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葦草蘭種回家|搶救一線生機|華視新聞雜誌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您是否曾經在田邊、山坡上,看過這種粉紫色的美麗花朵呢?它名叫葦草蘭,因為型態貌似蝴蝶展翅,台語也稱為蛾仔花。葦草蘭曾是中部以北,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常見植物,受到道路開發、棲地破壞以及民眾使用除草劑的影響,目前野外族群數量,已經剩下不到150株瀕臨滅絕。十年前一群貢寮農民,堅持友善耕作,守護水梯田濕地生態,竟意外替葦草蘭,留下最後一片淨土。但由於數量實在太過稀少,特生中心和在地居民,也合作展開搶救,復育工作如何進行,又遭遇哪些挑戰,才能將珍貴的葦草蘭種回家,接下來帶您來看。

入冬後的貢寮萬籟俱寂,人稱蕭二哥的農民蕭春益,不顧田水冷冽,依舊捲起褲管到農地裡報到。農民蕭春益說:「這個土地是祖先傳承下來的,捨不得放棄,對這些土地,對這些梯田有感情,想說能種多少,就繼續維持種多少。」貢寮特有的水梯田,依偎山勢鑲嵌在層巒起伏中,陡峭狹長,大型機具無用武之地,只有這隻名為闊角的水牛,二十年來不離不棄,是蕭二哥不可或缺的絕佳拍檔。

蕭春益說:「水梯田幾乎都是靠人工,留在這邊的年輕人很少,像我們這種年紀,50、60歲的是最年輕的,再來我們的下一代,幾乎都不是很有興趣留在這邊。耕作的面積越來越少,會擔心以後面臨全部沒有耕作。」逃不過人口老化,青年出走的農村宿命,61歲的蕭二哥,成為貢寮少數堅持守護梯田的「年輕」農民之一,卻也意外拯救,田野間瀕臨滅絕的美麗身影。

蕭春益說:「小時候,我們父親那一輩,他們教我們的稱它是蛾仔花,蝴蝶花的意思。依我們的記憶是一直在我們田區裡面,就有看到這樣的葦草蘭。夏天它會特別明顯,因為它開花,所以田壁上面會看到,有很多的花朵。」身型纖細,自信挺立在田壁上,乍看之下,與一般雜草完全無異。眼前這株翠綠植物,是全台族群數量,僅存不到150株,極度瀕危的原生植物葦草蘭。

農委會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助理研究員李權裕說:「它在台灣的分布,是中部以北,大概海拔一千公尺以下,在早期是滿多的,現在因為環境的改變、土地的開發、除草劑的使用,大概也不到200株了。」過去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田埂間,向陽的草坡上,總能見到葦草蘭美麗綻放,近年因棲地破壞,農藥濫用問題,漸漸失去蹤跡。直到2014年,才在堅持友善耕作的蕭二哥田間,重新被發現。

蕭春益說:「不能用除草劑,現在用除草劑,可能會讓它減少的速度越嚴重越快。田裡面的管理方式,就是友善耕作沒有在用農藥,所以除草劑也幾乎都用不到,還是用手工來除草。」為了保護珍貴稀有的葦草蘭,生長地點不能曝光,採訪小組繼續跟著蕭二哥往山上走,更目睹葦草蘭一大威脅。蕭春益說:「這麼高的芒草其實都要清除,清除乾淨以後,葦草蘭才有成長的空間,太茂密葦草蘭不適合,主要是陽光會照不到,被覆蓋了成長不起來。」

1980年貢寮水梯田,耕種面積尚有上千公頃,但近年陸續棄耕,2006年僅剩不到12公頃。濕地動植物棲地急遽消失,釀成生態危機。和禾生產班農民劉恩豪說:「這邊的田埂比較濕,不好走,大家靠外側一點,比較不會陷下去。這棵開花的是台灣澤蘭,它滿香的。我們的田都沒有在灑除草劑,所以它們就會自然地生長出來。」一方水田滋養無數生命,2011年林務局啟動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計劃,在地農民串連,組成和禾生產班,替瀕危物種,留下最後一片淨土。

和禾生產班農民劉恩豪說:「水田上面浮著,是日本滿江紅,冬天的時候會比較冷就會變紅。然後看下雨之後水珠,這樣子在水面上,其實還滿好看的。像這種浮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如果水田是會放乾的話,就沒辦法生存。」人禾倫理發展基金會專案經理郭俊麟說:「可以看到這邊有一個小黃花的,這個是挖耳草,它是一種食蟲的植物,數量跟分布都很少了,是瀕危的等級。」

人禾倫理發展基金會專案經理郭俊麟說:「這個白花紫蘇,它是接近受脅。田裡面看到的水草,其實在平地,有一些以前都滿常見的,但是現在你可能只能在我們這邊看到它,這些田間的伴生植物,它跟水田一起長大。我們不用刻意地去保育它們,我們請農民維持他們的耕作方式,那這些田間的伴生植物,也可以一起被保留下來。」當環境恢復自然樣貌,許久不見的生物,也紛紛重現山林。郭俊麟說:「現在看到這個,是紅娘華,算是沒有那麼容易見到,牠喜歡的地方是邊界。水田裡面有很多種生物,但田埂還是一個必需的環境,農民每年去維修這個田埂,維修出來不只是植物會利用,也會有像紅娘華中華水螳螂,他們會在水中利用田埂的空間。」

友善耕種模式,牽動生態消長,但要說服農民加入,起初並不容易。郭俊麟說:「你就想像有個人,今天接到一個電話,你可能會覺得這是詐騙。所以其實在人禾剛進來的時候,的確會需要爭取到農民的信任。」保育之路走得艱辛,2011年林務局透過示範計劃,發放生態服務給付,當農民守護生態,維護棲地環境,便能領取補助成為改變契機。

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科長石芝菁說:「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在水梯田這樣子的環境,大概一公頃有三萬塊,我們也支持農民,用一些活用保全的方式,來對待他的土地。譬如說他經營草生田埂,或者是說移除外來種,那樣子可以領到第二層的給付,最多可以有兩萬塊。」

記者陳沿佐說:「在和禾生產班,一群農民的共同守護下,維護了貢寮特有的水梯田,潮濕又向陽,適合葦草蘭生長的環境,也延續這群美麗的瀕危植物,一線生機。」和禾生產班農民劉恩豪說:「這是葦草蘭的花,我們前兩年都會做人工授粉,今年就走自然授粉。它的花期大概是六月的時候,會開到差不多十一月。它很有趣喔,它是一次開大概一朵或兩朵而已,它不會一次開很多朵,所以它花期可以這麼長。」

花期進入尾聲,農民頻繁穿梭田間,想方設法替葦草蘭傳宗接代。和禾生產班農民劉恩豪說:「像這個果莢裂開,它的粉會直接就掉下來,下面發芽的機會會比較小。因為下面通常要蓄水,我會把它拉過來,把種子彈到山壁上去,剩下就讓它自然地落種,增加一點機會。」野外族群數量難以回升,2019年特生中心和貢寮農民合作,啟動人工復育搶救計劃。和禾生產班農民劉恩豪說:「我們跟特生剛開始合作的時候,會調查果莢的成熟度,看怎麼樣的成熟度,去做無菌播種的效果最好。我們剪給特生的果莢,會稍微挑一下,因為這邊這麼多,我們會找一些比較飽滿的。」

農委會特生中心經營管理組助理研究員張麗慧說:「這裡是特生中心,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我們做葦草蘭的繁殖復育,就在這個實驗室裡面來進行。」特生中心不到十坪的小小實驗室,成為延續葦草蘭命脈的重要基地。農委會特生中心經營管理組業務助理劉丞祥說:「因為果莢表面會帶一些微生物,或是其它我們不想要它存在的東西,在消毒過程中我們會用酒精,在它的表面做噴灑。最後就是進行果莢的修整,比如一些花蕊、乾掉跟果梗的地方,都是有可能藏微生物。」

健康壯碩的葦草蘭果莢,經過兩階段消毒,還得再放進儀器做超音波SPA,確保表面無菌,才能進行人工繁殖。農委會特生中心經營管理組助理研究員張麗慧說:「雖然它種子量很多,但是必須要跟蘭菌共生,它才能發芽,其實它的發芽率是相當低,可能會低到0.04%以下。我們現在用無菌播種技術,讓它可以在培養基下面,順利地發芽跟後續的生長。」

為了讓葦草蘭寶寶,在遠離自然的實驗室裡發芽茁壯,研究人員不斷摸索,才打造出最適合的生長環境。農委會特生中心經營管理組助理研究員張麗慧說:「我們試了7種播種培養基發現,在四分之一K,馬鈴薯跟香蕉成分,它長的狀況是最好的,播種在這樣的培養基底下,發芽率大概有80%、90%左右。」恆溫25度,嚴格管控每天日照16小時,葦草蘭幼苗,努力吸收養分,期盼回到山林的那一天。

農委會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助理研究員李權裕說:「出瓶之後,我們就會進溫室,溫室長到一定的階段,我們會讓它從溫室移到外面。移到外面的過程,我們叫做馴化,讓它適應真正在外面那些陽光、水分的天氣。」

記者陳沿佐說:「葦草蘭的復育,其實並不容易,從一顆種子,到可以移來戶外的植株,至少要十個月的時間。而像這些小苗,要移回原生地,又要再等個半年。」李權裕說:「出去的這些對我們來說,就像我們出去的小孩,我們其實滿希望,它在野外可以適應得很好。在野外可以自然繁殖,生生不息。只要它原生地的棲地環境,能夠維持像以前那樣子,這些東西回去到它們應有的環境,就可以扮演它們在生態上的角色。」

興高采烈來到戶外,近20位貢寮國小高年級小朋友們,正在進行與貢寮在地記憶,息息相關的自然課。郭俊麟說:「我們今天主題有關植物,葦草蘭它現在剩下很少了。保育人員花了一年十個月,用心培育的葦草蘭,終於結束漫長旅程,返回久違的故鄉,最主要是泥土不能覆蓋在它的頭上面。」

貢寮國小學生楊博軒說:「我們剛才在種葦草蘭,我們用手拍一拍,還有掛上名牌。」親手種下幼苗,仔細觀察記錄,保育觀念也深植在孩子心中。貢寮國小學生吳睿哲說:「你也可以叫你認識的人,來幫忙保護這個草。」貢寮國小學生黃泓鑫說:「它很稀有,只有四個地方有,而且好像不到150株,所以真的要好好愛護它們。」

一群人、一個社區,讓曾經消失在台灣的美麗,再次綻放迷人丰采,葦草蘭回家的故事,更讓眾人堅信用心守護土地,生態終將生生不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