候,其實我覺得彈性,是我們擁有的一個很大的能量,我們能夠比較彈性地去調配,適當的資源或者適當的舞台,來給這些團隊」。
地方創生2021年進行式,學者提醒決勝關鍵在企業的投入,更在於人才。日本地域振興隊,盧俊偉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說:「日本那邊有所謂的地域振興隊,就是說地方出題目,那這些年輕人用他的專業專長,然後去幫助地方解決問題,那如果待了幾年之後,他願意留下來繼續經營的話,那政府或者在另外一支的政策進場,去支持他,譬如說創業的一些補助計畫等等的,就是不同階段,應該要有不同的,這個政策的支持要進場,才能夠我覺得才能夠比較,完整地真的讓這些青年落地,然後安居樂業這樣」。
行政院將在2021年,參考日本「地域振興協力隊」模式,在全台設置30處「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招募專長人士到偏鄉服務,促進地方多元發展。盧俊偉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說:「如果你是20幾歲的年輕人,那當然他回鄉去衝去闖,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如果到30歲以後,他有一個成家的,這樣的一個需求的情況出現的話,那他可能就需要更多,像這個教育的問題,育兒教育的問題,或者是醫療等等的這些,這些環境的系統性的搭配,也就是說如果真的我們要去解決,一個人口外流,或者青年返鄉的問題,可能要從更全面性的,這樣一個對策去思考它」。
根據國發會統計,目前地方政府,提報的創生計畫有117件,其中已有46件通過,未來以企業為引擎,以人才為活水,彼此串連合作,將讓地方創生,匯聚源源不斷的能量與動力,讓在地經濟,從鄉間小路走出康莊大道。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