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之戰 社區防災自救 |天災教會我們的事|華視新聞雜誌

陳沿佐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桃園市

歡迎回到華視新聞雜,近年來、極端氣候正嚴酷挑戰全球各國的防災應變。在台灣,氣候變遷,也嚴重威脅著你我的生活。2010年,梅姬颱風重創宜蘭縣蘇澳鎮,破記錄的雨量,造成水淹一層樓高的景象,山坡嚴重崩塌,更瞬間奪走9條人命!位於山腳下的蘇北社區,記取這場百年來最慘的浩劫,積極推動自主防災,不只每個月都要災害演訓,更結合科技、公開監測數據、希望民眾防範未然。而桃園觀音區的樹林里,因為水患頻傳,里長吳進昌、將8.8公頃的休耕農地,打造成生態滯洪池,在豪雨來襲時、不僅能發揮調節雨量的功能,平時養魚種蓮花,創造的經濟效益,還能自籌防災經費。天災教會他們的一堂課,一起來看。

洪水失控奔流,像噬人的猛獸,狂暴吞沒整座城市,2010年10月21日,中度颱風梅姬襲台,華視新聞團隊,挺進宜蘭,目賭狂風驟雨的,那一天,新聞片段(2010.10.21)因為梅姬颱風說:「實在挾帶了大量的雨勢,宜蘭地區大淹水」。

林昱孜(2010.10.21)記者說:「現在記者所在的位置,就是在橡皮艇上,可以看到淹水,已經淹到人的腰部」。

滂沱大雨,下了一天一夜,誰也沒想到,直撲中國的梅姬颱風,竟在宜蘭蘇澳鎮,帶來1小時181毫米的驚人雨量,創下台灣平地,時雨量最高記錄,更釀成一場浩劫,新聞片段(2010.10.22)說:「怪手一直不停地挖,這裡是蘇澳白雲寺旁,21日大雨,讓白雲寺後方整片山,通通崩落」。

被困民眾友人(2010.10.22)說:「我叫一聲救命啊,就沒有電話了啦,我說土石流來了啦」。

柯畯傑宜蘭縣蘇澳鎮蘇北社區發展協會指揮官說:「前一天就下雨下很大啦,第二天是強降雨,三個小時下面就淹水,這邊就土石流崩下來,這邊有九個人在這邊,全部埋掉」。

頭戴膠盔,身穿反光背心,不時緊盯身旁環境變化,這群平均近70歲的巡守隊員,是守護蘇澳鎮蘇北社區的重要人物,重回白雲寺舊址,2010年遭土石沖毀的民宅,如今成為一片青翠草地,地上大大的黃色標誌,靜靜地提醒世人,這裡埋藏著九條人命,跟一段悲傷過去,2010年起,蘇北社區透過經濟部水保局培訓課程,訓練出五位土石流防災專員,啟動地方自主防災,柯畯傑說:「宜蘭縣蘇澳鎮蘇北社區發展協會指揮官,這幾年自從我們成立自主防災之後,就沒有重大的(災害),下雨的時候,我們雨量桶啊,尺標我們都會去注意,只要到一定高度我們就會通知里民」。

定期巡檢,主動預警,是土石流防災專員們,每日例行任務,一行人繼續往山裡走,在一片綠意盎然的山坡前,停下腳步,陳添琪宜蘭縣蘇澳鎮蘇北里里長說:「我們現在看得到的,整個植被都滿漂亮的,但是還是潛在性的,有它的危險性存在,尤其是針對瞬間強降雨的部分,真的會發生滿大的危險」。

依山傍海的蘇澳鎮,景致如畫,特殊的地理環境,卻暗藏危機,海風吹拂,送來陣陣水氣,遇上山勢阻隔,便容易降下大雨,2020年,蘇澳鎮全年雨日共196天,超越基隆,成為全台平地雨都,但來自老天的威脅,還不只如此,陳沿佐記者說:「現在在我背後的這條小溪,就是在宜蘭縣境內,編號DF102,的土石流潛勢溪流,過去這個地方,就曾發生過嚴重崩塌,造成多條人命傷亡」。

柯畯傑宜蘭縣蘇澳鎮蘇北社區發展協會指揮官說:「這條我們這裡叫做水蚊溪,雙邊的山的形勢,凹字型這樣,V字型的,所以強降雨來雨很大,這邊的土石又比較會鬆動」。

徐輝明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說:「蘇澳很特別,大家都以為蘇澳是山坡地,它出海口是比海平面還低的,甚至低到兩米五左右,像這種非常特殊的地形,又有山坡地又在海平面以下,同時存在一個村裡,是很少的」。

同時面對坡災、水災等,複合式災害威脅,走過災難的蘇北社區居民意識到,光靠治水工程還不夠,2017年,社區推動水患自主防災社區,成立防災隊,每月一次的演練,超前部署,柯畯傑宜蘭縣蘇澳鎮蘇北社區發展協會指揮官說:「氣象局如果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的時候,第一個就是要先去巡視嘛,第二個就準備搶救,再來就是疏散組的」。

柯畯傑宜蘭縣蘇澳鎮蘇北社區發展協會指揮官說:「我們今年的訓練是,準備全里來這邊講習,全民自主防災」,自主防災隊全副武裝,有人是社區志工、有的是家庭主婦和五金行老板,天災發生時,就是由這群最熟悉社區的成員,第一時間負責預警、應變、搶救,李明哲蘇澳鎮長說:「因為他們其實就等於是第一線的,他們非常知道自己的需要哪些協助,或者設備或者一些資訊」。

邱献欽蘇北社區自主防災隊成員說:「自主就是說,在政府的一個機關支援,還沒有進來之前的話,就靠老百姓自己來保護自己,這是先期的防災一個動作」。

李明哲蘇澳鎮長說:「自主防災社區成立之後,我想它就等於是公所的這個,防災應變中心向外的一個置點」。

一頭白髮,卻行動力十足,73歲的張柏庸,是最早加入蘇北社區自主防災隊的成員之一,守護家鄉的熱情與動力,怎麼來的?張伯伯熱情邀約記者前往他家,一探究竟,張柏庸蘇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說:「那次在因為梅姬颱風,一樓全淹了,就是樓梯,二樓樓梯板上面再30公分,整個一樓被淹掉喔,對,所以說,我們在106年就成立自主防災,重視知道防災的重要性」。

慘痛記憶,讓眾人謹記教訓,但居民們卻不是單打獨鬥,2017年起,宜蘭大學永續發展中心,找來各界專家學者,深入社區,引進科技,簡單步驟,落實災害預防,徐輝明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說:「整個社區的居民,都可以用手機去掃這個QRCODE,來進到了所謂的,災情決策儀錶板這個系統,我們來看,當一個坡災來臨的時候,通常伴隨著下雨,那我們馬上要知道說,我到底現在水災情況怎麼樣,我就拍了一個水尺,這個水尺就到處會有貼,我就上傳水尺」。

一群人,一個社區,串聯起韌性十足的防災網絡,面對極端氣候多變威脅,蘇北社區居民們,自助互助,讓天災不再釀災,陳添琪宜蘭縣蘇澳鎮蘇北里里長說:「其實最重要的部分,自主防災最重要的是一個凝聚力啦,如果大家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大家有一個安全的共識,這才是最重要的」。

徐輝明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說:「與其把硬體做到像銅牆鐵壁,不如把人訓練地動作快一點,組織快一點,那你最重要的是,人生命保護了,對不對,你保護了就有未來了嘛」。

天公不作美,桃園觀音區樹林里水環境巡守隊員,緊急出動,一場小雨,也可能釀成危機,來到觀音工業區旁的一處排水溝,隊員們果然發現水位明顯偏高,水流緩慢,水路遭雜物堵塞,瀕臨窒息,吳進昌桃園觀音區樹林里里長說:「我們的國人沒有公德心啦,尤其是開貨車的,司機大車啦,可能要提神啦,喝飲料啦,隨手就把垃圾就一丟」。

瓶瓶罐罐、廢家具,好幾袋家庭垃圾,全在水面載浮載沉,儘管巡守隊員們,每天定期巡檢,但潛在的水患威脅,仍防不勝防,吳進昌桃園觀音區樹林里里長說:「早上那個雨還不算雨啦,不應該有那麼多積水,這就表示說,平常的水就通不出去了」,順著排水溝繼續前進,樹林里里長吳進昌,語重心長,指出當地容易淹水的另一個主因。

吳進昌桃園觀音區樹林里里長說:「然後我們再往前看喔,還沒有下大雨就已經積水20公分,所以這邊其實是當初設計就出問題喔,對現在因為這邊的水路又是土溝,又沒有把它設計個水泥溝,土溝如果崩下來啊,再加上雜草垃圾,就容易淹起來」。

長期以來,水患一直是桃園觀音區居民的心腹大患,近年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午後一場大雨,就可能釀成災情,新聞片段(2019.5.17)來來小心喔小心喔說:「哇你進去也沒用啊,裡面都淹住了,對啊因為裡面,趕快關起來啦,東西流走了」。

當淹水成為常態,衝擊你我生活,樹林里居民們也想方設法,減緩危機,陳沿佐記者說:「為了解決淹水問題,在地居民用休耕的農地,打造了這片蓮花池,這個蓮花池,在平時的時候,就像是一座水撲滿,在乾旱季節可以當作戰備用水,但當雨季到來的時候,它又是一座滯洪池,可以避免因為瞬間強降雨,低窪地區造成淹水問題」。

蓮葉隨風飄曳,處處生機,2017年,社區選定過去水路匯集,經常積淹水的地段,將8.8公頃的休耕農地,打造成生態滯洪池,蓄水量可達7萬9200公噸,大雨來臨時,便可如海綿般吸納,讓水去到該去的地方,吳進昌桃園觀音區樹林里里長說:「當接收到中央氣象局,或是水利署的防災訊息的時候,那我們現在是接近滿水位,我們要預留這個,滯洪的這個空間出來,所以一定要把水先排掉」。

黃文章桃園觀音區樹林裡水環境巡守隊長說:「我們做防災,主要當然是讓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土地生活得安全的部分,自救的就是70%這樣子,其他公部門,或是其他協助大概就30%」。

吳進昌桃園觀音區樹林里里長說:「未來我們的目標是,三年內,能夠推廣到30公頃的標準滯洪池,30公頃乘以9000立方公尺,就是27萬立方公尺(的蓄水量)」。

桃園觀音,又被稱為千塘之鄉,樹林里居民,善用地方特性,化劣勢為優勢,更將防災結合產業,永續經營,吳進昌桃園觀音區樹林里里長說:「夏天盛產的荷葉,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絕,我們把它曬乾之後,就做成這個茶包,磨細粉之後,我們可以做成荷葉拉麵,我們提撥10%,要做回饋做我們桃園地區的,水患自主防災運作的經費」。

2009年,莫拉克颱風,總累積雨量超過3000毫米,重創南台灣,2018年8月,西南氣流影響,豪雨成災,嘉義頓成水鄉澤國,2021年,台灣遭逢半世紀來,最嚴峻乾旱,大地奄奄一息,2021年,盧碧颱風挾帶西南氣流,高雄市桃源區明霸克露橋,遭暴漲溪水沖毀,山區頓時成為孤島,李鴻源前內政部長說:「氣候變遷也好,各式各樣的災害,是隨時可以發生的,隨時會發生的」。

林惠如農村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說:「極端高溫極端的低溫,這已經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李鴻源前內政部長說:「颱風沒有規範的,其他的災害呢,地震呢水災呢火災呢,我們有沒有可能這個社區,有足夠的能力,可以來幫助自己」。

極端氣候加劇,人類付出慘痛代價,當豪雨、熱浪,無可預期,當毀滅性天災,成為現在進行式,全世界進入緊急狀態,天災教會我們的是,生存之戰得從社區做起,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