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雙語 淪軍備競賽?|失速的雙語列車|華視新聞雜誌

徐敏娟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梅志銓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2018年,行政院通過「2030雙語國家」政策,從小學到大學,總共投入125億元的經費,希望提升台灣人的英語能力,加強國際競爭力。但政策上路五年了,成效如何呢?採訪團隊追蹤發現,在教學第一現場,出現了不少亂象,有學者形容失序的情況,就像是各地方政府的英語教育軍備競賽,包括雙語師資以及雙語教學品質,都讓人憂心,而弱勢學生的求學之路,未來會不會更弱勢呢?「失速的雙語列車」深度報導,帶您追蹤。

在民族國小的走廊上,從教室課堂傳出來的上課聲,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全都在說英語。美術教師李如茵,備課時利用顏色和圖像,融入生活化的英文單字,讓國小學生,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在雙語美術課,能學美術也能學會英語。

雙語美術教師李如茵說:「有一些,是比較沒有這麼常聽英文的孩子,他們就會很需要視覺輔助,幫助他們理解講的是什麼,也不用讓他們太依賴中文。雙語課本身的目的,就是語言要拿來使用的。」

台北市民族國小校長黃耀農說:「去年就開始我們第一年的雙語課程教育,今年是第二年了。但事實上在五年前,我們就參與教育部一個前導課程,目前我們是一、二年級,有三分之一的課程用雙語授課。其他四到六年級,我們除了英文課之外,還有英語融入的課程。學生的聽力,明顯是比以前好,老師用全英語上課,其實孩子都可以聽得懂,越來越多的孩子,可以用英文回答問題。所以我覺得,創造一個這樣子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在生活當中使用英文,這是雙語課程很重要的目標。」

走進台北市萬華國中,教室裡正在進行的是雙語家政課。生活類型的課程,加入英文,不同以往中文授課,學生上課興趣增加,也自認英文有進步。台北市萬華國中九年級學生說:「我覺得聽力有進步,可能聊天的時候,就突然迸出一些英文,像家政老師會用英文講解食譜的步驟。」

教育部和國發會的雙語政策計畫書,政府在110年到113年先砸125億元,目標在2030年,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化思維的願景。要求2024年全台高中、國中和國小,各要有60%的學校,實施全英語教學的英語課。2030年,全台高中以下的3883所學校,達到100%全英教授英語課。

這樣的目標和願景,下達到了地方教育局,卻演變成了失序的競賽。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國會聯絡人羅德水說:「上面已經訂了政策,底下就是一直被壓迫要去執行,而且它產生很嚴重的軍備競賽。比如行政院講2030年,台北市是首都就說我2026年。教育局只好壓迫各個學校趕快跟上,我覺得教育已經弄到自欺欺人,這個不是教育的核心的價值。我們現在看到就是一堆亂象,英文稍微好一點,但有可能就是各個科目的弱化,不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實驗品。」

擔任全教總文宣部主任的羅德水,有20年以上的教育資歷,他提出警告,而其他教育界專家同樣有感。師大教育系教授林子斌,身兼教育部國中小雙語教學計畫主持人,他直言過度重視KPI,會忽略教師傳授學識的教育本質。

台師大教育系教授林子斌說:「太過重視所謂的KPI(績效指標),很多學校在準備不及的情況下,做起來絕對會有落差的。KPI它不是壞事,它是一個手段,但不要把它當作最終的目的。我們看到很多縣市局處,他們在講的時候,都說我這裡有多少間雙語學校,看的是數量。如果學校沒有準備好,傷害最大的絕對是學生跟老師,目前我覺得在國中小,這是很大的問題。也會有老師,是有人來看的時候做,但是沒有來的時候就講中文。」

雖然教育部的雙語政策目標是2030年,但在台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中,預計2026年,達成所有公立國中、小學,通通轉型成雙語課程學校,硬生生比中央提早4年。對教學第一現場,帶來的衝擊跟亂象,讓學者們憂心忡忡。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國會聯絡人羅德水說:「有一些縣市考教甄時,國文老師用英文考,還要用英文面試,但未來要教的是國文,因為它強調雙語教學。強調老師用英文上體育,到底是在體育課學英文,還是用英文要教體育,我覺得有一點本末倒置。」

林子斌說:「還有一些地方的老師覺得,雙語教育是全英語授課會害怕。很多學生可能來學校,本來用中文上家政課、童軍課很開心,當盲目地用很多很難的英文給學生時,學生一定會對這個課沒興趣。當學生聽不懂的時候,語言不一定進步,但是學科又被犧牲,因為他聽不懂老師教學的內容。」

在這波勢在必行的雙語政策巨浪下,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會不會被淹沒?而教師的教學熱忱,又是否會遭受挫折?這是台灣正面臨的雙重考驗。在教育部網站中,明文規定,無論國民小學還是國高中的教師,都要有CEFR B2等級,或以上的英語能力。CEFR是語言能力參考指標,B2屬於高階級,相當於多益785分以上,全民英檢中高級。

林子斌說:「以國中小需要B2,以我來說是滿高的。今天要求教音樂的老師、教體育的老師,要有英語系畢業的程度,我們有多少老師有這樣子的能力?有沒有任何人告訴我說,當初其實是有很好的研究,做了很好的判斷,設定B2語言能力標準,是雙語學科老師適當的標準。今天這個老師有B2的語言程度,並不代表他能夠用英語教他的學科,這還是兩件事情。語言程度絕對是很多老師,要不要做雙語被卡關的第一個地方。」

有25年教學經驗的體育老師程峻,坦言雙語教學的備課過程,幾乎要把過去累積的教學經驗打掉重練,有很多困難和來自學生的挑戰。

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程峻說:「困難重重,因為我們是第一批開始做的,所以之前沒有人做過,沒有同領域的老師能夠共同備課。我現在講中文突然要切到英文,切到英文又立刻要回到中文,這個過程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非常難掌握的。英文這樣去進行教學,沒有考量到學生吸收的程度,造成說整節課都在講英文,學生聽不懂,自然會產生很大的排斥。」

台北市國中童軍教師江潔說:「有學生會覺得,老師英文好像也沒有講得多好,卻在那邊融入雙語。剛開始會有心態上的玻璃心,這麼多的科目大家都要弄雙語,會有滿大的壓力。而且我覺得,現在的制度滿嚴格的要到B2,已經是多益將近金色證書。很多老師已經太久沒有碰英文,太久沒有去好好地坐下來考試,突然有這層壓力,會造成現職老師滿多不同的聲音。」

教師們頂著各種壓力,上增能課,提升雙語教學能力,努力拿到B2認證,回到教室還要被學生質疑。但教育部澄清,從來沒要求雙語教師要有B2證明。

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組組長林祝里說:「我們並沒有要求,參與雙語實驗教育的老師,要達到B2等級。建議說B1以上的等級的老師來參與,這樣會更好。到了2030年,至少會有1萬5千名的雙語教師,達成3883校每一校,有一個雙語教學人員,應該是沒有問題。」

在民族國小擔任美術雙語教師一年的李如茵,大學就已經拿到B2證明。台北市民族國小美術雙語老師李如茵說:「混血兒的小孩,移民來台灣的小孩,或是從小就是全美語長大的孩子,其實他們中文跟英文的程度,可能是差不多的。自己在現場有遇過二年級的孩子,跟我講到Bacteria(細菌)這個字,我有這個能力可以去回應他。」

記者徐敏娟說:「現在在國小校園裡面,可以看到各種英文單字和英文標語,因為教育部推動雙語政策,要打造全英語的教學環境。只是雙語和外籍師資,在都會區的學校還有待補足,那麼在偏鄉學校呢?」

新北市萬里國小校長余昆旺說:「其實偏鄉老師不好找,好的工作當然希望在市區,生活機能方便。但是在偏鄉交通就是一大問題,相較於都會區,偏鄉要尋找適合的師資,是會比較不容易。」

新北市的萬里國小是偏鄉小學之一,配合新北市教育局的雙語政策,學校裡有一名來自美國的外籍教師,負責全校一到六年級的雙語英語課。新北市萬里國小教學組長陳佩儀說:「第一年很辛苦,我覺得對外師很辛苦,對我們自己也很辛苦。協同教學跟自己教學不一樣,外師其實沒有師資訓練的背景,他來到第一現場,我們就是手把手的教學,所以外師要去跟不同的英語老師做備課。」

陳佩儀說:「我們這個學區裡面,其實沒有英語補習班,能像市區補習機構幫助你。所以學生學英文的時間,就是學校兩節或三節課,沒有機會複習,所以會有一個狀況是,他可能學了就忘了。」

記者徐敏娟說:「教育部推行雙語政策,實施到目前為止已經五年,因此在各個國小校園裡的教室,都可以看到有外籍教師在裡頭教英語的課程。」

林子斌說:「在台北市蛋黃區的國中可以操作的,拿到花蓮市的國中可能就沒有辦法操作,因為學生的程度,跟整個的脈絡不同,某種程度要先解決偏鄉目前的問題。如果今天是一個外師,在學校可能要跟三、四個領域的老師合作,會不會錯亂?外師不會講中文,我只能用英語跟他共備,體育老師跟外師共備時,還要有一個英文老師幫忙,那為什麼不是本國籍的英文老師,跟體育老師來共備,兩個一起上。如果體育老師不需要協助,就可以跟外師共備,把他要教什麼內容跟外師講清楚,那自己來雙語授課就好啦,代表英文程度還不錯。講到外國人都聽得懂,這幾節課在教什麼,那為什麼不能自己教我的學生。」

雙語政策列車朝向2030出發,目前在國小到大學的教學現場,雙語教育正如火如荼進行。只是剩下不到十年的時間,這輛列車,是沿著軌道前行,還是失控高速狂奔,會不會有更多老師孩子跟不上速度,成了實驗下的犧牲品?迫切的難題,需要社會關注省思。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