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老工藝|霓虹不滅 復古與創新|華視新聞雜誌

蘇韋宣 採訪/撰稿 李宇承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七彩夢幻的霓虹燈,曾在1960到1980年代,稱霸全球各大城市的夜景,這股潮流當時也風靡台灣,像是台北市的西門町和忠孝東路,都處處閃爍著霓虹,成為繁華城市的地標。霓虹曾是喧囂夜生活的代名詞,但曾幾何時,這樣的光景再也不復見呢?今天我們要帶您前進,全台所剩不多的老工廠,來探究師傅們如何巧手打造美麗的霓虹燈光,讓復古風潮重回街頭,而工藝大師,又如何將霓虹炫爛的色彩,轉化成動人的科技與藝術作品,老工藝的傳承與復興,一起品味。

台北車站周邊,霓虹招牌沿著中華路延伸到西門町,引人進入美麗夜生活,也成了台北繁華的地標。直到1985年中華商場被迫拆遷。資料畫面(1985年)說:「這些曾經光亮一時的廣告霓虹燈,今天晚上將是最後一次的閃亮。基於安全理由,明天開始廣告公司必須要自行斷電,進行拆除工作。」

中華商場熄燈後,霓虹的風潮也走下坡,1990年代成本低廉無須技術門檻的LED燈崛起,只剩寥寥可數的老工廠,默默守護著傳統工藝。斗大的招牌,仍堅持用老樣式,位在新北市的霓虹工廠,傳承超過20年,見證行業的興衰。

手勢輕鬆熟練,是累積50年的老經驗,李茂富老師傅身兼老闆,在霓虹招牌的全盛時期,主打外銷市場,生意好到拓廠中國,客戶來自全球風光無限。霓虹燈師傅李茂富說:「那個年代因為廣告都需要霓虹燈,所以那個年代,隨便開一家霓虹廠都可以生存,我當學徒的時候,工廠都集中在西門町,一個縣市最少都有三、四家,五、六家。現在我看一個縣市,要超過兩家都很困難。」

筆畫簡單的英文字,做工也馬虎不得,就是這樣的細心和手藝,才讓李茂富在歐美市場搶下一席之地。記者說:「好漂亮很特別,跟LED看起來有不一樣的感覺,這很柔和眼睛可以直視。」老工藝做出新口碑之後,國內正好出現復古風潮,為夕陽產業再創生機。李茂富說:「繼續下去的時候,想法是東西這麼漂亮,不捨得這個技術失傳。」

三年前女兒辭掉服飾業的工作,回來承接爸爸的好手藝,從零學起。李茂富女兒李佳蓉說:「我覺得對我來講,這個比中文字還難一點,剛好他在彎這個的時候,我出去工作,所以我沒看到,不然我一般都是看他做出來,然後去仿效他怎麼去做出來。有時候趕工的時候,他可能一站就是一整天,只有吃飯的時候是坐著,剩下都站著,也不好意思他站在那裡,然後我坐在那裡看。」

跨越不同世代,如今霓虹也成了跨領域藝術的媒材,為年輕人創造產業新機會。李佳蓉說:「我們也在努力謀生中,我覺得是品牌差異與合作設計的師口耳相傳吧。我們這次在高雄燈會,有做一組也是設計師的,在駁二特區那裡,是動物園。我是為了傳承他的心血,所以回來的,如果要轉型的話,我當初就不會回來了,就讓它直接結束就好了。其實我也不想讓它失傳。」

李茂富說:「女兒跟兒子要回來接,我很高興,因為我可以退休了。但這個產業是已經沒有了沒有錯,但我一直的理念就是,這個產業還是很漂亮的。」記者蘇韋宣說:「40年後充滿現代感的LED燈泡,幾乎稱霸西門町夜景,但是不少店家,卻精心掛起霓虹燈招牌,吹起復古風潮。」

餐飲業者賴玠志說:「可能拿到餐點的時候,對著我們招牌拿著食物這樣拍。」賴玠志說:「霓虹燈呈現出來的色彩,會比LED來得真實,主要是想要呈現復古的感覺。」以餐飲業、服飾業為大宗,招牌和造景重燃這股風潮。記者蘇韋宣說:「民眾走在西門町街頭,抬頭仍有機會一睹,霓虹的美麗光芒。」

除了醞釀重回庶民生活,它也大膽走進藝術殿堂。霓虹藝術家黃順樂說:「這件作品的名稱叫極光,它主要是一個單極的一個霓虹。這個底下這個箱底,給它一個正極的電源,利用大氣的接地做為它的負極。」

來到玻璃工藝之都新竹,博物館內這件閃閃發光的霓虹作品,在一片靜態展品中特別搶眼,而它出自全台少有的霓虹藝術大師黃順樂。霓虹藝術家黃順樂說:「LED取代霓虹燈以後,我重心就放在創作這一方面。」現在看到的這個紅色它是螢光粉,裡面藍色線條是氬氣跟氙氣的混合光線,因為氙氣是一個活潑氣體,所以看得到它一直在動。

霓虹藝術家黃順樂說:「這一碰會會麻麻的,而且會改變它。對因為它是單極,但你的手跟大地是相通的,所以它就會經過你的手,然後導到你的身體跟大地接地。」只可惜在工藝館中的展品,因為電壓過高,民眾恐怕無法實際觸摸,但黃順樂隱身在新竹山林的工作室裡,有多件類似創作,掀起霓虹新革命。

黃順樂說:「這件作品它是一個單極的作品,它主要的特色是模仿紫藤花的個造型。這片葉子是一個空心的葉子,我們用玻璃成形把它抽真空以後,把惰性氣體跟螢光粉充在裡面。這個是用感應式,就是必須要實際接觸,它才可以發光。」

黃順樂說:「其實我開始學霓虹燈,是因為我一個親戚。我的姑丈是在桃園,就是做霓虹燈的商業廣告。看到這個東西這麼美,就一直想說,這個東西可以學的話真的很棒。因為民國60年以前,鄉下的小孩子除了燈泡以外,要看到其他燈飾是很難的。」

黃順樂受到國外藝術家的啟發,投入創作已經超過30年,更把國內的霓虹燈,拉升到藝術新層次。在黃順樂手中,霓虹之美被極致發揮,作品也被日本神戶琉璃珠博物館典藏。黃順樂說說:「這件作品叫晨曦,這個景是我們工作室前面的一個景,早上的時候會呈現這麼美的光。用背光的方式,表現出霧氣跟暈光的感覺,因為LED是單向發光,但霓虹燈是360度的一個圓管,360度都在發光,所以暈光的部分很好。」

黃順樂說:「雖然走藝術是一條路沒錯,但是國內願意學這種東西的人其實不多,國外反而比較多。」黃順樂盼望,他對霓虹的熱愛,也能感動人心。拍攝現場他突發奇想,要讓採訪團隊實際體驗。黃順樂說:「講軟了以後拿下來,你就離開火壓下去,然後慢慢地轉,往前轉比較平均。好不要轉了,這樣抖一抖之後像麵條,等下一個順時針,一個逆時針拿出去。轉轉再轉再轉,好停不要再轉了,要有點造型的話,就稍微給它彎一下。」看似簡單的步驟,實際上處處是功夫。

除了傳統的氖氣通電會發出紅光,其他色彩得靠螢光粉,加上氬氣和水銀增添變化。封好燈管先抽真空,再灌入惰性氣體,通電後霓虹在眼前閃閃發光。黃順樂說:「沒有什麼光可以取代霓虹燈這種光線,我想在我可以做的範圍內,是可以把它傳承下去的,但現在學的人,真的是很少。」

身懷絕活,職人們仍在等待有緣人,讓好手藝薪火相傳。他們的熱情,持續讓霓虹發光。而當世人以為這項工藝,即將走入歷史的時刻,他們正努力不懈,讓工藝昇華為藝術,並待後人接棒。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