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溪米計畫 守住一條溪|為家鄉做一件事 |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花蓮縣

如果能集合眾人之力,為家鄉做一件事,您心中的願望清單是什麼呢?花蓮縣富里鄉內的主要河川鱉溪,是秀姑巒溪的支流,也是農田重要的水源。但是近十年來,生態產生了極大變化,溪裡頭原本的中華鱉和原生魚種,數量大幅減少。在地農民,以自製魚梯架設在鱉溪,打造復育生態池,不只還魚於河,也要還水於河。「為家鄉做一件事」系列報導,首先前進花蓮,帶您了解富里農民,大家如何齊心,為家鄉守住一條溪。

無畏午後的炙熱陽光,富里省水稻工班的十多位成員,在潭埔堀附近,準備將第四代魚梯架設在鱉溪。富里農民張振岳說:「這條河是我們村子的命脈,沒有這條河就沒有產業了。」

張振岳是富里在地農民,當他發現鱉溪已經不復當年,不再是隨手一撈就有魚蝦的光景時,他決定集合在地眾人之力,守護鱉溪,為家鄉守住一條溪。張振岳說:「我在這條溪旁邊出生長大,抓魚玩水,是我小時候最主要成長的經驗,我對這條溪流印象非常地深刻。十年前吧生態都改變了,污染嚴重,溪裡面原生的魚種都不見了。」

水泥化工程,或許改變了河川環境,無論水速流域面積,魚梯的間隔與坡度都要精算。張振岳說:「魚梯是最不得已才要做的,因為水被阻斷了才要做魚梯。」他們試著以魚梯結合溪流,為河川的原生物種,開闢一條安全返鄉之路。

張振岳說:「大魚牠不屑走你的小魚梯,我們兼顧的是那些洄游性的魚,搭一條路,牠只要一點點水,水是連通的,牠基本上就可以慢慢地往上溯,回到牠的老家去。」記者李婉婷說:「做魚梯顧生態,富里農民共組省水稻工班,他們以木製魚梯,想方設法讓魚回家,幫鱉溪找回過去的美麗。」

直到這幾年他們才驚覺,守護環境必須要加快腳步,坐而言還得起而行,張振岳帶頭號召,大力結合各方資源,讓富里找回過去。魚梯架設前張振岳和阿美族藝術家莫言以及水利署第九河川局人員多次到潭埔堀現場實地勘查他們擘劃鱉溪的未來期待以魚梯為媒介讓河流當中原生魚種的回家之路不再充滿挑戰與變數

水利署第九河川局局長王國樑說:「魚也很聰明,牠會隨著嘩啦嘩啦的聲音,像在呼喚牠一樣,我們大家一起合作共同努力,有心要把它做好。」張振岳說:「魚牠會從海上面孵出來,一路往上游從那邊生蛋,卵又沖回到大海,周而復始這樣每年巡迴,牠的回家之路如果被破壞,回家會非常辛苦。」

全長16.9公里的鱉溪,位在花蓮南端的富里鄉,是秀姑巒溪流域26條支流之一,流域面積約50平方公里,2019年他們共同成立了「鱉溪流域管理平台」。王國樑說:「還石於河最重要的目標,我們讓河床不要再下切,石頭跟石頭間就會有很多隙縫,有很多生態,把我們的河床,像穿一層保護層保護起來。」

同樣在鱉溪畔長大的,阿美族藝術家莫言,眼見富里的命脈河流,即將走向生命盡頭,他也想盡一己之力,為家鄉做一件事。藝術家莫言說:「幾十年來回來照顧老人之後,才真正地認識這片土地,開始學習認識開始做傳承,在做的同時有很多感動,大家覺得這個鱉溪真的很棒,這是我們生長的,從小記憶的玩耍的場域。」

莫言說:「因為很多知識的交流,就產生了一種新的變化,重新看見這個地方,重新看見這條鱉溪,然後我自己會寫歌,感染到更多人,從事這樣子的事情。」莫言說:「對我來講這是一個從小的記憶,我小時候都在這邊玩耍,如果跟公部門沒有好好溝通的話,會變得越來越不像我們小時候的記憶。」

李婉婷說:「鱉溪上游曾經被養豬廢水污染,溪流經過整治改善了水質,農民開始和河川局合作,鱉溪的生態,也朝回到過去的方向前進。」張振岳說:「五年前這條溪流都還是咖啡色的,因為上游有大型兩個養豬場,最大量的時候養了1500頭豬,結果長年下來,它的廢水都排到溪裡面。」

撇除染因素,在地人以水量與流速評估,經常出沒的物種,有在沿岸的中華鱉,河道中的日本禿頭鯊,台東間爬岩鰍以及菊池氏細鯽。張振岳說:「鱉到處都是,為什麼只有這條溪流被稱為鱉溪,因為它很彎曲,轉彎的地方就常常遇見淤泥,那個環境是牠最喜歡的,天氣溫暖就出來晒背晒太陽,中午的時候會趴在石頭上。」

復興橋下,鱉溪流域的河床溼地,也是復育菊池氏細鯽的第二個祕密基地。張振岳說:「做實驗開始,這幾年我們把生態池,當成環境教育的園區,細鯽會躲在這樣的環境。」張振岳說:「菊池氏細鯽,是一個日本人叫菊池米太郎發現,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是台灣東部的特有種,這個本來是活在河裡面一大堆,後來這十幾年來不見了。」

2020年,他們在鱉溪上游,豐南部落的Timolan生態池,放入了13條種魚。張振岳說:「小時候便當裡面,常常用牠來當配菜,我也是吃這個魚長大的,現在我要還牠的恩情。」以植物和水源堆砌架構,落實還魚於河運動。

張振岳說:「因為外來種會進來,等到河川整治好之後,牠可以回去了,我們會把水路清乾淨,把它當成復育池,因為它就在溪邊,是原地復育最好的基地。經過這幾年,細鯽已經都完全保護在裡面,我們估計至少有近萬尾,可是當初,我們只丟了13隻種魚下去,還魚於河這件事已經達成,種我們保存下來了。」

張振岳說:「我的鱉溪米概念,這個名號是公共財,這個品牌是大家的,你願意在鱉溪沿岸從事友善耕作,從事有機耕作的這些農民,都可以加入我們。」

鱉溪米是他們共同的代名詞也是完整復育工作的開端。富里返鄉青年鍾雨恩,和在地農民結盟,齊心勾勒家鄉未來的藍圖。富里青年鍾雨恩說:「對我來講,我就是生活在這裡的人,我們自己的基地又是在鱉溪流域,所以我覺得是責無旁貸,因為大家都要一起做,它絕對不是只有一個人可以做得起來。」

張振岳說:「地方創生,對我們地方帶來很大的動力,青農回鄉他們也帶動一些氛圍。」每位成員,都是地方創生的重要元素。莫言說:「參與不一定要有很多的行為,或是作為,陪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多一個人就會多一分力量。」張振岳說:「募資然後籌備些公積金,可以用這個基金,來維護生態池維護這條溪流。」

富里鱉溪沿岸的農民,以生態為名,連結對土地的深深依戀。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