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西進中國三十年|淘金到轉向|華視新聞雜誌

Siku Yaway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中國擴大對台灣的經濟報復,除了拿台灣食品業以及農漁業的進出口開刀,還有另一個面向值得觀察,也就是台商。1990年代,台商開啟了西進中國的淘金風潮,回顧這段長達30年的歷程,有些企業或許賺進了大筆獲利。然而隨著兩岸關係,與近年來美中貿易衝突、疫情等影響,台商版圖正悄悄挪移遷徙,對中國的投資已較往年冷卻,有企業轉身返台投資,也有轉往新南向國家。經濟貿易因應兩岸變局,該如何布局發展?來看我們的報導。

1988年,中國公布一紙「關於鼓勵台灣投資的規定」,時隔兩年,台灣開放對中國間接投資及貿易,兩岸關係宣告解凍,台商就此開啟西進中國的淘金風潮。中國河北省代表(1990.7.3)說:「向台灣同胞,表示河北省機電工業,對台灣同胞熱烈的歡迎。」中國地方代表(1990.7.3)說:「有一個很大的鑄造廠,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我願意幫助大家安排參觀。」記者盧秀燕(1990.7.9)說:「由於天氣冷、距離遠,台灣的商人比較少到哈爾濱市投資,不過哈爾濱的資源豐富,勞動力便宜,未來很具有發展潛力。」

當年,中國對台灣,引資用心遍地商機,各省都有招商優惠,不少台商都曾領教,前往考察所受到的尊榮待遇。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說:「二、三十年前,我們去的時候,中國真的是還沒有發展的階段,。包飛機去,還可以到人民大會堂去擺國宴,那是很風光的啊。」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一方面,我們的資本需要找出路,因為在台灣受到很多成本高漲的影響。二方面,剛好中國非常需要人家投資,而除了台灣以外的國家,又特別地抵制所謂的八九民運,所以就變得一拍即合。」政大台史所教授薛化元說:「我覺得很遺憾,我們一邊在聲援天安門的學生,卻用經濟在支持中共政權,所以應該講,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發展的第一桶金,台灣的資金功不可沒。」

受惠於中國便宜勞工和充足原物料,1992年台商赴中國投資項目,共有6,430項,協議投資金額超過55億美元。儘管李登輝採取戒急用忍政策,仍擋不住台資西進趨勢。台商的成長,富了自己也拉拔了中國的地方經濟。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說:「投資的集中度有大幅地提升,30%上升到83%,到2010年ECFA簽訂那一年,就是台商到中國投資的高峰。過去的廠商,毛利率可能是在6%以上,台灣本地大概是4%左右。」

不過這段黃金歲月,隨著國際關係、中國經營環境的惡化,起了變化。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說:「中國也開始取消對台資的優惠,開始提升他們的工資匯率、社會保險,使得台商的成本不斷墊高。2012年之後,台資在海峽兩岸的投資的毛利率,就逆轉了。」

學者分析,30年間,台商歷經三波的遷徙潮。第一波,從1990年代開始,台灣資本外移找機會的「鍍金時期」。其次是2008年爆發亞洲金融海嘯,中國土地及勞力成本,逐年墊高,掀起台商出走潮的「巨浪時期」。最後則是太陽花學運後,自2015年以來,台資明顯外移,加上美中貿易戰開打,勞力密集和高耗能產業,紛紛將重心移出中國的「退潮時期」。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說:「台資加速撤離中國,到南向國家去投資,一般來講,都是先從越南開始,然後就是緬甸、泰國。」越南第一大城胡志明市,居住人口超過一千萬人,能快速簡單出餐的小攤子,是台商瞄準需求而打造的,連鎖餐車一推出,迅速在當地拓點逾百處。

越南台商聯合總會輔導總會長許玉林(2019.3.9)說:「胡志明市的家庭,外食的人口比例非常地高,幾乎沒有人早上起來煮早餐,幾乎都買外面的。他的消費力起來了,需求在那邊,當然我去做這個生意。」

台灣人許玉林在越南耕耘25年,觀察當地人飲食習慣,嚐到獲利甜頭。南向投資的台灣商人日漸增加,華視新聞團隊曾前進越南,看見就連台商子弟教育需求,當地政府也無法忽視。這裡是越南,唯一可以升台灣國旗的地方,共產體制國家的越南政府,之所以特別默許,源自於台商三十年來的努力,透過經貿交流,跨越政治鴻溝。

台商不只在越南闖出一片天,根據經濟部資料顯示,目前在緬甸的台商約270家,投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台灣知名的蕾絲製造廠,2019年也搶進布局。自動化機繡,做出多樣的蕾絲款式,再透過繡花或鑲上亮片跟亮珠,增添附加價值。華緬開發公司董事王逢偉(2019.12.6)說:「林志玲結婚的婚紗,有一套就是我們的偉特蕾絲。」

台商西進中國三十年,經歷鍍金年代到冷卻撤退,淘金風雲錄逐漸淡出中國。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說:「去年,南向投資跟中國投資,大概是打平,各占三成。我們估計今年2022年開始,南向國家投資額,就可能會超過到中國的投資額,也就是新南向政策,開始慢慢發揮作用了。」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說:「版圖在重整中,特別是如果美中這種大國博弈,發揮到淋漓盡致,會慢慢地兼併企業,對台商來說也要提早布局,開始慢慢地做一些長期的布局。」國際局勢變化大,中國投資環境又深具不確定性,對台灣企業來說,赴中投資誘因不再,而下個發光舞台在哪裡?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說:「現在習近平政府說要共同富裕,就是有錢人還要再拿錢出來,你毛利率已經降到3%了,你讓他再拿個1%2%走,再下去就要虧錢了。」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說:「供應鏈的韌性,從過去的全球化,變區域化變在地化。但現在還考慮一個因素,就是地緣政治,所以將來紅色跟非紅色供應鏈,這些東西都要納入整個供應鏈的考量因素。」

走過30年,台灣企業累積經驗和教訓更具世界觀,也更能靈活因應站穩每一步,提前審視布局,才能確保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