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惠 方起年 報導 / 台北市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22)日公布五月起全國每天採檢陽性率趨勢,指揮官陳時中表示,5月15日起陽性率逐步下降,這幾天都維持在百分之二左右,沒有再大爆發。但專家分析,陽性率的分母是檢驗量,分子是確診數,全國採檢量暴增時,確診人數就算上升,陽性率仍可能走降,導致假性安全感,最重要的該驗的高風險族群是否都出來驗,這樣的陽性率才能當作有效的疫情趨勢指標。
台北大街小巷空城計,快躲為上策,只有篩檢站才看得見人煙,快篩為對策,抓出藏在社區裡的黑數。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打從五月起,採檢陽性率以5月15日雙北宣布三級警戒衝上最高百分之6.3,之後逐步下降,這幾天都是穩定的百分之2.2到2.9,沒有再大爆發,這樣的安全感是真的嗎?真的能鬆一口氣了嗎?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說:「他現在檢驗高風險族群,涵蓋率有多大,所以要看分母,如果還有很多高風險沒有出來,下降的假設是最危險的那一群最早出來,所以現在慢慢出來的人風險沒那麼高,所以一直下降,表示最高峰已經過去,這只是假設,這個假設沒有人說得準,因為防疫就是面對未知。」
陽性率要當疫情趨勢指標,關鍵在該驗的高風險族群是否有出來驗,何況四成無症狀患者也會傳播病毒,除了擴大篩檢對象,專家建議要公布陽性率,在各縣市行政區分布,範圍越小越好。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說:「比如說我們行政區萬華區,哪些里指數還在上升,應該要加強篩檢,民眾也可以自覺說,哪些不同地理分區,是屬於熱區,我們在那個區自主管理應該要更嚴格,或是我們不應該去。」專家分析,有了熱點地圖,民眾才能聰明防疫,趨吉避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