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新北市
每一次看到橋斷路毀的災難畫面,總讓人想到人定真能勝天嗎?面對無法預知的自然災害,我們更應該學習與災變共處。像是2015年的蘇迪勒颱風,當時在新北市烏來區,24小時降下700多毫米雨量,超過200年頻率,不只溪水暴漲、街道淹大水,還造成山區多處崩塌,烏來的對外道路中斷,甚至沒水沒電成了孤島,觀光收入損失慘重。六年過去,當年被沖毀的道路和橋梁、重新建造,有了更多防災的工程設計,避難中心裡、也隨時整備、至少半個月的物資,並且每年舉行災害應變演練,更運用科技、即時監測山區河床水位。烏來民眾、從災難中站起、也從中變得更堅強、更有靭性,帶您一起重返烏來,看他們的故事。
新聞片段(2015.8.8)說:「蘇迪勒強降雨全台大淹水,農委會公布,全台灣土石流紅色警戒,增加到137條,你們現在看到的那些浮木,就是原來的龜山國小操場,籃球場也不見了」。
2015年8月8號,中度颱風蘇迪勒襲台,新北市烏來區陷入有史以來,最慘重災情。72小時內,烏來降下近800毫米雨量,創歷史新高,超過200年頻率,連夜狂風豪雨,導致大範圍土石崩塌、溪水暴漲,多處嚴重淹水。張志新國家災防科技中心坡地與洪旱組組長說:「2015年的蘇迪勒颱風,烏來地區的下雨,1個小時最高時雨量達到95(毫米),95是什麼樣的意思,95是這種雨下在全世界,都會發生災害」。
當年華視採訪團隊深入災區,記錄台9甲線10.5公里處大崩塌,更挺進老街見證洪災慘況。烏來溫泉業者(2015.8.10)說:「床原本在哪裡指給我看,一二三四五,現在咧,現在就沒有了,剩那一張還有一個沙發而已,都沖走了,整個房間都不見就對了,對呀,這個都外面沖進來的」。
烏來居民(2015.8.10)說:「一定很難過家都沒有了,冰箱沒有什麼都沒有,像那個秀山(大飯店),它整個金庫錢都沒帶出來,全部都沒了,家當都不見了」。
一千多人受困災區,一度對外失聯24小時,中颱蘇迪勒,造成烏來地區3死4失蹤、50多人受傷、200處崩塌點。六年後我們重返烏來,看見人們從天災學到的一堂課。陳璽鈞記者說:「這裡就是當時蘇迪勒颱風,造成嚴重坍方的,台九甲線10.5公里處,而這一條就是當年的舊路,現在已經全面封閉了,一旁的新橋是彩虹橋,可以看到橋梁和邊坡,已經拉開了距離,這樣的設計,就是要因應土石流發生的時候,降低對道路的損害」。
斥資3.3億,以防災生態為理念,彩虹橋採用長跨徑,和高橋墩的結構,截彎取直避開地質敏感區域,又不影響河道水文,很難看得出,當年此處路基坍塌,阻斷了聯外交通,讓烏來一夕成孤島,花了37天才完成所有搶修。
張志新國家災防科技中心坡地與洪旱組組長說:「有一些區域性的崩塌,可能它的條件就真的很複雜,因為可能跟地形也有關係,比如說這裡就相對很陡峭,當它遇到這樣,破紀錄的雨量的時候,像烏來的忠治,它剛好就是一個比較溪溝,那就是一個水集中的地區,對於這樣一個集中的地區,它就很容易發生災害」。
沿著溪畔溫泉飯店林立,管線盤據河面,外界曾質疑,人為過度開發,是加劇災情的關鍵原因,不過多年調查研究,有了新的思維。吳沅諭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說:「我們去談違規利用的時候,確實它只是一個部分,它不能完全歸因為,它就是會造成土石流,可是超限利用的時候,它就是一個風險,所以如果有超限利用,或者是違規利用的時候,本來就是要被查緝,或者是去加強管理的」。
日治時期開發的烏來溫泉,全盛時期有60多家業者,翡翠水庫建造後,受限於「水源特定區」等法規,溫泉業受嚴格管制,雖然無法增加新建物,但原有違建與違法營業情形,卻長年存在。目前烏來區,合法登記業者僅有21家,另外21家為非法旅宿,或未取得溫泉標章,多年來主管機關想整頓,卻難有成果。疫情下的烏來老街,遊客稀稀落落,不見過去熱鬧風景,六年來在地居民也依舊籠罩在,風雨欲來的不安和恐懼中。
高千雅烏來老街業者說:「早上下來的時候一打開,不騙你就是有看過,電影的明天過後嗎,就是那種慘況,不知道說這個往後,我們是要怎麼去來去弄這個,完全都嚇傻了,那以後每到有颱風的時候,我們還是都會很緊張」。
宋淑玲烏來區溫泉社區理事長說:「看得真的是慘不忍睹,因為我在這邊出生長大的,所以我覺得說,七十年從來沒有看過這種情況,橋的那個水,都淹到那個老街的那個橋,街上都淹那個土泥土什麼的,那我看家家戶戶大家都出來,這樣很驚恐」。
新聞片段(2015.8.10)說:「當時整個土石流,是從河水灌了上來,因此包括了老街尾,這裡是相當有名的一個,烤香腸的店都已經全部,被泥水給掩蓋住了,可以說是損失得相當慘重」。
謝俊明烏來老街香腸店業者說:「因為我是第三天第二天進來,所以那時候的水已經退了,但是泥土都是這樣子高,這麼高,泥土差不多都這樣子高,在我的腰這個地方,所以我這個所有的窗口,門鐵門整個都是被沖壞的,水淹到上面,那時候因為已經重新粉刷過了,那時候的痕跡是在這個上面,很慘」。
蘇迪勒颱風重創,生財機具泡湯故障,香腸店將近兩個月無法營業,損失至少200萬,老闆咬緊牙走過低谷東山再起,如同一旁的新橋,災後展現全新樣貌。陳璽鈞記者說:「舊橋的位置就是從這裡,一直到對岸草叢的下方,不過在蘇迪勒颱風之後,結構遭到損壞,於是在後方提高了高度,建置新的覽勝大橋」。
2019年通車的新覽勝大橋,外觀融合泰雅族編織意象,且設計為不落墩橋梁,以利南勢溪水流順暢,更比舊橋提升了兩公尺,強化防洪保護能力。沿岸的堤防,也增高三尺,可防禦一百年重現期大洪水,如同堅固堡壘,居民也盼望不再惡夢重演。朱宏仁烏來老街溫泉飯店業者說:「(當時洪水)那個只要你一下去,就馬上人馬上就被捲走,沒有用的,你就會聽到那個漂流木,打在這個像打在,打在牆上打在柱子上那種聲音,就滿恐怖的,因為你不知道,不知道上面的漂流木下來,會有多大根的,會有多粗的」。
在烏來,經營半世紀的秀山大飯店,緊鄰桶後溪畔,蘇迪勒造成溪水暴漲,飯店無法倖免,淹水超過兩層樓。朱宏仁烏來老街溫泉飯店業者說:「沒有整理,就是從那時候到現在就放著,對對對因為,因為哪時候還會淹不知道,哪時候還有那麼大的颱風,我也不知道,這邊那時候也都淹上去,那時候應該大概是在,這邊,淹到這邊,淹到這邊,上面那個是因為,水打到牆壁噴上去,所以上面這個全部被掃掉了,也都壞了嗯」。
老闆帶著我們直擊,多年不曾開放的地下樓層,六年前颱風淹水後,地下一樓的湯屋全遭破壞,地下二樓更是堆滿泥沙。朱宏仁烏來老街溫泉飯店業者說:「這樣看了不會心疼嗎,會呀怎麼不會心疼,心血都泡湯了,對呀後來這樣子,也沒有那麼多錢再去弄了,蘇迪勒那次,清完那時候是(泥沙)全部沒有了,就讓它放這邊,到現在,那時候都完全清乾淨了,然後這六年就又這樣子」。
郭子伋烏來區公所技士說:「蘇迪勒颱災的時候,它情況發生的時候是在夜晚,天亮醒來以後發現,烏來已經變成一個孤島了,整個我們烏來地區5個里,每個里都有災情,大大小小的災情,大概有40個點」。
當年烏來受災區域,不只老街、溫泉區,往深山裡的部落福山里,也多處大規模坍方,對外交通中斷。採訪這一天,我們遇到當年,第一位挺進福山救援的在地人蔡成德,帶著我們重回災區。蔡成德時任烏來區民代表說:「路基下陷一下去,整個都不能過,人也不能過只有繞就繞,自己走小路想辦法,因為我們原住民,這個生活習慣,在山裡面是沒問題的,所以看現在這個護欄是新的,是新的,你看這個就知道,有沒有那個,草乾了就六七年了,那時候是整個沖下去,對整個路基,很明顯就是看這空地有沒有,樹都不見了,對,樹都不見看得很清楚,旁邊的都還有樹,但就是這一段是空的,對對對是空的」。
時任區民代表的蔡成德,徒步從新店走進烏來,當時山崩路毀,幾乎認不出回家路。蔡成德時任烏來區民代表說:「這條路就是在,蘇迪勒的時候,蘇迪勒颱風之前是沒有的,原來是我右邊這條路,因為整個路基都垮了,新的道路,後來才開這個新的道路,就是往山裡面挖,大概有兩百公尺,兩百公尺這條路」。
為了避免再次崩塌,通往信賢、福山的北107鄉道,處處可見邊坡擋土工程,不過人車未經的山壁上,仍可見少數崩落痕跡。吳沅諭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說:「水土保持(工程)它會降低,民眾的風險意識跟,因應災變的能力,因為他們會覺得,有這樣子的工程,就是政府有做事就安心,而沒有去想像到,它其實就是位在一個,不安全的地方,他應該時時刻刻去做應變,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水土保持工程,都是有問題的,可是我們必須要打破一個思維,就是不能是一直用人定勝天,就是土石崩落下來,我們就是把它擋住,我們不應該是用這樣的角度來看,而是更應該去談說,我們要怎麼跟,這個自然的災變共處」。
陳璽鈞記者說:「這裡是忠治里的活動中心,必要的時候會變成避難所,他們的設備有什麼呢,包括像這樣的烹食區,再往裡頭走還有物資存放區,裡面有些什麼帶大家來看一下,包括是寢具類有睡袋,還有換洗的衣物,以及成人嬰兒的尿布都有,還有各式的口糧,這些的存量,至少都有14天以上」。
迪昂達希卡凡(袁睿辰)烏來區公所課長說:「除了日常用品之外,那我們這邊也有提供像炊具,桶子還有瓦斯罐,還有醬油等等,這邊也因應斷電時候的狀況,所以我們也備有油料跟發電機,以備不時之需」。
自然災害無法迴避,不如學習面對應變!如今烏來區每一里,都設有多處避難所,物資隨時整備齊全,防汛和封路也建立SOP,每年講習演練。張志新國家災防科技中心坡地與洪旱組組長說:「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目前的下雨的情況到哪裡,我們可以推估,未來的下雨的情況,其實這兩個的資料,一個是推估的一個是過去的」。
蘇迪勒颱風後,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烏來為示範區,建構山區河道水位模擬系統,可預測山洪暴發提前預警。張志新國家災防科技中心坡地與洪旱組組長說:「我們透過比較枯水期的時候,就是河川水位很低的時候,利用無人機,然後建置這整個烏來地區,那把這些河道的三維資料,全部建立起來之後,你就可以去想像一件事,當雨下下來在這個集水區,最後會流到河道,那個量會有多少,那量會有多少,因為你是完全三維的資料,你就可以知道這水位可能會多高」。
確保人民的身家安全,《國土計畫法》即將在2025年上路。一旦能確認每個地區可發展程度,政府就能進行配套性政策遷徙,讓潛在災民不再受土石流威脅。吳沅諭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說:「國土計畫的頒布它的好處就是,會讓更多的部會,可以在那個平台上面去爭論,去談說我們的島嶼的發展想像,應該是什麼樣子,所以說在未來到底,國土計畫它在災變上面,可以帶來什麼樣子的影響,其實就是要讓,原本多頭馬車的部會,可以被整合起來,然後一起去用專案的形式,特別去看哪裡有災變,然後要去做怎麼整治的方式」。
張志新國家災防科技中心坡地與洪旱組組長說:「我們現在其實一直在談的就是,災害韌性這樣的一個概念,就是雖然我們沒有辦法,避開每一次的災害,可是如何從,這災害的過程裡面學習,讓我災害受災的影響,時間是縮短的,復原的時間是更快的,或者是說復原最後的結果,其實是比原來更好的,那才有價值,我們不能一次一次地越來越糟糕」。
宋淑玲烏來區溫泉社區理事長說:「像我們社區也會宣導說,大家對環境的保護,還有就是,以後會才可以留一些,比較美好的環境給子孫這樣子,就是對大自然要尊重,不然它是反撲過來,我們人力真的沒有辦法,沒有辦法那個(勝天)的」。
依山傍水美景無限!但每一次山林大地的反撲,就像隨堂測驗,無情檢視著我們,有無在平日做好準備,災害管理四階段,減災、備災、應變、復原,每一環節確實執行,至少能降低傷亡風險。當人定無法勝天,就用積極和靭性,換取生存的更多機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