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8 12:00

巴西庫里奇巴 列UN"最宜居城市"

綜合報導

  位在巴西東南方的庫里奇巴是個小城,面積只有台北的1.5倍,人口只有175萬,都市建設的預算還不到台北的一半;但是它卻列名聯合國第一批少數的「世界最宜居城市」名單當中。而全世界只有三個城市,被全球智庫論壇賦予「全球永續都市獎」,庫里奇巴正是其中之一。

  這個城市更厲害的地方是,它除了注重環保永續,但同時也能不斷增加就業,成為全巴西人均月收入最富有的都市。連巴西經濟首府聖保羅的市長都曾經抱怨,庫里奇巴偷走了他們的產業。今年六月,里約地球高峰會上,庫里奇巴獲得「全球綠色城市獎」。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讚譽它是永續發展的標竿。一個半大不小的巴西城市,何以能成為世界典範?它究竟是怎麼樣運用創意,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可能?透過天下雜誌的報導,帶您一起來瞭解。

  浪漫熱情的拉丁音樂飄散在綠意盎然的街頭,這裡是位在巴西東南方的庫里奇巴,人口一百七十五萬的庫里奇巴是巴西的第八大城,但它卻包辦了好幾個巴西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它是中南美洲的最綠之城居民享有世界上最高的綠地比例,平均每位庫里奇巴市民可以分配到的綠地面積高達六四.五平方公尺,是台北市民的十三倍。

  同時庫里奇巴也是全巴西人均收入最高失業率最低的城市,每位市民平均月收入約合台幣2萬5千元甚至超越里約和聖保羅,是巴西全國人均月收入的兩倍高,經濟成長和環保永續,在別的地方常常是魚與熊掌,很難兼得,但在這裡,天平的兩端卻能保持絕佳的平衡。而這也讓庫里奇巴得以和巴黎、溫哥華、雪梨以及羅馬,並列為聯合國指定的首批「世界最適宜居住城市」。

  然而事實上,庫里奇巴也和全球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都市一樣,曾經面臨交通壅塞、環境污染和貧窮失業等難題。一切的改變歸功於四十年前展開的都市更新計畫。光碟裡的舊照片,庫里奇巴提供的畫面,庫里奇巴整個城市的成長跟都市規劃一直都很相關,40年來都市計畫以人民的交通為主幹,環境保護為重點。從70年代開始,先後擔任過三屆市長的傑米雷勒,是改造庫里奇巴的關鍵人物。

  同為開發中國家的都市庫里奇巴和台灣相比市政經費遠不及台灣五都,預算只有台北市的一半。建築師出身的雷勒,援引東方中醫的概念,提出「城市針灸法」。在經費有限的狀況下,不仰賴大建設,而是利用小節點的活化再生,單點突破,替城市注入新的能量。

  這條位於市中心的第十五街曾經是繁忙的交通要道,0512步行街,某個星期五晚上,在雷勒的指示下,迅速封街,鋪上鵝卵石,種上行道樹,只花了七十二個小時,從此變身行人徒步區,如今被稱為花街的這個公共休閒空間,已經成為庫里奇巴市民共同的驕傲。

  很多城市它們的規劃都是為了「汽車」著想但我們認為應該要為「人」來設計城市,堅持要「為人民」蓋城市,隨處可見的綠地和公園,正是「以人為本」概念的落實。看似不重要而被遺棄的角落,是雷勒城市針灸的重點「穴道」。像這座造型獨特的鋼鐵歌劇院完全看不出它坐落的地點竟然是廢棄的採石場雷勒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讓它改頭換面。

  而這個利用舊輪胎和電線桿建造而成的環境教育社區大學,也是從荒廢的礦區搖身一變成為市民吸取環保知識的免費學習中心,0510環境教育大學,至於這座美輪美奐的植物園前身則是惡臭不堪的垃圾掩埋,運用創意,庫里奇巴的施政團隊總能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可能。甚至在追求環保的過程,還能同時照顧社會的弱勢族群。

  艷陽下在庫里奇巴市郊村民們奮力地推來一車車雜物,而反方向的另一群人則是推著滿車新鮮的高麗菜、柳丁和胡蘿蔔等各式蔬果開心地準備回家。這裡正在進行的是庫里奇巴從1990年就開始的一項創舉-「綠色交換」計畫。庫里奇巴有一陣子生產過多高麗菜,價錢掉很多市政府的工作人員和市長就開始有交換食物的計劃,由市政府收購生產過剩的農產品,提供村落居民用資源回收物來換取,每四公斤垃圾,就可以交換一公斤的食物。鼓勵資源回收的同時,也補助了低收入民眾的生活所需。

  除了重視環保關乎民眾溫飽的經濟議題當然也不容忽略,從70年代就確立了不歡迎煙囪工業的招商原則一度讓庫里奇巴錯失不少投資案。但美好的生活品質,如今已經成為庫里奇巴與眾不同的行銷利器,吸引許多跨國企業慕名前來設立研發或資訊中心。

  目前,在庫里奇巴有八成的就業人口投入服務業,尤其是沒有污染、著重技術的資訊服務產業。創新和改革庫里奇巴向世人證明了,經濟和環境並不衝突,生存和生活,也可以同時兼顧。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