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宗良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化的社會意味著老年人在整體人口結構中所佔比例增加,罹患失智症的老年人也相對增加,同時也代表著有更多的家屬需要照顧家中的失智老人。也因此,照顧者本身的調適和技巧也成為了「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指導重點之一。
失智症如退化成小孩 需要照顧者更多的理解
戲劇《你好,我是誰》裡,醫師曹汶龍(寇世勳飾)說:「所謂失智,就是大腦退化,從成人退化成小孩子再退化成嬰兒」,然而,退化是無法改變的,就像生老病死一樣,知道家人得了失智,家屬會很難過,病患自己也會很恐慌,而家屬能做的,就是學習陪伴和照顧的技巧,讓失智症患者在退化的過程裡不至於害怕,同時也幫助彼此,去找到和諧、自在的相處方式。
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失智者由於認知功能的退化,自我照顧能力將逐步退化,身為照顧者,需要依失智者在行為與身體功能上的變化,適度調整照顧方式與溝通方式。在日常生活方面,依病程的發展,日常生活事務處理日漸困難,且因為每一位失智者腦中受損的部位及程度不盡相同,可能會出現不同障礙,照護也具個別差異。
除了在語言上可能出現無法理解照顧者所說的話或只理解一部份、讀寫能力逐漸退化、失去社交技巧,可能會打斷他人言談、對他人言談充耳不聞、流暢但無意義的言語、無法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感受等,以致於產生溝通不良問題。
此外,在居家環境安排方面,需要照顧者與家人特別留意,以防止意外的發生,保障生命與財產的安全,進一步,居家環境及活動安排能提供失智症者適度的刺激與活動機會,讓失智者在環境中能感到自在與安定,讓失智者仍存有的功能發揮到最大,降低依賴性,進一步可減少問題行為及照顧者的壓力,並提昇生活品質。
照顧者本身更應該健康 才能好好照顧失智者
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症伴隨特殊的精神變化與行為改變,不僅患者辛苦,照顧者更容易心力交瘁,進入照顧歷程後,誰都無法預知這歷程的長短,因此,照顧者必須有長期作戰的準備,並做好自我調適。
除了要了解疾病本身,也要熟悉醫療系統,去瞭解社會資源網能提供什麼樣的協助,同時還要面對家庭裡其他家屬,以及自己工作及經濟上的安排,更重要的,看著父母逐步退化,一點一滴地喪失功能,直到連自己的子女也不認得,這過程令子女心碎,父母雖未過世,做子女的感覺上卻已失去他。子女經常無法接受面對父母退化的事實,期待著有奇蹟出現的一天,特別是父母年紀還不是很大,或者是子女才剛想要多陪陪父母時。
瞭解照顧者可能面對的挑戰後,照顧者可開始有所準備,照顧幼兒的歷程通常是可計畫和事先準備的,但是,照顧者角色通常是突如其來、預期之外的。即使面對年邁的父母,雖知其退化失能的機會隨時來臨,也鮮少有人事先準備好,等著父母或家屬失能時可以照顧他們。
台灣失智症協會為照顧者擬定了指引,在失智症協會的網站上,除了有失智症照護原則及照護技巧,也提供資訊協助照顧者做自我調適,從照顧者要面對的挑戰,到該做的準備及調適,還有照顧者本身的權利,都有完整的指導教學,也提供各式的協助。
同時,失智症協會也舉辦「家屬講座」,鼓勵照顧者多與他人交流、學習照護技巧,照顧者本身需要有人陪伴、鼓勵,也需要有人可以傾吐心中壓抑的情緒,倒出心中的垃圾。因此,各地失智症協會或醫療院所陸續舉辦失智症家屬支持、互助團體、照顧訓練班以及失智症相關講座等。
「你好,我是誰」 帶你認識失智症的故事
華視即將在19日2100播出戲劇「你好,我是誰」,講述關於失智症的故事。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失智症的比例相對居高不下,失智症的患者有可能就出現在你我周圍,而戲劇「你好,我是誰」除了看見醫者仁心,也能看到一個個家庭為了照顧失智症患者所背負的壓力,雖然大多數的失智症無法治癒,但能共同為失智者努力的事,是將輕度失智的時間延長,進而延緩退化的速度,並鼓勵失智者維持、自理日常生活,減輕照顧負擔,也能透過戲劇,對於他們更了解與同理一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